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作為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曾經先后有13個王朝在此建都。所以說,這座先后被稱作長安、鎬京的城市,總會給考古工作者們不同的驚喜。
2001年11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雁塔區西安理工大學曲江校區新校區為配合基本建設而進行的考古調查和發掘中,發現了140多座唐代墓葬,其中規模最大的屬李倕墓。
經出土墓志介紹,李倕是唐高祖的第五代孫女,25歲病死于唐開元二十四年。幸運的是,墓葬保存完整,并未遭盜墓騷擾。
考古人員在發掘清理過程中,發現了位于李倕頭骨處的一個小件器物:一座有著完整冠飾的金花冠。
這座頭飾由370個零部件拼接而成,上面鑲嵌著黃金、珍珠、貝殼、琥珀,以及翠鳥羽毛等珍貴裝飾,工藝復雜、裝飾之奢華令人贊嘆。
按照墓室的規格和陪葬品來說,這座異常華麗的金花頭冠并不應該出現在這里。考古人員又是怎麼找到金花冠作為陪葬品的原因的?還請您接著往下品讀。
圖|金花冠
李倕是誰?根據考古發掘跡象來看,李倕的身份是宣德郎、前直弘文館莫陳某的夫人。這是她嫁人之后的身份。
古代女性,尤其在等級森嚴的唐朝,是遵從「未嫁從父、既嫁從夫」的社會準則的。那麼,李倕在嫁人之前,又有著怎樣的背景呢?
原來,出生于公元712年的李倕,字淑嫻,是李唐宗室女。根據記載,她的五代祖是唐神堯皇帝即唐高祖李淵。她的曾祖是李元名,是唐高祖的第十八個兒子,被封為舒王。
李倕的祖父李亶,被封為豫章郡王,外任刺史。武后當政后,大殺李宗室諸王,載初元年七月,李亶被處死。李元名去了利州,依然沒能逃過被殺的命運。
直到唐中宗時,恢復了李元名的官爵,并追贈司徒。不過,當時李元名少子鄅國公李昭也已過世,只好以李亶的兒子李津承嫡為嗣舒王。
李倕便是舒王李津的二女兒,與當時的皇帝李隆基是平輩遠親。
圖|李隆基(劇照)
李倕的世系如下:唐高祖皇帝李淵—舒王李元名—豫章郡王李亶—嗣舒王李津—李倕。
所謂嗣王,指的是親王之子的承嫡者。李津之所以能承嗣王,是因為他是舒王李元名當時還在世的排名最前的孫子的身份繼承了其祖父的親王爵位,故被稱為「嗣舒王」。
按照唐制,王之女可封為縣主,即正二品。不過,需要皇帝下制書正式冊封。倘若沒有被冊封,即便是親王的女兒也不能獲得爵位。
李倕生于公元712年,即先天二年,其父李津開元中還擔任過左威衛將軍。所以,李倕到出嫁時,李津很可能都還活著。
開元年間,贈官之風十分興盛。按照李津的門第,如果和皇帝或權臣的關系很好的話,為自己的二女兒討個制封也不算什麼難事。令人奇怪的是,李倕終生都沒有封爵,其中緣由我們不得而知。
李倕去世時,年僅25歲。當時,她的身份不過是正七品下階官員的夫人而已。雖然她出身于貴族,但自從嫁人后,基本上已經脫離了貴族階層。
大約在15歲時,李倕結婚了。她的丈夫侯莫陳氏在公元736年的官職是「宣德郎、前直弘文館」。
所謂宣德郎,不過是正七品下階文散官,這是侯莫陳氏當時的「本階」。簡單來說,這就是當時他領取俸祿的級別。
圖|李倕冠飾
所謂直弘文館,就是弘文館直學士。弘文館隸門下省,妙簡賢良為學士,掌詳正圖籍。弘文館學士無員數,都是以他官兼任,五品以上為學士,六品以下被稱作直學士。
當時,侯莫陳氏的本階宣德郎是正七品下階,所以被稱作是「直弘文館」。后面又被稱作是「前直弘文館」,指的是已經從直弘文館的職務上卸任了。
一般來說,可能是秩滿待選,等待吏部委任新的職位。查閱《元和姓纂》侯莫陳條,在唐代最多也不過是做到外州刺史和郎官之類的官職。
李倕的丈夫侯莫陳氏,連確切的姓名都沒有留下來。即便是后面有所升遷,也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動作了。
說起侯莫陳氏的起源,大抵是源于北族,為鮮卑大姓之一。早在北周時,侯莫陳氏貴為八柱國之一。到了隋代,就已經被稱為「虜」而被排斥在士族婚姻之外了。
到了唐代,侯莫陳氏也不算什麼高門大族。可考的與帝室聯姻也只不過是唐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璘妃侯莫陳氏一例。永王李璘在正史中被描寫成「貌陋,視物不正」。後來,李璘在安史之亂中因為抗命不遵為亂兵所殺,最終被廢為庶人。如此這般婚姻,也不值得被侯莫陳氏所夸耀。
圖|李璘(劇照)
再看李倕。她的墓形制是3個天井的單室土洞墓,由斜坡墓道、3個過洞、3個天井和甬道及墓室組成,墓葬規格相對來說很小。
以唐金鄉縣主夫婦墓和李倕墓相比較。金鄉縣主的丈夫于隱葬于天授元年,本階為朝散大夫,這屬于五品下階,職事官為蜀州司法參軍,墓葬形制為3個天井的單室土洞墓。
即便是金鄉縣主是有封爵的正二品外命婦,在開元十二年,其夫于隱合葬時也只能選擇規格較高的彩繪隨葬陶俑來顯示自己的身份,而不能再另建符合自己身份的大型墓葬。
李倕墓葬中的隨葬墓志和陶俑,與以上二位的隨葬墓志和陶俑相比,相差得很遠。
倘若李倕的丈夫在不久之后做到了更高級別的官員,他又要和李倕合葬的話,就需要在合葬時新建目的,再重新置辦更為高級的隨葬明器。
如果有這種可能存在,李倕下葬時就沒必要耗資置辦更好的隨葬器物和石刻墓志。
由此可見,李倕的丈夫在開元二十四年時,他的身份并不尊貴,不過是一名等待銓選的一名普通下階官吏。李倕的出身雖然高貴,但她的出身也沒能為她帶來尊貴的封爵,所以在下葬時不能使用較為高級的隨葬明器。
圖|李倕像
李倕下葬時,頭戴金花冠,身上還佩戴三組佩飾:一組在胸前,用珍珠串接成的瓔珞;另兩組以對稱狀,分別裝飾在腰部以下。
金花冠和佩飾使用的是金、珍珠、蚌殼和綠松石、瑪瑙、水晶和紅寶石,經過復雜的工藝制作而成。可以說,金花冠和佩飾上的材料,幾乎囊括了唐代所能取得的大部分珍貴材料。
文物保護專家經過五年的精心清理和修復,才終于令金花冠基本復原。從其制作工藝和用料來看,李倕陪葬的首飾相當華貴,價值也是不言而喻。
侯莫陳家為李倕隨葬的裝殮和實用器規格之高、制作之精,令人刮目相看,很難想象這是一般人家能負擔起的。
墓志上說李倕「終于京兆勝業之里第」,也就是她生前的家在長安城勝業坊內。
勝業坊距離皇城和東內興慶宮都很近,其中也住了不少達官貴人。比如,唐玄宗的弟弟薛王業、太仆卿駙馬都尉豆盧建等。
可以說,能在勝業坊買得起房子的人,家境也十分殷實。由此可見,侯莫陳氏能和親王聯姻,說明其家境也并非貧民。雖然李倕的丈夫官階不高,但不代表她的公公可能是中上級官員,或者家境富有的地主。
圖|李倕金花冠
李倕從去世到下葬只有短短的15天,對于古人來說,籌備喪禮的時間非常短促。因為時間短暫,普通的低檔隨葬明器可以在長安城內買現成的,請人撰文、書丹、鐫刻的石刻墓志也能來得及。
因為要匹配身份,所以只能以書而不刻的磚墓志代替。
再說墓葬內隨葬的物品,有精美的銅器、銀器和漆器,從金花冠到螺細鏡,都是高價值的物件。相比于寒酸樸素的陶俑和磚墓志,可謂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這些珍貴的物件,不同于短期內可以置辦的物品,大機率是李倕生前所使用的東西。
這些價值較高的隨葬物品,即便是唐代高級墓葬中也不算常見。由此可見,大機率是李倕出嫁時的妝奩。她畢竟出于嗣舒王府,嫁妝的規格和價值自然也很高。
李倕為人婦十年,雖然生了孩子,但尚且處于襁褓之中。對于侯莫陳家來說,主婦剛留下子嗣卻早逝,對于夫家來說也是一件令人悲痛的事。
李倕頭上的金花冠經過一年多的修復,終于于2005年6月完成復原工作。根據統計,冠飾由4個鎏金銅發簪、2個鐵質發簪、1件金質發簪、13件大型金質飾件、250多個小型金質飾件組成。上面還鑲嵌著410多顆珍珠、上千塊綠松石,還有300處空位,或鑲嵌有綠松石、或珍珠等。
圖|唐朝女子
以往我們看到的唐代婦女,頭飾大概有三種。一種是直接在發髻上佩戴裝飾品,還有一種是有裝飾的假髻,還有一種是冠飾。
從李倕墓中出土的冠飾,與一般常見的唐代婦女頭飾不同。雖然在有關兩唐的書中都很少涉及,但在唐人蘇鶚的小說中卻有描述。
《杜陽雜編》中對輕金冠有著較為詳細的描述:「輕金冠,以金條結之,為鸞鶴狀,仍飾以五彩細珠,玲瓏相續,可高一尺,稱無二三分。」
其中提到的幾點信息,比如「金條結之」,上面還有鸞鶴之類的瑞禽飾件,還有不同質地的小竹子,高度有30厘米左右,重量輕。這些信息與李倕墓出土的冠飾有相合之處。
李倕墓出土的金冠高度有39厘米,用金絲和金片制成,并用金絲相連,上面有各種材質的珍貴裝飾,還有鸞鳳、鴛鴦、鳥雀以及鳥翅、尾羽等造型,重量也輕。
除了金花冠之外,李倕墓還出土了各種銅、銀質地的隨葬品。比如,瑞禽花卉紋三足銀壺、銀鎖、銀碗、銅釜、匝形銅器、銅盆等。
李倕下葬的時間,正好是唐代開元盛世之際。透過其數量眾多的精品文物,我們能看到盛唐文化藝術、社會生活的縮影。
後來,北京師范大學專家利用3D顱面復原技術,成功使1200多年前的唐代公主、容顏再現。這也算是以另一種形式,讓大唐公主重現天下。
看完大唐公主的墓葬規格,您有什麼想說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