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1988年,張幼儀去世,墓碑上刻了4個字,是對徐志摩的強烈諷刺
2024/04/28

張邦梅與姑婆張幼儀

1983年,哈佛大學新生張邦梅在研讀「中國史概論」時,偶然發現課本中出現了一個熟悉的名字:

張幼儀

這不是她的姑婆嗎?!

張邦梅好奇地往下讀,她驚訝地發現姑婆與徐志摩的失婚事件,竟然是「中國第一樁現代失婚案」

從此,張邦梅對姑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下一次家庭聚會,她帶著那本提及張幼儀的書,央求道:

「姑婆,您能從頭到尾,為我講述您和徐志摩的故事嗎?」

彼時,83歲的張幼儀已經是一位平靜和智慧的老人了。

面對侄孫女的懇求,她打開了塵封的記憶,娓娓道出自己波瀾起伏的一生:

「我15歲結婚,22歲失婚,這麼年輕就經歷了這麼多事……」

徐志摩

01

時光倒流70年,張幼儀的故事要追溯到1913年——

1913年,張幼儀的四哥張嘉璈讀到徐志摩的一篇文章《論小說與社會之關系》。

他佩服得五體投地:

「此人才氣縱橫,前途無量!」

四哥當即寫信給徐志摩的父親徐申如,提議兩家結親。

徐申如是浙江硤(xiá)石鎮的富商,家里開設有發電廠、絲綢莊、醬園、錢莊等。

考慮到張幼儀的祖父是清末高官、二哥張君勱(嘉森)在政界呼風喚雨,他欣然應允:

「我徐申如有幸以張嘉璈之妹為媳。」

前排左三為張幼儀

1915年,年僅15歲的張幼儀,與18歲的徐志摩結為夫妻。

這樁由父母包辦的婚姻,是典型的政商聯姻,為兩大家族帶來了緊密的聯系。

然而,滿腦子追求自由與浪漫的徐志摩,對這種婚姻安排極為抵觸。

洞房花燭夜,他一句話都沒對張幼儀說。

「我們之間的沉默就從那一夜開始。」

18歲的張幼儀抱著大兒子阿歡

02

盡管兩人在床笫之間很自然地成為夫妻,但在日常生活中,徐志摩對新婚妻子不理不睬。

「徐志摩從沒正眼瞧過我,他的眼光只是從我身上掠過,好像我不存在似的。」

有時,徐志摩伸著腿坐在院中看書,張幼儀在一旁做針線活陪伴他。

他會對傭人說:

「給我拿這個」「抓抓我這里」

但是,他從不跟妻子交談。

這段婚姻從一開始就充滿了沉默與隔閡,張幼儀很想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

但她從小深受封建禮教的荼毒,被規訓得只知道逆來順受。

在嫁入徐家之前,母親反復叮囑她:

第一、進了徐家的門,絕對不可以說「不」,只能說「是」;

第二、不管你和你丈夫之間發生什麼事,都得以同樣態度對待公婆。

因此,遭遇丈夫冷暴力的張幼儀,她選擇默默承受,每天盡心盡力地侍奉公婆、操持家務。

「我先后在娘家和婆家總是努力做到進退得體。結果,我有時候覺得我沒有屬于自己的生活。我為了討好公婆放棄了一切,包括出門、求學,甚至育子。」

由于在婆家表現出色,徐家上下對她贊不絕口:

「線條甚美,雅愛淡妝,沉默寡言,舉止端莊,秀外慧中。」

徐志摩

當然,除了丈夫徐志摩。

在徐志摩眼里,張幼儀的端莊與賢惠是沒有見識、呆板乏味。

有一次,徐志摩甚至當著張幼儀的面揚言:

「我要向傳統挑戰,我要成為中國第一個失婚的男人!」

這句話深深地刺痛了張幼儀的心。

她明白,如果自己不努力求知,她和丈夫之間的鴻溝將更加難以彌補。

她內心深處渴望能找到與丈夫的共鳴。

「我渴望能像跟哥哥弟弟聊天那樣,和徐志摩交談;我想幫他忙,助他得到成功與榮譽。有一次,我幻想我們像伙伴一樣待在簡樸的家中,他正研究學問,我準備兩人的飯食。還有一次,我幻想自己穿著西服,抱著書本,和徐志摩并肩走去上課,就像以前我和大姐在省立第二女子師范學校讀書時一樣。」

于是,張幼儀鼓起勇氣提出重回學校念書。

她曾在師范學校讀過一兩年書,但因為訂婚而退學。

沒想到,公婆說:

「女孩子家讀不讀書無所謂。」

父母也說:

「你不可以離開公婆家,跑到外面去讀書,別人會說閑話的。」

這些反對的聲音讓張幼儀倍感失落和無助。

徐志摩

03

1918年,張幼儀生下長子徐積鍇,乳名阿歡。

隨著兒子的降生,徐志摩覺得自己完成了傳宗接代的任務,隨即離開老家赴美留學。

回憶離別的那一幕,張幼儀苦澀地說:

「當我向他告別的時候,他仿佛早已遠去。說不定,他從來就沒待在那兒。」

兩年后,張幼儀的二哥張君勱(mài)突然來訪,他問妹妹:

「你什麼時候到西方與徐志摩團圓呀?」

張幼儀囁嚅道:

「我以為我的責任就是和公婆待在一起,我……我沒想過要與他團聚。」

二哥愣了一下,委婉地提醒妹妹:

「你已經對徐家盡到責任了,現在你應該跟丈夫在一起,甚至可以到西方求學。」

接著,二哥勸說張幼儀的公婆:

「如果徐志摩繼續在國外讀書,而幼儀留在硤石的話,他們兩人的心就要愈分愈開了。」

事實上,徐申如也有所懷疑,兒子在國外出了岔子——

徐志摩突然放棄美國的學業,跑到歐洲;

他的家書透露出不安和憂郁,令人憂心。

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林徽因與父親林長民

原來,徐志摩通過他的老師梁啟超,在歐洲結識了林長民和他的女兒林徽因。

徐志摩先是和林長民成為忘年交,兩人角色扮演,互通情書。

由徐志摩扮作年紀稍長的男士,林長民裝作[少.婦]。

林徽因徐志摩

之后,徐志摩對16歲的林徽因,展開了熱烈的追求。

林徽因梁思成結婚照

然而,林徽因是梁啟超為自己的兒子梁思成訂下的未婚妻。

徐志摩陷入愛而不得的苦惱之中。

張幼儀徐志摩

04

1920年,張幼儀的公婆將她送去法國與徐志摩團聚。

即將見到闊別兩年的丈夫,張幼儀滿心期待與歡喜。

然而,當她看到徐志摩的臉,心涼了一大截。

那張臉上,寫滿了厭煩!

「他的態度我一眼就看得出來,不會搞錯,因為他是那堆接船人當中唯一露出不想在那兒的表情的人。」

于是,張幼儀立馬把臉上急切、快樂、期望等種種表情收斂住了。

當她站到徐志摩面前時,她重新變成了那個正經八百、呆板乏味的受氣媳婦模樣。

張幼儀徐志摩

下船后,徐志摩不耐煩地帶著妻子去買洋裝、皮鞋、帽子,然后拍了一張合照寄給父母交差。

接著,兩人搭乘飛機由巴黎飛往倫敦。

張幼儀第一次坐飛機,她暈機吐在一個紙袋子里。

她吐的時候,徐志摩把頭撇過去,嫌棄地搖著頭說:

「你真是個鄉 下 土 包 子。」

抵達倫敦,徐志摩的兩個朋友來接機。

徐志摩瞬間變得生龍活虎,但他故意不講中文,跟朋友們用英文說笑。

張幼儀被排除在談話之外,她尷尬地立在一旁。

半晌,她試著加入談話,小聲地問丈夫:

「這就是你朋友啊?」

徐志摩瞬間收起快活的神色,丟給她一個空洞的眼神,掉頭走開了。

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混了半年,徐志摩又轉到劍橋大學王家學院就讀,在沙士頓小鎮租了幾間房子。

平日里,徐志摩騎著腳踏車往返于沙士頓火車站和康橋之間,忙著交友,閑談,吃五點鐘茶牛油烤餅,看閑書。

張幼儀也盼望學習英文和去學校進修。

她一次又一次地在心中醞釀,想要跟丈夫開口說:

「我知道自己是舊式女子,但是若有可能,我愿意改變。」

然而,每次張幼儀想要說話時,徐志摩就會不屑地反問:

「你懂什麼?」「你能說什麼?」

神奇的是,徐志摩這麼看不上妻子,卻仍然跟張幼儀行夫妻之事。

「有一次,他和我一起躺下后,他的呼吸聲不但沒有緩和下來,反而因為覺得挫折和失敗而揚起——在這世界上,他最想做的事便是擺脫我,卻敗給了我的肉體,并對我們要在一起這件事感到氣餒。」

張幼儀

05

1921年,張幼儀懷了二胎。

徐志摩覺得是個恥辱似的,他命令道:

「把孩子打掉!」

張幼儀感到無比痛苦和困惑,她小聲地抗議:

「聽說有人打胎死掉了……」

徐志摩冷冰冰地答道:

「還有人因為火車事故死掉呢,難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車了嗎?」

說完,就沒耐心地別過臉去。

丈夫的態度讓張幼儀感到錐心之痛,她終于產生了懷疑:

「徐志摩是不是有個女朋友?」

一天,徐志摩對張幼儀宣布:

「今天晚上家里要來個客人,她是從愛丁堡大學來的一個朋友,我要帶她到康橋逛逛,然后帶她回來和我一道吃晚飯。」

這句話讓張幼儀如臨大敵,她一整天都面臨著「徐志摩女朋友」的威脅。

她腦袋里不斷地想象對方是個怎樣的女子,甚至她還說服自己,絕對不要表現出嫉妒或生氣。

當女客終于大駕光臨的時候,張幼儀先是驚訝得透不過氣來,后是差點兒放聲大笑!

只見,這位女士看起來很洋氣,頭髮剪得短短的,穿著一套海軍裙裝,可她竟然裹著一雙小腳!

張幼儀一下子被弄糊涂了——

她明明沒有裹小腳,為什麼徐志摩卻當她纏過腳似的對待她?

這位女士裹了小腳,為什麼徐志摩卻尊重并欣賞她?

「徐志摩老是喊我‘鄉 下 土 包 子’,如今他帶回來這麼個女人——光看她那雙腳,就顯得比我落伍了。是,她受過極好的教育,可假如徐志摩打算接受這種女人的話,他為什麼不鼓勵我向學?為什麼不讓我學英文?為什麼不幫我變得和普通大腳女子一樣新潮?」

女客走后,徐志摩問妻子有什麼意見。

張幼儀沖口而出:

「她看起來很漂亮,可是小腳和西服不搭配。」

這句話戳中了徐志摩的心事,他大光其火:

「我就知道,所以我才想失婚!」

06

一個星期后,徐志摩拋妻棄子,離家出走。

那段人生至暗的日子,張幼儀覺得自己腦門上,被深深刻下一行標簽:

「遭人遺棄的妻子」

她的內心變得自卑、膽怯,不斷地自我否定。

她害怕與外界接觸,每天躲在房間獨自忍受著孤獨和無助。

一天,鄰居從草地過去,她竟然嚇了一大跳!

因為她好幾天沒看到別人,或跟任何人講話了。

「我要怎麼辦?徐志摩哪里去了?我沒法子睡在與他共枕過的那張大床上;穿過屋里的房間時,總覺得自己會尖叫失聲。我完全孤立無援。」

張幼儀二哥張君勱與徐志摩

在無盡的黑暗中,張幼儀想到在法國的二哥,向他寫了一封求助信。

萬萬沒想到,二哥第一反應是覺得張家痛失徐志摩,就像死了父母一樣讓他難受!

「張家失徐志摩之痛,如喪考妣。」

這句話像一把尖銳的刀,深深地刺入張幼儀的心,她失聲痛哭!

因為她覺得自己沒有做好徐志摩的妻子,讓哥哥和家人失望了。

多年后,張幼儀的八弟張嘉鑄還對孫女張邦梅說:

「你寫書要尊重徐志摩,因為徐志摩以他的才華帶給張家人極大的光榮!」

可見,張家兄弟對徐志摩崇拜程度之深。

當然,二哥沒有不管張幼儀,他還是伸出了援手:

「萬勿打胎,兄愿收養。拋卻諸事,前來巴黎。」

于是,張幼儀先去法國巴黎投奔二哥,後來又跟著七弟去了德國柏林。

在顛沛流離的日子里,她開始自我覺醒:

「徐志摩過去把我們夫妻倆比擬成小腳和西服,起先我被搞得糊里糊涂,因為我根本沒有裹小腳嘛。可是,在法國的那幾個月,我才發覺,我的行為有很多方面都表現得和纏過腳沒兩樣。」

痛定思痛,她想明白了,既然無法在感情上得到滿足,那麼繼續維持婚姻關系也沒有意義。

左三為張幼儀

07

1922年2月24日,張幼儀在德國生下次子彼得。

一個女人在生產的時候,本應被溫暖和關懷環繞。

但是,沒人在張幼儀身邊,她孤零零地一個人。

因為,她的七弟堅守著一條陳舊的觀念:

「產婦的房間不是男人去的地方。」

還在坐月子的時候,張幼儀就收到了徐志摩寄來的失婚書。

這次,她不再做無謂的掙扎,冷靜地簽了字。

簽下名字的那一刻,她的內心或許已經平靜如水。

徐志摩歡天喜地,甚至向張幼儀道了一聲「謝謝」。

誠然,失婚對徐志摩來說是一種解脫。

然而,對張幼儀來說,她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

她不能回硤石的徐家,因為她已經不是徐家的兒媳婦,那里已經沒有了她的位置;

她也不能回娘家,因為在那個年代,失婚的女兒會給家人蒙羞。

左思右想之下,張幼儀做出一個勇敢的決定:

留在德國,重新開始。

「我不管發生什麼事情,我都不要依靠任何人,而要靠自己的兩只腳站起來。我要擺脫恥辱,重整旗鼓!」

這是張幼儀對自己的誓言,也是她對未來生活的堅定信念。

接下來的3年,她在異國他鄉,一邊撫養兒子彼得,一邊努力學習英語和德語,進入師范學校學習幼兒教育,并兼修商業管理。

在學校,她坦然地告訴同班同學:

「我失婚了。」

這些思想開明的歐洲女子,并沒有因此對她產生偏見,反而更加友善地接納了她。

一個叫朵拉的德國女子,更是主動提出幫助她照顧孩子,這讓張幼儀感受到久違的溫暖。

在朋友們的鼓勵和支持下,張幼儀逐漸走出陰霾。

她不僅提升了自己的知識水平,還扭轉了三觀,為自己的人生翻開新的一頁——

從一個封建禮教束縛下的舊式女子,成長為一位獨立、自信、有思想的女性。

彼得

08

彼得是個十分漂亮的小孩,他有著大大的眼睛和柔軟的黑色頭髮。

每次張幼儀帶他出門,總有人湊過來逗弄這個可愛的小家伙。

而且,彼得似乎天生就對音樂有著非凡的敏感度。

他每次聽到留聲機播放音樂,就會停止哭鬧,豎起耳朵專心聽。

然而,命運卻對這個可愛的孩子開了殘酷的玩笑。

彼得突然生病了,病情日益惡化。

他先是吃不下肉,然后吃不下面包,到後來連湯也喝不下了。

他的肚子越來越大,身體其他部分卻日益消瘦。

到了1924年的冬天,他無論白天還是晚上都無法安睡。

張幼儀心如刀絞,晝夜守在他身邊,用留聲機放音樂給他聽,希望能緩解他的痛苦。

一天晚上,彼得尖叫了一聲。

伏在他身邊的張幼儀驚醒,柔聲安撫他。

彼得緊抓著肚皮,[呻·吟]道:

「媽咪,彼得痛痛。」

張幼儀和朵拉立刻帶著孩子趕往醫院。

後來,彼得死于1925年的3月19日,距離他3歲生日不到一個月。

這個打擊讓張幼儀幾乎無法承受。

她每天恍恍惚惚,昏昏的只似在夢中過活。

一天晚上,她從黑暗中醒來,聽到隔壁房間有人在哭。

「我聽見另外一個房間里朵拉的哭聲。當時我才發覺她愛彼得之深與我不相上下,我們三人始終是一家人。」

陸小曼

彼得去世后一個星期,徐志摩趕到了柏林。

失去愛子的張幼儀,臉上掛著兩行眼淚,顯得瘦小又虛弱;

而徐志摩卻神采奕奕,因為他又戀愛了——

1924年夏天,徐志摩在北京邂逅已婚之婦陸小曼,兩人的緋聞鬧得滿城風雨。

當徐志摩抓著彼得的骨灰壇子掉眼淚時,張幼儀心軟了。

她心想:

「要是知道徐志摩會這麼快就趕到的話,我會等著他來,讓他看一眼彼得可愛的小臉兒。一面也不得見,這是哪里說起?」

她并不知道,徐志摩在來德國之前,給陸小曼的信中寫道:

「再隔一個星期到柏林,又得對付她(張幼儀)了;小曼,你懂得不是?這一來柏林又變了一個無趣味的難關……」

盡管徐志摩只在簽失婚書時,見過他兒子彼得一次,他卻為彼得寫了一篇深情的文章。

後來,張邦梅把徐志摩的《我的彼得》讀給張幼儀聽。

張幼儀仔細聽完這篇文章,說:

「你曉得,文人就是這德行。」

張幼儀

09

1926年春天,張幼儀結束在國外的學業,帶著豐富的知識和見識回到了祖國。

她沒有給自己過多的休息時間,而是立刻找了一份工作,在東吳大學擔任德語教授。

彼時,她的四哥張家璈成為中國銀行總經理,擁有大把人脈。

正因如此,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看中了張幼儀背后的強大關系網,希望借助她的人脈,幫助銀行走出困境。

張幼儀敏銳地察覺到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她果斷辭掉教職,出任該銀行的副總裁。

隨后,她憑借著過人的智慧和才干,將瀕臨倒閉的銀行扭虧為盈,并經營得風生水起。

她也因此名聲大噪,被譽為「中國近代第一位女銀行家」!

與此同時,她的八弟張嘉鑄和朋友們(包括徐志摩),合開了一家名叫「云裳」的服裝店,并力邀張幼儀擔任總經理。

面對家人的懇請,張幼儀毫不猶豫地接受了挑戰。

那些年,張幼儀每天過得忙碌又充實——

每天早上9點,她準時踏入辦公室,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

下午5點下班,她還會留在辦公室,跟自己的家庭教師補習文獻和名著。

一個小時的課程結束后,她會前往云裳查看訂單;

回到家,便輔導大兒子徐積鍇做功課。

每個星期,她還會打三次麻將,以放松身心。

總而言之,張幼儀已經脫胎換骨,她的人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她從「徐志摩前妻」「詩人棄婦」,逆襲為上海灘赫赫有名的女銀行家、女企業家,日子過得豐盛而精彩!

徐志摩陸小曼結婚照

10

而陸小曼和徐志摩結婚后,與公婆的關系一直不睦。

徐志摩的父母忍無可忍,跑來投奔張幼儀:

「那個家已經毀了,我們想搬來和你住,你是我們的兒媳婦嘛。」

張幼儀尷尬極了,她心想:

「老爺和老太太置我于一個多麼別扭的地位啊!」

右邊為徐志摩父母

然而,她無法對兩位老人置之不理,她認為自己有責任照顧他們。

「我對徐家二老有一份責任在,因為他們是我兒子的爺爺奶奶,所以他們也是我的長輩。」

于是,徐家二老在張幼儀家里住了下來,這一住就是好幾年。

後來,張幼儀在自己家后面的空地上,另外給徐志摩的父母蓋了間房子。

陸小曼徐志摩

問世間情為何物,不過一物降一物。

徐志摩在北平幾所大學教書,還有父親每月資助的300元,卻仍無法滿足揮霍無度的陸小曼。

他不得不向朋友借錢,甚至向張幼儀開口。

張幼儀為了顧全他的面子,每次從自己的腰包掏錢給他,都會說:

「這是你爹的錢。」

因為陸小曼執意住在上海,徐志摩不得不在北平、上海兩地奔波。

為了節省路費,他經常搭乘免費飛機。

他自己也知道危險,但是「不是我樂意冒險,實在是為省錢」。

陸小曼徐志摩

這個時候,徐志摩似乎對失婚有悔意。

也許正因為這樣,他開始欣賞張幼儀。

他只要在上海,幾乎天天來看張幼儀。

「他在上海的時候,我差不多天天看到他。我們失婚以后才真正密切來往。他習慣到云裳來看我。

人生真是很奇怪。我是個離了婚的女人,和丈夫離異的原因是他認為我們兩個不搭調;結果我們失婚以后,相處得反而比失婚以前要好。」

如果徐志摩要去旅行,一定會來找張幼儀訂做襯衫或是長褲。

徐志摩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即將飛往北平。

出發之前,他又來到云裳,催促張幼儀為他趕制襯衫。

他說:

「我得馬上趕回北平。」

張幼儀就問他:

「你為什麼非這麼趕不可,你可以第二天再回去。」

徐志摩笑笑不回答。

事實上,兩天前他跟陸小曼大吵一架——

陸小曼拿起桌上的煙槍朝徐志摩扔去,徐志摩憤怒地奪門而去!

而且,他與林徽因約定好,要去北平為她的講座捧場。

張幼儀當然不知道這些事情,她只是關切地說:

「我覺得你不應該搭飛機,不管是不是免費。」

徐志摩像平常那樣大笑著說:

「我不會有事的。」

當天下午,徐志摩乘坐的飛機墜毀在山東濟南。

徐志摩當場死亡,年僅34歲。

張幼儀八弟張嘉鑄

噩耗傳來,陸小曼因為難以置信,拒絕認領徐志摩的尸體。

張幼儀便做主讓自己的八弟帶著兒子徐積鍇,趕去濟南給徐志摩料理后事。

此后,她把徐志摩未盡的責任全部承擔起來:

她贍養他的父親,徐申如在徐志摩身故后又活了13年;

她每月寄300元接濟陸小曼。

「我這輩子都在擔心有沒有盡到我的責任。就連失婚以后我都還在照顧徐志摩的父母,因為我認為這麼做是我的責任。我為徐志摩、他家人,還有兒子,做了我認為應該做的事。」

張幼儀與大兒子徐積鍇

11

1939年,21歲的徐積鍇已經長成一個英俊的青年。

其皮膚之潔白,骨架之纖細,都和徐志摩如出一轍。

這一天,張幼儀與兒子坐在一起,輕聲問他:

「阿歡,你有興趣娶誰做太太?」

徐積鍇嘴角上揚:

「媽,我只對漂亮姑娘感興趣。」

張幼儀心里刺痛了一下,怎麼這孩子跟他爸徐志摩一模一樣?

徐積鍇夫婦

不久,徐積鍇果然娶了一個美貌的女子。

為了讓兒子兒媳婚姻幸福,不重蹈自己覆轍,張幼儀主動資助兒媳婦上英、法、德、中等國的文學課程。

「這麼一來,她不只能夠滿足阿歡的審美眼光,也可以滿足他的知識品味。」

後來,徐積鍇成為一位土木工程師,他事業成功、家庭幸福,與妻子恩愛一生,白頭到老。

而張幼儀在53歲那年,也在香港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幸福——

她與鄰居蘇醫生喜結連理,并且得到兒子的祝福。

婚后,張幼儀和蘇醫生相敬如賓,共度了20年的美好時光。

張幼儀全家福

1972年,蘇醫生離世,徐積鍇把母親接去美國照顧。

此時,張幼儀有了四個孫子,還有了曾孫。

她享受著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度過了美滿的晚年。

1988年(陰歷),張幼儀在紐約安詳去世,走完長壽又成功的88年人生。

她的葬禮在紅磚教堂舉行,出席人數多達200人。

根據她生前的遺言,她的墓碑上刻著「蘇張幼儀」四個字,以此證明她與蘇醫生的深厚感情。

22歲之前,張幼儀是「徐志摩原配妻子」;

22歲之后,張幼儀是世人口中的「詩人棄婦」「徐志摩前妻」。

很少有人知道,她人生的下半場,早就跟徐志摩無關了——

她是成功的女銀行家、女企業家,她擁有自己的成衣品牌和獨特的審美力,她在大學教過書;

她再嫁良人,收獲了屬于自己的愛情,有著疼愛自己的老公,孝順自己的兒子兒媳和孫子曾孫。

這些都證明了,她的人生不止于一段失敗的婚姻。

張幼儀與孫輩

對張幼儀來說:

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是跟第二任丈夫蘇醫生一同度過的。

因此,她刻下「蘇張幼儀」四個字,是對蘇醫生深深的愛與尊重。

在某種角度來說,這四個字無意間也是對前夫徐志摩的強烈諷刺。

放棄張幼儀,是徐志摩的不幸;

離開徐志摩,卻是張幼儀的幸運。

失婚是踐踏也是成全,成全了一個事業成功、衣食無憂、兒孫滿堂、壽滿天年的閃光女性張幼儀!

參考書籍:《安之如儀:張幼儀回憶錄》——張幼儀 張邦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