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名媛輩出,名媛,指的是出身上流家庭,同時本身內外兼修,既富有馥郁的才氣,又有大方的儀態、姣好的外貌的一類女子。
陸英是民國一代名媛,她被人們記住一方面是因為她美麗的容貌、美好的善行,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她英年早逝,紅顏早凋。
陸英
像陸英這般出身尊貴,容貌佳麗的名媛淑女,似乎就是上蒼的寵兒,來到人世只是單純地享受人間福氣的。
但是陸英,卻在36歲因拔牙而早逝,當然,拔牙只是造成她死亡的小小誘因,她紅顏薄命的真正原因,其實是過度生育對身體的透支,而處于她那個時代,生兒育女是她最重要的使命。
但陸英短暫的一生,似乎也在為我們展示了命運送出的禮物其實早在暗中標注了價格。看似充滿了榮華富貴的一生,也有許多無奈和心酸。
1885年,江蘇揚州的陸家宅院,迎來了這個富貴家庭的二女兒,這個嬰兒皮膚白皙,眼睛黑亮亮的,陸父陸母十分喜愛她,給她取名陸英。
陸英
陸家是揚州富甲一方、頗有名望的家庭,陸英的父親是鹽務官,母親是名門之后。
陸英在錦衣玉食的環境中成長,受盡寵愛,但是其父母并沒有一昧溺愛她,相反,很重視對她的教育。
這也是受清末社會氛圍的影響,富裕家庭的女性不用恪守「無才便是德」的標準,而是像男子一樣重視文化教育。
陸英父母請了私人教師到家里教陸英讀書識字,此外,書法繪畫、禮儀知識也是由專門老師悉心指導。
陸英冰雪聰明,悟性高,學習知識很快,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下,她很快出落成一個亭亭玉立、落落大方、知書達理的大家閨秀。
陸英還處于及第之年時,陸英的父母已經開始給她計劃一門親事,他們看上的如意女婿是張樹聲之孫張武齡。
這張樹聲的家族是合肥四大家族之一,合肥四大家族分別包括李鴻章、段祺瑞、龔鎮洲和張樹聲。
與其他三家相比,張樹聲家族明顯是屬于后起之秀,張樹聲在對抗太平天國運動中立下了戰功,得到了李鴻章和曾國藩的賞識,任職知府。
張樹聲感念李鴻章的提拔之恩,為李鴻章鞍前馬后,盡力奔波,為此他也得到了李鴻章的重用,很快成為了淮軍的二把手。
張武齡
後來李鴻章母親亡故,李鴻章回家奔喪,卸任了直隸總督,便欽點張樹聲頂替他的職位。
張樹聲奠定了張家繁榮昌盛的基礎,而張家的子孫也都很優秀,作出了一番成就,讓張家這棵大樹根基愈加穩固,枝葉越加繁茂。
張樹聲之子張華奎繼承了張樹聲的主業,但因膝下無子,便將他五弟的孩子抱養,過繼到其名下以傳承香火、繼承祖業。這個孩子就是張武齡。
張武齡可以算是張華奎的獨子,他從小就被委以將來要繼承偌大家業的使命。
從開蒙時起,他每日七點就需要起床讀書,寒來暑往,從不間斷,父親每日都會監督他的功課。
張武齡也是非常努力,學習成績很優秀,待人接物也很有禮節,在他還沒有成年時,張武齡的女性親屬已經忙著給他物色妻子。
而陸英的父母與張武齡父母很早就相識,而陸英與張武齡的年紀也相仿,于是兩家父母便早早約定起了這一門親事。
陸英和張武齡
陸家父母看中的不僅是張家的顯赫,也看中了張家將來的繼承人只有張武齡,他們想著陸英嫁過去后地位比較高,不會受氣。
而張家父母則看中了陸家為名門之后,并且陸英內外兼修、知書達理,非常符合做張家未來的女主人。
于是兩方拍板,陸英和張武齡的婚事就這樣定下來,而這時這兩人卻還沒有見過面。
這說到底還是一樁包辦婚姻,不過幸運的是,在兩人結婚之前,他們互送了一張彼此的照片。
照片上的陸英頭戴時髦的西洋禮帽,身穿洋裝裙,容貌明麗,體態舒展,美麗又有一股書卷氣。讓張武齡隔著照片也產生了心動之感。
而張武齡也同樣是長相端正、頗具風度,讓陸英一顆懸著的心暫時安放下來。
原本陸英還在為即將嫁給一個素未謀面的丈夫而惴惴不安,但看到照片上的張武齡,又聽聞他學習刻苦,品行端正,她稍稍放心些許。
清末時期,婚姻自由的新風氣還尚未興起,包辦婚姻仍然是正統婚姻的唯一形式。
陸英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為一樁婚姻能達成的關鍵,而作為婚姻主角的男女雙方,他們的意愿反倒無足輕重。
從這個方面來看,陸英和張武齡這一對新人是幸運的,他們家世、性格、相貌、品行涵養都算是非常相配的。婚后生活也會和諧許多。
陸英和張武齡
在婚期前一年,陸家就開始為陸英準備嫁妝,嫁妝不僅是女子出嫁帶過去的生活用品,更是娘家財力的體現,嫁妝越豐厚,新娘在婆家才會越受尊重。
陸英父母愛女心切,嫁妝有綾羅綢緞、珠翠金玉、珊瑚朝珠、胭脂水粉,也有古玩書畫,雕花木床、鎏金屏風、白瓷花瓶,甚至鍋碗瓢盆、銀筷子、金勺子都一應俱全。
出嫁當日,嫁妝裝在掛著大紅花的漆盒里,找了幾百個挑夫挑著,浩浩蕩蕩跟在迎親隊伍里面。
不愧是十里紅妝、百里送嫁,吹吹打打,邊走邊唱,引來無數市民圍觀稱贊,熱鬧了整個揚州城。
陸英嫁入張家后,備受張家長輩的疼愛和重視,陸英和張武齡也是一見如故,彼此鐘情,新婚生活過得十分甜蜜。
二人結婚照
成家后張武齡開始接手家里的產業,而陸英也跟著女性長輩學習操持一大家族人的生活。
張家家大業大,光是仆人就百十來個,每日出入的賬目數額驚人,而陸英需要學習核對家中的開支與收入。
陸英做事嚴謹認真而細致,待人親切有禮,贏得了張家上上下下的交口稱贊。
陸英婚后十個月,便懷孕生下了一個女兒,本來她和張武齡都非常欣喜,這是他們的第一個孩子。
但是張家長輩在得知孩子性別后,臉上沒有太多喜色,只是叮囑陸英好好休息,而陸英剛出月子,婆婆就暗示她應該早日為張家生下男孩,傳承香火。
陸英心中有些許失落,作為一個母親,男孩女孩對她來說都是親生的骨肉,但她也明白,自己的丈夫作為張家第三代獨子,亟需自己為其生下兒子。
二人合照
但是天不遂人意,陸英又連著生下兩個孩子,但都是女兒,婆婆看著她,明顯帶有些許不滿。
而張家的無數遠親外戚,得知張武齡作為獨子遲遲還沒有兒子,也議論紛紛,甚至有人說陸英的肚子生不出兒子。
陸英聽到這些流言蜚語,心中難受,也暗暗自責,為自己不能給丈夫生下兒子而羞愧,倒是丈夫經常安慰陸英,說生的女兒他也一樣喜歡。
陸英第三胎剛出月子,幾乎沒有休息,又緊鑼密鼓地懷孕了,十月后,她終于生下一個兒子,她幾乎要喜極而泣。
只是她沒想到,這個兒子生下來身體非常孱弱,沒多久就夭折了,孩子早夭,陸英本就心痛欲絕,但還要面對張家長輩的冷臉。
張家長輩雖然沒有明面上表達對陸英的不滿,但是他們認為生育男孩,傳承香火本就是作為兒媳婦的責任,而陸英,無疑是不合格的兒媳。
張武齡和兒子
還沒走出喪子之痛的夫妻二人,又被家里人催著生兒子,陸英悲痛而失望,終日把自己關在房間里。
而張武齡非常心疼妻子,他對家中一昧催他們生兒子的長輩也感到十分不滿,為了擺脫家里,更為了讓妻子換一個環境生活,張武齡決定帶著妻子和三個女兒從家中搬出。
他們一家五口從合肥搬到蘇州,管理著這邊的一處產業,遠離不停催生的長輩,又回到了熟悉的江南水鄉,陸英慢慢走出了喪子的悲痛。
張武齡還計劃在這邊開辦一個小學,免費收窮人家孩子入學,他受過新式教育,一直認為教育可以啟發民智,培養出許多人才。
他的心中一直懷有這個高尚的理想,但是在合肥時,他被要求管理龐大的家業,沒有精力實現自己的理想。
而在蘇州,當他把自己的想法同妻子說了后,陸英眼中迸發出欣喜的光芒,她很贊同丈夫的想法。
很快,張武齡就籌辦好了一所小學,聘請了專門的教師,夫妻二人空閑之時也會親自去教小學生讀書識字。
張武齡和陸英
在蘇州的這段時光,陸英暫時擺脫了為張家傳宗接代的沉重使命,她在學校教書時,體會到了一種實現自我價值的滿足感。
那一刻,她似乎不再是誰的妻子、誰的母親、誰家的兒媳,她只是她自己,被學生們叫作「陸老師」的全新的自己。
但是這種時刻也是少有的,大部分時候,她還是需要回到家庭中,照顧著三個女兒和丈夫的生活起居。
不久,她婆婆找到她,還是委婉地暗示她要為丈夫生下一個兒子,畢竟張家偌大的家業,不能無人繼承。
陸英同意了,她深知她肩上擔負的責任,她和丈夫又開始積極備孕,第一次懷孕又生下一個女兒,第二次終于生下了一個兒子。
陸英感覺如釋重負,她覺得自己終于對張家有了一個交代,但是在她的這個兒子還沒滿月,婆婆又暗示她:「多子多福,張家第三代才只有一個獨子。」
陸英的女兒
此后陸英又多次懷孕,最終她結婚16年,懷里14胎,但最終存活下來的只有9個,四女五子,陸英總算為張家開枝散葉,讓張家多子多福。
不過由于多次幾乎不間斷的懷孕生產,陸英的身體變得很孱弱,容貌看上去也比同齡人老一些。
1922年,36歲的陸英剛生下一個孩子,出月子后她感覺有一顆牙一直在疼,她去醫院拔了牙后,一直血流不止。
張武齡見狀趕緊把她送到醫院,但是當時醫療條件有限,醫生盡力給陸英止血,但是沒能止住。
陸英的子女
陸英在醫院躺了幾日,身體越來越虛弱,病情一直在惡化,她自知時日不多,簡單交代了后事,囑咐丈夫照顧好孩子們。
縱然心中非常不舍,但是陸英依然只能獨自面對死亡,不過三日,她咽下了最后一口氣,一代名媛就此香消玉殞。
陸英的死亡,可能是因為患上了敗血癥,但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過度生育,不間斷的生育,讓她鮮活的生命油盡燈枯。
多子多福原來是建立在對母親身體的過度消耗之上,張家傳宗接代的沉重使命壓在這個柔弱的女子身上,讓她一刻都不敢喘息。
不過,在民風尚未開化的舊時代,女性就是作為一種傳承香火的載體而存在,她們存在的意義只為了照顧家庭和生兒育女。
張武齡
陸英尚且是富貴家族的名媛,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享受了一輩子榮華富貴、不需要為生計發愁,但她也只能在不停的生育中,耗盡生命。
與陸英同時代的普通家庭的子女,則需要承受更多的磨難。
不知道陸英會不會感慨自己的命運,她雖出生高貴,但似乎一輩子沒有怎麼為自己活過,總是忙著照顧家庭,生兒育女。
張武齡和女兒
在她那一輩,她無法為自己的人生做主,但她顯然不希望自己的女兒再次重復自己的命運。
雖然她被重男輕女的張家長輩一直催生兒子,但她沒有因此偏袒自己的兒子,輕視女兒,她對兒子女兒一樣重視。
陸英女兒
她去世之時,她的子女都很小,圍繞在她床邊哭個不停,她特意囑咐著女兒們好好學習,將來作出一番事業。
而她的四個女兒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她們個個才華出眾,在各類文化領域卓有建樹,被稱為「合肥四姐妹」。
合肥四姐妹
更難得的是,張武齡不僅支持她們讀大學,接受高等教育,還放手讓她們自由選擇自己的愛情和婚姻。
大姐張元和癡迷研究昆曲,學唱《牡丹亭》,還大力推廣昆曲,最后和昆曲藝術家張傳玠結為夫妻。
二姐張允和同樣喜歡昆曲,只是大姐喜歡唱《牡丹亭》中柔和的杜麗娘,而二姐則喜歡唱紅臉關公,後來她與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結婚。
陸英女兒
三姐張兆和性格開朗大方,喜歡穿男裝,在學生時代就把一代文學大師沈從文迷住了,後來接受了沈從文的追求,成就了一段文學史上的佳話。
四妹張充和擅長作詩寫詞,她的才情得到了蔣介石、章士釗的贊美,詩人卞之琳為她寫下詩句:「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張充和最后和外國人傅漢思結合,隨后兩人赴美生活,張充和在耶魯大學任教,面向外國,傳播中華文化。
四姐妹
張家四姐妹最后都活出了精彩的自我,她們雖然也結婚生子,但沒有受困于家庭,沒有像她們的母親那樣被沉重的生育使命壓迫。
陸英是清末民國初年的舊時代名媛,她的父母受到社會思潮的影響,讓她接受教育,但最終她接受的教育、她的才情無法讓她自立自強,只是作為一種裝點,讓她更體面地進入婚姻。
最終,陸英這樣的舊式名媛的出路依然是結婚成家,生兒育女。
三姐張兆和
但到了陸英的女兒這一代,隨著社會的開化,她們不必接受包辦婚姻,能接受更高的教育,擁有自己的事業,她們的才學能讓她們安生立命。
她們是新時代的名媛,不再只能選擇承擔人類生存繁衍的責任,而是可以活出生命的多樣和精彩。
張充和和傅漢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