問答
古代死囚吃斷頭飯時,為何會放一塊腥臭的生肉?別小瞧它,有大用
2024/04/29

在很多的影視作品或是文章故事當中,如若有涉及到古時候的死囚,都不免會談及臨行之前的斷頭飯,作為對于死囚的送行之餐。

但卻很少有人知道所謂斷頭飯的來歷,以及斷頭飯的寓意,不過斷頭飯卻已經成為了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流傳至今,直到現代的死刑犯臨行之前,也會有這樣的待遇。

不過,與今日的斷頭飯不同的是,古時候的死囚在得到一頓斷頭飯的同時,碗里還會被放上一塊腥臭的生肉。

明明是給死囚的斷頭飯,為何要放上不能下口的生肉呢?這里面大有學問。

斷頭飯的由來

在影視劇中,一旦有獄卒給囚犯送上一碗香噴噴的米飯,再加上一只大雞腿和幾碟小菜,那一般就是說明,這個囚犯要被執行死刑了,最多不過第二天,就要上路了。

在臨行刑前,獄卒不論平時如何對待這個囚犯,都會為其送上這碗斷頭飯,還要好生勸解對方:「吃下這碗飯,就安心上路吧。」

盡管很多人明知道自己就要接受死刑,根本就無心吃這頓飯,但這個習俗卻一直延續了很多年,有文獻可考察的資料記載,就已經差不多快三千年的歷史了。

在公元前770年的春秋時期,實行分封制度,也就是君王分封權力與土地給諸侯,而諸侯也可以將下一階的權力或是土地分封出去,以達到權力的控制權。

因此在這樣的模式下,除了君王,下面還有很多的諸侯和貴族,才到平民百姓。而很多的貴族,看著君王的位置距離自己只有咫尺,不免就有了奪權的心思。

于是,楚莊王手下的一個貴族,就直接發起了叛亂,打算推翻楚莊王而自立為王。可楚莊王是何許人也,自然不會被小小的貴族反叛而打倒,他親自帶兵鎮壓了叛亂。

參與這次叛亂的人數眾多,從擁有顯赫地位的貴族,再到跟著貴族反叛的一些平民,全部都被楚莊王下令處死,以此殺雞嚇猴,警告其他也要貴族,不要再萌生反叛的念頭。

可一次性殺這麼多人,也會動搖楚莊王作為君主在百姓心目中的威望,留下一個殘暴的名聲,這對楚莊王來說也是十分不利事情,因此他想到了一個辦法。

那就是允許這些要被處死的犯人,都能夠吃上一頓美餐,然后再執行死刑,這個方法既殺死了所有謀反的人。

起到震懾的作用,又能夠體現楚莊王的人文關懷,讓其他的人依舊信服楚莊王。其實這也不乏有楚莊王生怕殺人過多,自己罪孽深重,所以在殺死死刑犯之前「留個好名聲」的緣故。

但不管怎麼樣,從春秋時期楚莊王開始,中國的歷史上就有明確的斷頭飯的記載了。因為古時候除卻一些罪大惡極的特殊刑罰。

比如人們熟知的車裂、凌遲之外,大多數死刑犯都是直接被砍頭處死的。

砍頭自然就是斷頭,所以行刑之前的飯菜,就被稱為斷頭飯,也有一些歷史記載中稱作「辭陽飯,壯行飯」,顧名思義,就是臨死之前與陽間的告別,或者就是壯一下膽子的意思。

自春秋時期開始,不論是改朝換代,還是到如今的社會,都一直有給死刑犯吃斷頭飯的風俗,哪怕是國外,也都會有這個傳統,這已經成為了一個無言的約定了。

不過,古時候的斷頭飯,不僅僅是給犯人一份美餐,還會給一塊生肉,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斷頭飯中放生肉

我們在影視劇作中看到的,一碗白米飯,加上雞腿和小菜,還有一壺酒,一般就是斷頭飯的配置了。但其實在真實的歷史記載中,斷頭飯遠遠不止這樣的待遇。

有史料可考,在宋朝宋太祖趙匡胤時期,就曾經明文規定,死囚臨行前的飯食,成本為五千文錢。

換算一下就是五兩銀子,舉個例子,折算成現在的價格體系,也不會低于四五百元人民幣的標準。

而那個時候,吃上一碗甜湯只要三文,買一個糖葫蘆也只要五文,能夠吃五兩銀子的飯菜,其實對于很多平民來說,都已經是奢求了。

因此古時候的死囚,能夠吃上的斷頭飯,絕對不僅僅只是大雞腿配白酒這麼簡單,其豐盛程度堪比豪華了。

在宋朝以后,元代和清朝,雖然是少數民族作為君主,統領中原,但也一直都有給死囚一頓斷頭飯的習俗,而且這個規定是不分三六九等的。

也就是指,不管這個死囚曾經是窮得揭不開鍋的農民,還是因謀反而被殺頭的王公貴族,都一應按照標準。

能夠吃上斷頭飯,只不過對于王公貴族來說,五兩銀子的配置與他們曾經的顯赫地位來說,或許是有些低了。

但在那個吃完飯就要殺頭的時刻下,山珍海味擺在眼前,或許也不是那麼美味了。更何況,與斷頭飯一起送進牢中的,還有一塊沒有加工過的生肉。

其實這塊生肉并不是給死囚吃的,已經能夠吃上如此豪華飯菜,獄卒自然不會故意丟一塊生肉給死囚吃,這塊生肉是給死囚帶上的,并不是吃的。

古時候是十分封建迷信的,楚莊王當年給死囚們吃斷頭飯,自然少不了有懼怕死囚怨氣太深,找自己算賬的恐懼,才會好吃好喝供給這些臨死的囚犯。

「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這句話也是流傳千百年了。也正因為有這樣的鬼神思想,這才讓一些獄卒對于生死十分畏懼。

很多獄卒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死囚,心中也是十分恐懼和擔心的,萬一這些死囚不甘心赴死,去到地府了還回來找自己可怎麼辦。

于是就有一個傳言,說這些死囚去到陰曹地府之前,會走一段長長的黃泉路,才會到達奈何橋,喝下孟婆湯之后才會順利的轉世投胎。

獄卒們就很擔心,這些犯人如果死后在走黃泉路時,遇到路上的惡犬,就會很難走過去,無法投胎的話,就會返回人間變成厲鬼向害死自己的人尋仇。

一方面,很多死囚在執行死刑之前,都或多或少受到了獄中的刑罰,遍體鱗傷都來自于獄卒。

而在黃泉路上這渾身是血的樣子更加容易被惡犬盯上,死囚們也一定會記恨獄卒曾經對他的行刑。

在這樣的說法中,很多獄卒就十分擔心,于是就有人想到了,給死囚們一塊腥臭的生肉,讓死囚在赴刑場的路上帶上,那樣死囚在死后走黃泉路時,就可以將這個生肉丟給惡犬。

腥臭的生肉氣味可以掩蓋死囚生前身上遍體鱗傷所導致的血味,生肉丟出去又可以勾引惡犬前去叼食。

自然就會忽略路過黃泉路的人,沒有了惡犬攔路,死囚們就能夠順利去到奈何橋了。

轉世投胎后,他們也就不會變成厲鬼回到陽間尋仇了,更何況很多獄卒認為,自己能夠為死囚準備這樣的生肉,也算是為死囚著想。

獄卒們幫助他們順利投胎,他們死后也會記得自己的恩惠。不論是尋求心安,不被惡鬼所纏上,還是認為自己的此舉可以積攢功德,這個舉動都一直流行下來了。

因此古時候的死囚,在得到一頓美味的斷頭飯的同時,也會被放上一塊腥臭的生肉,其實不管它臭不臭,是生還是熟,死囚們都不在乎,但這個思想還是流傳了千年。

死囚臨行前的人文關懷

放到如今,死刑犯在執行死刑之前,也依然會有一頓「送行飯」的待遇,只不過配置上或許與宋朝時期五兩銀子的標配有些不一樣了,但這個情懷卻是依然存在的。

監牢都會為死刑犯準備一頓飯菜,有些死刑犯也可以提出要求,比如有的人想吃家鄉口味的菜。

有的人想吃沒吃過的菜,這些都是可以的,只要提出的要求是合理的,且是監牢所在單位能夠承擔的成本范圍內,都會盡力滿足。

不過,很多死刑犯最后的時光,都是難以平靜的吃下飯菜的,于是「斷頭飯」這個關懷,也逐漸有所改變,不單單是局限于飯菜的待遇了。

有的死刑犯可能會提出想要與親人見面,有的人可能會想寫下一些遺言留給家人,反正只要是合情合理的要求,一般都會被滿足。

只不過曾經的生肉,已經不再作為「斷頭飯」的一員,出現在死刑犯的碗中了,畢竟現在是法治科學的社會,已經不講究那些古時候的封建迷信思想了。

但是從放生肉這個舉動來看,古時候的人們,雖然君主們都是殺伐專斷,封建階級明確,但對于臨死的死刑犯來說,都還是做到了「人情味」的。

不過,不管是因為什麼原因,觸犯法律都是一個不可饒恕的罪行,都要受到相應的懲罰。我們生活在一個法治社會,我們講究科學。

盡管對于死刑犯,如今社會還是盡可能做到了人文關懷,但我們還是希望不要有人鋌而走險,觸犯法律,應該一起構建一個更加美好和諧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