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張恨水對相親對象一見鐘情,新婚夜,他激動地掀開新娘的蓋頭,卻被嚇得臉色慘白,朝著屋外尖叫道:「娘啊,出事了!」
2024/08/26

1913年,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年僅18歲的張恨水對相親對象一見鐘情。這一見鐘情的背后,卻埋藏著一個不為人知的故事。當新婚夜來臨,他滿懷激動地掀開新娘的蓋頭,看到那張陌生的臉龐,卻被嚇得臉色慘白,尖叫道:「娘啊,出事了!」

張心遠,后改名為張恨水,出生在1895年的安徽省的一個武將家庭中。本是富裕之家,但隨著祖父去世和父親報國無門,張家的經濟狀況逐漸惡化。父親識時務,選擇棄武從文,將張恨水送入學校。張恨水聰穎過人,學業成績名列前茅,很快便成了當地有名的大才子。

時光流逝,1913年之際,張恨水的父親因病去世,家中的重任落在了年幼的張恨水肩上。張母為了彌補家庭成員的缺失,決定給兒子娶妻,希望借此為張家開枝散葉。然而,張恨水一直認為自己尚年輕,事業未成,實在不是合適的結婚時機。可張母卻堅信要成家立業,于是擇日不如撞日,決定為兒子尋找合適的伴侶。

媒婆在母親的囑托下,開始奔走相親事宜。張母明確要求,兒子的未來妻子必須是讀過書的,且相貌端正。然而媒婆為了利益,口頭上答應得爽快,實際卻心懷巧思。她向張家介紹了一位名叫徐文淑的姑娘,表面看來徐家出身書香門第,但實際上徐家重男輕女,對徐文淑漠不關心。徐文淑不僅沒有接受過教育,甚至連字都不認識。相貌上,徐文淑也是臉大鼻塌,與美貌絲毫不沾邊。

為了讓女兒嫁入張家,徐家心生一計,安排徐文淑的表妹冒名去相看。那天,張恨水見到身姿曼妙、氣質溫婉的表妹后,瞬間就動了心,毫不猶豫地同意了這門婚事。大婚之日,張恨水滿心歡喜地迎來新娘。然而,當激動地掀開新娘的蓋頭時,卻發現那張與他心中相差甚遠的臉。驚恐中,他尖叫著尋求母親的幫助:「娘啊,出事了!」

張母沖進新房,看到新娘的模樣,頓時也倒吸一口涼氣。事情顯而易見,未來兒媳被調包了。然而,既然婚事已成,她也只能捏著鼻子認下這位兒媳。張恨水心知肚明這個道理,但情感上的落差讓他無法接受,開始每晚留宿在書房。

面對張恨水的冷淡,徐文淑展現了極大的寬容與賢淑。她默默無聞地操持家務,敬孝婆婆,把張家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條。她的努力和賢惠逐漸打動了張家的每一個人,包括張恨水。但反復的打擊并未結束,她接連生下的一兒一女皆未能存活,這成為她心中難以平息的痛楚。

盡管如此,徐文淑在這個家庭中從不怨言,默默忍受著所有的風雨。張恨水心如止水,似乎也從未對她動情。在一次次的心痛中,張恨水娶了二夫人胡秋霞。他對胡秋霞寵愛有加,教她讀書認字,與她朝夕相處,這一切,與對徐文淑的淡漠形成鮮明對比。

如果換作其他女人,可能長此以往會精神崩潰或大鬧一場。但徐文淑與眾不同,她大度地接納了胡秋霞,并把她視作姐妹,甚至主動幫胡秋霞照顧孩子。之后,張恨水又迎娶了三夫人周南,徐文淑依舊大度,不僅不抱怨,還善解人意地去開導胡秋霞。

徐文淑的賢惠體貼,讓張恨水十分感動,雖然他不能給予真正的愛情,但敬重與關懷卻逐漸充盈在心中。每當出席重要場合,張恨水總是會帶她一起,并大方地介紹道:「這是我的發妻。」為了不給丈夫丟臉,徐文淑也激發出自覺,主動學習認字,堅持不懈,不管多忙多累。經過一段時間,她能夠讀懂一些白話文的書籍,這令所有人對她刮目相看。

抗戰爆發后,張恨水心系國家,想要出一份力,但他又不免擔心家中的老母和年幼的孩子。徐文淑知曉了他的顧慮,毫不猶豫地答應:「你放心去,家里有我。」于是,她帶著婆婆、胡秋霞和孩子們返回老家,一個人撐起了整個家庭,免去了張恨水的后顧之憂。

戰爭勝利后,張恨水計劃將老婆孩子接到北京一起生活,但徐文淑卻選擇留在老家,陪伴婆婆。她心中非常清楚,張恨水對她沒有感情,所以選擇將空間讓給其他兩房夫人。婆婆去世后,徐文淑依舊沒有去投靠張恨水,而是過起了吃齋念佛的生活,看話本,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1958年,60多歲的徐文淑在一次外出時遭遇交通事故,不治身亡。噩耗傳來,張恨水失聲痛哭,幾日里茶飯不思。雖然徐文淑并不是他的心中首選,但多年的相處讓他們之間的情感愈加深厚。這份感情雖與愛情無關,但卻彌足珍貴,無法替代。

張恨水與徐文淑的故事并非完美無瑕,然而,那個激動地掀開新娘蓋頭的夜晚已成為歷史的一部分。那段錯綜復雜的歲月和那份被時間沉淀的感情,或許正是這個動蕩時代中最為真實的一抹風景。張恨水和徐文淑之間的點滴,交織成了一篇篇動人的篇章,也訴說著一個男人與他的三個女人之間的情感波瀾。

一見鐘情的新娘,蓋頭掀開瞬間的驚恐,如今早已化作一縷縷記憶,深入張恨水的心底。歲月流逝,這段情感的純粹與濃烈,仍在歷史的長河中散發著迷人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