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農業為主的古代社會里,人口是第一生產力。人多,就能生產糧食,人多,打仗就有優勢,這是封建王朝發展的準則。
因此,我們在了解古代歷史的時候,經常會用到人口來衡量一個國家的實力。
而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人口的數量卻是歷朝歷代中最多的。
在短短百年的時間里,清朝人口就從7千萬迅速增長到了4億,占據了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很多人十分好奇,清朝的這種爆炸式增長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民以食為天,糧食就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所以無論在什麼朝代,糧食的產量高低都與人口的數量是呈正比的。
清朝時期,雖然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但清政府還是留下了廣州,作為唯一的通商口岸,很多海外的糧食種子就此傳入了當時的中國。
據書中記載,馬鈴薯,洋蔥和番木瓜等農作物,就是清朝時期傳入中國的,它們的到來改變了中國糧食種類結構單一的局面,推動了當時的農業技術發展。
這些農作物具有耐災,高產的特點,深受農民百姓的喜愛,所以在中國被大規模推廣。
尤其是馬鈴薯和玉米這兩種糧食,既可以作為蔬菜,又可以作為主食,大大緩解了當時糧食短缺的問題,養活了一大批人口。
隨著這些優質農作物,逐漸推廣開來,清朝時期的農作物產量與前朝相比,翻了好幾倍。
越來越多的百姓在填飽肚子之余,還能留下很多糧食作為來年的食物,人們再也不用擔心生了孩子養不活的問題了。
在生活需求得到了基本保證的前提下,人們的生育意愿,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所以清朝時期的人口數會有大幅度的增長。
另外,農業稅也是中國古代政府資金的主要來源,其中占比最大的就是人口稅。
人口稅,顧名思義,就是按照人口數量來收稅,不管有多少土地,有多少錢財,有幾個人就收幾個人的稅。
如果你是一個家纏萬貫的地主老爺,家中要是有六口人,就收你六口人的稅,可你要是一個身無分文的貧苦百姓,家中要是有六口人,依然要收你六口人的稅。
你代入想想,是不是也覺得十分不公平,這樣的制度完全就是不合理的存在。
交不起稅收,就會被問責興罪,很多百姓根本就不敢生孩子,更有甚者,生了孩子會直接將他們扔掉或是偷偷殺死。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人口的數量只會越來越少。
雍正作為一位勤政愛民的好皇帝,很早就注意到了這一點,他明白要想恢復社會的生產力,緩解階級之間的矛盾,就要對人口稅上進行徹底的改革。
于是,經過與大臣的多次商議,雍正排除萬難,推出了「攤丁入畝」的政策。人口和土地分離,納稅以土地的數量為標準,多地者多納,少地者少納,無地者不納。
這個政策一出,讓無數沒有土地的農民,和其他的社會勞動者,擺脫了千百年來的壓在身上的人口稅負擔。
農民們終于可以放心大膽地生孩子,那些「黑戶」也能夠得到戶口,不必再東躲西藏了。
「攤丁入畝」的政策,有效地制止了社會中土地兼并的現象,緩解了農民與地主之間尖銳的階級矛盾,大大提高了百姓們的幸福感指數,清朝的人口,也在這一政策的幫助下,迅速增長。
在古代,由于醫療技術落后,人們能活到五十歲就已經算得上是高壽了,一場小小的重感冒,往往就能要了不少人的性命,這也是古代人口數量不多的重要原因。
而清朝作為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從各朝各代流傳下來的醫書中,總結出來了很多的醫療經驗,可以說,清朝算得上是中國古代歷史上,醫療水平很高的一個朝代了。
就拿「天花」這樣的傳染病來說,要是放在秦漢時期,就是無藥可治的絕癥,會導致數十萬人死亡。
盡管后世的大夫已經發明出來了「人痘接種法」,但因為很多原因,各個朝代統治者并沒有把它推廣開來,每次因為天花都會損失一大批人口。
而清朝的統治者很有遠見,清兵入關之后,皇帝就將「人痘接種法」在全國普及,因此,在清朝時期很少會有因為天花而死的人了。
再加上當時的人們對于環境衛生有了更好的了解,減少了很多疾病產生的可能性,所以清朝時期的人口死亡率大大下降,人口數量快速增長。
能認識到人口就是第一生產力,大力發展人口,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清朝的這些做法可謂是十分先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