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崇禎年間,京城突現一只40斤的雞,高人一看仰天大哭:大明要亡
2024/06/04

我們現在還講究一些預兆呢,更別說封建的古代社會了。就如我們可能常說左眼跳財,右眼跳災等,但有的時候一些預兆還真就應驗了,不過難保不是一些巧合。

這不在大明覆滅之際,野史、民間傳聞中就有著這樣一個故事,甚至可以說是一件怪事,而且還是發生在了一個雞的身上,由此就有一個高人認為這是預兆「大明要亡了」。如此,一個雞能發生什麼怪事呢?

一、崇禎時期的明朝

崇禎時期,崇禎帝朱由檢作為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最后自縊而亡。當時李自成已然攻破北京,而明朝也便就此覆滅。

此前的明朝已經內憂外患,而朱由檢也便在很多事變中有心無力,不過說回最后需要負責任的人是誰,自然還得是朱由檢。

首先他在長達十三年的作戰中,頻繁更換將領,這樣一來軍心怎能更好的安定,可以說只能是給了敵軍可乘之機。

不得不說朱由檢選擇的也確實是出色的將才,但也會有一個兩個漏網之魚,所以也就影響不大。但同時我們也能看出朱由檢也是一個忌憚心很重的皇帝,也就是他會在用人上存疑,要不然也不會頻繁更換將領。

只是他這樣的舉措最后導致的只能是讓敵軍有了可乘之機,就李自成來說,他就先后多次大難不死,以至于後來得以進攻了北京。

除了李自成外,我們知道皇太極可是也給了大明王朝不小的打擊,一定的進攻和侵擾也是不斷的,可以說這時的明朝腹背受敵,朱由檢這個皇帝自然也頭疼的不行。

朱由檢很是心急,畢竟侵擾不斷,他也便需要出兵平定,這時軍費的支出對于朝廷來說就是一個很大的負擔,所以隨著局勢的越來越不利,朱由檢可以說把氣都撒在了一些大臣的身上了。

以至于在朱由檢的身上又加了一個濫殺的罪名。而后在這一處境下,朱由檢也只能是左右為難,因為兩面作戰明朝肯定是吃不消,但是一些士大夫竟還不同意議和,多少是有點死要面子活受罪了。

本來他還想著私底下議和,但終究是紙包不住火,朱由檢也就只能原地代步并開始明朝的滅亡之途了。

等到朱由檢想議和了,希望也隨著當時此事暴露而破滅。而后明朝內的起義已經歷經十多年,明朝也顯然沒有了往日的生機,甚至就京城的周圍來說,不僅人煙稀少,更滿地白骨,只能說明朝已經很快到頭了。

雖然說朱由檢最后下了罪己詔,但是明朝已經難以挽救,他這個亡國之君也便板上釘釘,更會被后世詬病良久。

歸根結底,朱由檢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而且他「濫殺」、「多疑」等也就使得眾臣難以發揮真正的本事,追求的也只能是「無功無過」,這時即使是有人想為明朝著想,恐怕也是難以言說罷了。

二、雞是什麼預兆?

要知道此前的京城還沒有到這一地步,至少百姓的正常生活還是能夠滿足的,即使平平淡淡也便是他們向往的生活。

在我們的認識中,沒有戰亂的生活就是幸福的,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代社會。如今的農村中很多農家都會養什麼雞鴨等,可以說已經習以為常,而在明朝同樣也是,甚至說在古代社會雞鴨等家禽還是很珍貴的。

家家戶戶的雞基本都是一個樣子,而且大小或多或少也是差不多的,所以人們并不會有過多的關注,但是一旦有例外出現,那可以說是能引起不小的轟動的。

一般情況下養的好點的也不過是七八斤左右,畢竟體型擺在那呢。而且在古代社會,雞可是被很是看重的,要是真能養的這麼好,勢必能夠賣個好價錢,對于一家老小更是能開心一陣了。

但是崇禎年間,出現了一只好的不能再好的雞,因為這只雞達到了四十斤,任是誰也沒有見過這樣的雞,所以此事也就得以流傳開來。

不僅如此,體型上的區別是最直觀的,但是他的羽毛似乎又與其他雞區別開來,讓人看了更像是金色的。還有我們知道一般雞的雞冠都是紅色的,但是這只可不是,反而是純白色的。

如此見了他也便算是見了世面了,所以一傳十,十傳百,此事先是在本村傳了起來,很快周圍村莊的人也就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前前后后進出他們家去見世面的百姓更是不計其數。

名聲打開以后,眾人肯定認為這是好事,因為七八斤的雞就能賣個好價錢,更別說這四十斤的雞了。

一旦賣出,肯定很長一段時間就不愁吃喝了。果然後來還是有一名富商看中了,而且還開到了一百兩的價格,誰看了不心動呢。

但是在這時有一名道士也聞聲而來,看了看雞后便愁眉不展了,隨后就道出:「這可不是普通的雞,也不是什麼好的預兆,這是《山海經》中所介紹的鷔,看來大明的時日不多了,明朝也便快亡了。」

雖然此事是野史、民間故事,但是後來的明朝也確實岌岌可危,更走到了終點。

三、復雜的朱由檢

其實崇禎時期的預兆遠不止這些,就百姓遇到的天災人禍就接連不斷,如寸草不生、蝗災等的情況就時有發生,可以說百姓的生活無疑雪上加霜。

關于朱由檢的評價還是很復雜的,一些事情上可以說他還是很機智的,就如在解決魏忠賢的時候。但是他又始終擺脫不了多疑這個本性,這樣一來他不信任的人多了,只依靠他自己顯然明朝是撐不起來的。

不過也不能說他沒有努力,因為相較于明朝中后期其他的皇帝,朱由檢的責任心還是要強一些的,只是話說回去還是有心無力罷了。

再加上一些天災人禍,百姓已然苦不堪言,但是他是一朝皇帝,又怎麼能體會的到百姓的難處,所以軍費這邊資金短缺,朱由檢就一再加重賦稅,所以不僅朝臣對于他的多疑而離心,就連民心他都丟了不少,更何談帶明朝迎來「中興」呢。

所以剛愎自用的朱由檢即使有一定的責任心,還是免不了在朝政大事中釀成大錯,而在這些不間斷的災難中,明朝也注定要面臨覆滅。

結語

朱由檢作為亡國之君,自然在世人的評價中詬病占據了多數。而一個王朝的覆滅肯定原因眾多,而無外乎始終圍繞不開一個無為而治的皇帝,顯然崇禎皇帝朱由檢就是,雖心懷壯志,但難保不會被局勢改變。

不過一個朝代不管如何變化,百姓與之始終是聯系深刻的,最終也只能是苦了眾多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