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河北挖出果郡王允禮陵墓,考古學家出來后,永久關閉了地宮
2024/04/29

談到允禮,人們多半會第一時間想到《甄嬛傳》中那個風流倜儻,用情專一的果郡王。

但在歷史上,允禮的形象卻與眾人所想的并不一樣。

那在歷史中的允禮是怎樣的人呢?他真曾與皇嫂有過一段戀情嗎? 他的死亡真的是因為中毒嗎?

2006年,清陵學者徐廣源帶隊去往了易縣,因為這個距離雍正所在泰陵僅有30華里的地方埋藏著允禮的墓葬。

當考古完成后,區別于處理其他陵墓的,考古隊出人意料地選擇了將允禮的陵墓進行了永久封存。

當考古隊員走出陵墓時,與他們一同出來的還有塵封在歷史中的真實允禮。

探秘清陵

2006年11月29日,河北易縣上岳各莊村的平靜被一隊村外來客打破。

他們是來自附近清西陵文物考古處的考古隊。

領頭之人便是享譽學界多年的清陵專家徐廣源,他曾親手整理慈禧遺體、尋回容妃頭骨。

作為著名清陵學者,徐廣源前來此地是為了考察一座清代王爺陵墓。

此陵墓便是果郡王允禮的陵墓。

對于果郡王這個說法,曾親歷此墓的徐廣源并不認同。

在《甄嬛傳》大熱后,徐廣源曾公開糾正過這個說法。

「嚴謹講,允禮的墓是果親王墓,果郡王墓埋的是他過繼過來的兒子,只是因為電視劇太火熱,普通人叫他果郡王習慣了。」

在那時,徐廣源對探索允禮之墓很是在意,因為他將有幸去親身探尋那些記錄于書本之上的歷史。

在馮其利《清代王爺墳》一書中,允禮之墓有著詳細的記載:

「果親王墳地坐北朝南,南頭立下馬樁。外有神橋一座,下有文河。過橋即是碑樓,內立‘乾隆三年九月二十二日’諭祭馱龍碑一方。離碑樓不遠為東西朝房各三間。前行是宮門三門,宮門與紅墻相連接。進院是享殿五間。享殿旁邊為東西角門。進角門有月台,月台上是大紅寶頂一座。」

因為清代距如今時代較近,相比于更久遠年代的墓葬,清代皇家陵園中的享殿、碑樓等等外圍建筑并未在時間的流逝下被掩埋在泥土之下,無需深入挖掘開出,可以一眼看見。

當徐廣源踏入允禮陵園時,給他的第一感覺就是「標準」。

「這是標準的清代王爺墓葬,享殿五間,門三座,碑亭一座,圍墻百丈。」

雖然此時的允禮墓外圍建筑已經幾乎損毀殆盡,但多年的專業知識依舊讓徐廣源通過這些斷壁殘垣判斷出了墓穴的規格。

讓徐廣源深覺可惜的是,在明顯人為痕跡下,這里外圍的文物已經遭到了嚴重破壞。

按照修建標準來說,完整的允禮園陵應當包括碑亭、石碑、石獅、宮門、享殿等等建筑,但較為完整幾乎沒有什麼了,曾經的宮門僅剩基址,享殿也只剩下山墻沒有倒塌。

穿過碑亭、神道、享殿等地,慢慢深入的徐廣源發現了園陵最里的寶頂,其下便是允禮的地宮了,里面埋藏著允禮的遺體。

來到寶頂前,徐廣源意外發現了此處寶頂的一個奇妙之處。

「寶頂下有帶瓦垅的石須彌座,其上雕有仰伏蓮花瓣,而且在上枋、下枋上雕刻的有云龍戲珠,束腰雕有琬花結帶和陰陽魚,這是不同尋常的,之前只有孝和皇后、孝靜皇后等人才有這樣的須彌座。」

徐廣源認為這是他所見到的皇后、親郡王的寶頂中,紋飾最講究、雕刻最精美的。

這個發現讓徐廣源聯想到了有關允禮的另一個奇特記錄。

在清史考古文獻中,曾有一篇奏折記錄了乾隆時期修建允禮陵墓的信息,其中明確寫到了修建的耗資與用材。

「耗銀八萬兩,工程用到架木一千一百余根,金磚一百塊。」

這個記錄也是徐廣源對允禮墓很是期待的緣故,這代表了一種超規格,寶頂的裝飾也側面印證了這種超規格。

記錄中所言的金磚并非我們以為的黃金打造的磚塊,那很好,但對皇室而言卻又太俗。

此處陵墓中的金磚是我國傳統窯磚中的精品,因質地堅細,敲起來如同金屬般鏗鏘有聲而得名,它代表著皇家的尊貴與非凡。

在明清時期,只有皇宮建筑與帝后陵寢中才會用到。

若只是作為親王,允禮本是沒資格在墓葬中裝飾金磚的,但深得兩代皇帝厚愛的他在皇帝恩賜下獲得了特殊待遇。

允禮其人

相較于影視劇中的形象,在真正歷史中,允禮不但未與雍正生隙,甚至堪稱雍正的左膀右臂,心腹之人。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去世。

臨死前,雍正只做了兩件事情。

第一件事是擬定諭旨,宣布弘歷即位。

第二件事便是召集顧命大臣讓他們輔政。

允禮便是顧命大臣中的一員,他之后與莊親王允祿、大學士鄂爾泰、大學士張廷玉并稱為四大總理事務王大臣。

在雍正的遺詔,允禮獲得了極高的評價:「果親王至性忠直,才識俱優,實國家有用之才,但平時氣體清弱,不耐勞瘁,倘遇大事,諸王大臣當體之,勿使其傷損其身,若因此而損賢王精神,不能為國家辦理政務,則甚為可惜。」

這話的意思有三層,第一層便是強調允禮乃是國家棟梁,第二便是講允禮身體不好要多照顧他,言下之意,便是讓繼位的乾隆帝好好照顧倚重這位皇叔。

需要知道的是,連雍正泰陵圣德神功碑文上的字也是允禮去書寫,生前身后事都交予了允禮,這足以看出雍正對允禮的看重。

雖然允禮在雍正、乾隆兩帝時期地位尊崇,但是在早期他其實算皇子中最不受重視的那個,甚至可以說屢受輕視。

這種待遇與他的出生密切相關。

據《清史稿·諸王傳》記載:允禮生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三月初二,其母為漢軍旗包衣勤嬪陳氏,允禮本是康熙第二十七子,因前面有部分兄弟夭折,因此序齒第十七,人稱十七爺。

允禮母親陳氏其父是一名二等侍衛,相較于各類妃子的顯赫八旗身份,其出生并不高貴,甚至可以說低賤。

這一點從她生子后的待遇便可看出。

在清代,一般生下皇子的妃子都會獲得升位,但這規矩到陳氏這就成了擺設,一直到允禮21歲時,他的母親才獲封勤嬪。

俗話說母憑子貴,但反過來說子也憑母貴。

出生卑微的允禮并未在康熙時期獲得太多重視。

對于允禮,在康熙時期,正史上只有一句話的記錄。

《清史稿·允禮傳》上寫「康熙四十四年,從幸塞外,自是輒從。」

這話的意思是允禮從在康熙四十四年的時候就跟著康熙帝四處巡游。

需要說明的是,跟著巡游并非是一種殊榮,帶著10歲以上的皇子出巡只是康熙的慣例。

允禮在康熙時期的不得寵,從他的爵位變化也可看出幾分。

根據清朝制度,皇子十五歲時宗人府便要為其提請封爵,但直到康熙去世,已經25歲的允禮卻始終沒有任何封號。

從一個不得寵到封爵都沒有的皇子到一個享配超額葬禮的親王,允禮為何在雍正、乾隆兩朝就徹底咸魚翻身了呢?

這與雍正密切相關。

康熙的兩廢太子引發了著名的「九子奪嫡」。

在這場殘酷的皇位之爭中,老四雍正笑道了最后,在康熙帝去世后成功接位。

這一年是康熙六十一年即公元1722年,雍正時年45歲,允禮25歲,從年齡上講,允禮足以給雍正當兒子了。

因為允禮在九子奪嫡時年紀太小,也不受寵,所以他反而因禍得福避開了雍正上位后的清洗針對。

雍正在上位后大肆清洗打壓皇家兄弟,但卻在登基次年便給了一直無爵的允禮封了爵。

這種特殊待遇并非雍正心好,而是允禮抓住了雍正給他的一次機會。

「陵寢自修理以來,歷有年所,今應重加修繕,彩畫表飾。著議奏 。」

雍正登基之后,為了揀選心腹,于是專門派遣允禮去修飾康熙的景陵,想借機看看允禮的能力與忠心。

在修善過程中,允禮并未因此事枯燥而有絲毫懈怠,反而認真對待,沒有絲毫謀私。

允禮的表現得到了雍正的贊賞,在雍正登基次年雍正元年(1723年)便將加封允禮為多羅果郡王,同時還讓其處理蒙古正黃旗都統事務并管理理藩院。

「景陵辦理修飾甚好,十七阿哥、孫渣齊、薩爾那甚屬盡心,敬謹效力。十七阿哥封郡王……」

清朝理藩院原名為「蒙古衙門」,負責處理清朝和蒙古各部以及其他藩國之間的關系,這個差事關系到邊境穩定,雍正將它交給允禮,不但表達了對允禮的重視,還存著鍛煉培養允禮的心思。

就此,允禮從一個無官無爵的皇子,一躍成為一個掌有實權的郡王,在雍正的提拔下,允禮在短短數月之間便成為了朝堂上的一股新興力量。

允禮之死

可能是出于對允禮的喜愛與政治考量。

允禮不但沒有像電視劇那般遭到雍正的忌憚排擠,反而獲得了雍正十足的信任。

除了數月便獲加封外,在之后歲月,越發獲得雍正信任的允禮更是如火箭般在朝堂上竄升。

不但多次獲賜上萬兩白銀,而且一有機會,就會被安排擔任各旗滿洲都統。

在雍正的提拔下,雍正六年(1728年)二月初五日,允禮晉為和碩果親王,并管理戶部三庫。

同時,正黃旗蒙古都統、鑲紅旗滿洲都統、鑲藍旗漢軍都統和鑲藍旗蒙古都統四職,都由允禮一人兼任。

在雍正繼位后,25歲都還未獲得絲毫封爵的允禮在數年間便完成了從一無所有到權勢蓋天的轉變,這可以說是一種奇跡。

對于允禮,雍正這樣評價道:「實心為國」、「盡心竭力」、「操守亦甚清廉」。

毫無疑問,無論從寵幸程度,還是政治平衡上做考量。

被雍正一手栽培起來的允禮絕不可能如《甄嬛傳》中那般因雍正而死。

更重要的是,允禮死時,雍正已經去世近三年了。

乾隆三年(1737年)2月,允禮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歲。

允禮死時,乾隆悲痛萬分,貴為九五之尊的他超規格的親臨其喪,并在之后為允禮加祭一次,謚曰「毅」。

同時念及允禮一生無子,還特意將自己的六弟弘曕過繼到了允禮頭上。

就此,這位前半生備受冷落,后半生富貴滔天的果親王埋入了地下。

其葬在離雍正所在泰陵三十華里外,與雍正地下相伴,是雍正生前親自指定的。

可惜的是,生前的榮譽換不來死后的安寧。

當徐廣源帶領考古隊深入地宮時,迎接他們的是一片狼藉。

在這里,允禮的墓室早已被洗劫一空,所有陪葬品都不知所蹤,護衛遺體的棺木已經大開,滿地都是遺骨。

從僅存的物品中依稀能看到允禮入葬時的尊貴,他棺木下的棺床是向前凸出的,其棺床前棱并非是直線,在古代這樣的設計是為了突出地宮主人的崇高地位。

在一番調查后,徐廣源等考古人員才得知,此處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曾遭到了盜墓,所有具有歷史價值的文物都被偷走。

此時留在這里的只有散落四處的棺木,以及一地的尸骨。

因為盜墓賊帶來的破壞,此時的允禮墓不但已經失去了考古價值,而且還有滲水嚴重的問題。

基于此,考古隊決定放棄對此地的考古發掘,將地宮永久封存。

之后多年,徐廣源依舊對允禮墓的狼藉覺得遺憾。

在2021年3月21日,他發布了一條微博感嘆此事:「2006年11月29日我探視了地宮,是磚券,有石門一道。棺木被拆散,遺骨扔了一地,至今尚未清理。」

因為時間,允禮獲得了翻身機會,從無官無爵的皇子成為了尊貴非凡的親王。

也正是因為時間,允禮處處彰顯尊貴的墓葬也變成了一片散落遺骨的殘骸。

時間消磨了允禮存在的痕跡,但依舊有人為他而牽神。

允禮的地宮永久封存了,但他的陵園所在處依舊有著守墓人在此守護。

這里的守墓人是一對劉姓夫妻,以及一條名為大黃的田園犬。

每天晚上,他們都會徹夜不眠的在允禮的陵園中巡視12次以上。

這樣一份枯燥的重復的工作,倆人堅持了快20年了,支持他們的只有每人每月700元的誤工補助。

對于這座王爺墳,守墓人員的想法很簡單,這墓落在他們村子里,守著它是應該的。

對于之后讓不讓孩子守墓的問題,守墓人則表示道:「我們先干著,干不動的時候再說吧。」

在真正歷史上,允禮沒有甄嬛的掛念,但在此時此刻,一對平凡的夫妻依舊在守護著他僅存的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