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梁實秋與程季淑的婚姻被視為民國文人中最恩愛的典范。
《槐園夢憶》中記載的他們共渡戰亂困難、相濡以沫的故事,感動了無數讀者。
然而,1974年程季淑意外去世后,年過古稀的梁實秋卻與小他近30歲的韓菁清陷入熱戀,震驚了文壇。
面對來自各方的壓力,梁實秋竟引用了當年與魯迅斗爭多年的對頭人物的原話回應,表達了自己對這段感情的堅持。
這一轉變令人不解:一個感情極為專一的人,如何在妻子去世后不到一年就與另一個女子陷入熱戀?
其實,梁實秋對女性的專情,可以追溯到53年前的那樁包辦婚姻。
1921年,18歲的梁實秋偶然從父親書桌上看到了一張紅紙,上面寫著「程季淑,安徽績溪人,年二十歲......」
原來,這是家人為他物色的未來妻子。梁實秋對這個素未謀面的「妻子」充滿了好奇和期待。
母親則描述說她長相溫婉,有雙大眼睛,身材嬌小,腰身纖細,一頭烏發挽成髻。
梁實秋聽后已頗為滿意。
這一年,程季淑已經25歲,正值青春美好之時,卻仍是個大齡剩女。程季淑其實早已習慣了這份孤單。
9歲那年,她失去了父親的庇護,和4個姐妹在一個風雨飄搖的舊式大家族里相依為命。少女時代的她靠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大學,卻依然無法擺脫命運給她安排的一切。
就在程季淑以為自己會永遠守著這份清冷之時,一個意想不到的人闖入了她的世界--清華學生梁實秋。一紙姻緣,讓他們的命運交織在了一起。
與程季淑的坎坷不同,18歲的梁實秋生活在一個開明溫馨的家庭。
父母對他充滿關愛,讓他免于包辦婚姻的痛苦。正當梁實秋滿懷理想主義地認為盲婚啞嫁是對[兩.性]不負責任的時候,一位好友黃淑貞卻為他說起了程季淑。
黃淑貞對閨中密友程季淑已經25歲還單身的狀況十分著急,便主動為她找上梁家說媒。
梁母和姐姐對程季淑的第一印象極佳,認為她性情柔和,知書達理,十分般配梁實秋。梁實秋起初對包辦婚姻頗有微詞,但母親和姐姐的稱贊成功激起了他的好奇心。
他違背了自己的信念,同意先與程季淑見上一面,再決定是否成婚。
為此,他特意寫信給程季淑,表達了與她見面的愿望。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程季淑遲遲沒有回信。正當梁實秋疑惑不解的時候,黃淑貞再次出面斡旋,兩人終于約定在1921年的秋天首次相見。
那是一個金風送爽的秋日午后,梁實秋來到程季淑工作的北京女子職業學校,兩人在校園里漫步。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一看到程季淑,梁實秋便知道,她就是他心目中理想的另一半。
程季淑也很快被梁實秋的風趣幽默和知識淵博深深吸引。
他們度過了一個完美的下午,暢談理想、詩詞、人生。當夕陽西下,他們依依不舍告別的時候,都已墜入了愛河。
從此,兩人開始了長達一年的曖昧期。
梁實秋經常去程季淑的學校找她,送她回家。他們一起散步、看電影、聊天,享受著青春的悸動。然而,梁實秋的理想主義依舊阻礙了他邁出結婚的一步。
直到一年后,梁實秋決定赴英國留學深造。離別在即,兩人的感情也隨之升溫。程季淑提出希望梁實秋向她正式求婚,梁實秋欣然同意了。
三年后,留學歸來的梁實秋迎娶了程季淑。婚禮當天,梁實秋緊張得將戒指掉在地上,程季淑則溫柔地安慰他:「沒關系,我們不需要這個。」
結婚以后,梁實秋與程季淑過上了平淡卻幸福的生活。梁實秋與胡適、徐志摩等人共同創辦了新月月刊,事業正處于上升期。
1930年,國立青島大學成立,梁實秋來到這里擔任外文系主任和圖書館館長。之后,他輾轉于青島、天津、北京等地,在報刊雜志中擔任主編。
這段時期,程季淑作為典型的家庭主婦,相夫教子。以她的學歷和能力,本可以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發展自己的事業。
但是,程季淑選擇放棄這些機會,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照顧丈夫和孩子中。對一個知識分子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犧牲。梁實秋也十分體諒妻子的付出,婚后多年,兩人仍像十八歲初見時那般深愛對方。
不久后,梁實秋著手翻譯莎士比亞的著作。此時,他不僅事業有成,也有愛他的妻子,以及文學上的追求,可說是人生中最快樂的日子。
然而,這樣的好時光僅僅過去十年,梁實秋與程季淑就因戰爭被迫分隔兩地。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軍大舉入侵中國。在戰火紛飛中,兩人的幸福生活無法為繼。由于梁實秋在文學界地位崇高,日軍將他列入黑名單。
為不連累家人,梁實秋只能獨自離開,在重慶隱居,為學生編寫教材。如此分隔兩地,兩人相互牽掛,度過了六年艱難的歲月。
這六年,程季淑獨自一人承擔起照顧三個孩子、撫養家中的老人等重任,辛勞不堪。與此同時,梁實秋也在重慶過著難熬的生活,思念故鄉與妻兒。
戰火紛飛,他們的幸福生活被迫中斷,心中滿是牽掛與苦楚。
終于,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中國重見天日,梁實秋也迫不及待地踏上回家的路。
然而,在一個平凡的春日,命運展開了無情的嘲弄。
一次意外,奪走了季淑生命中最摯愛的人。多年來,她習慣了照料梁實秋起居,當他系鞋帶時,她自然地幫他彎腰系好......就在這時,一陣風吹倒了門口的梯子,正砸在她身上。
手術室外,季淑的臉色慘白,梁實秋握著她的手,淚流滿面。她擠出一絲笑容,似乎想寬慰他別著急,自己會沒事的。
可是,她終究沒有醒過來,以一種突然而輕飄飄的方式,離開了人世,留下永遠等不到她的梁實秋。
那一年,季淑73歲,梁實秋71歲。
他們攜手50年,終究沒有白頭偕老。季淑沒有完成與他一生相伴的承諾,卻在生命最后關頭,仍然關心著愛人,想要讓他不為她擔心、不為她傷心。
程季淑意外去世后,梁實秋心碎不已,寫下《槐園夢憶》表達哀思。這本書出版之際,梁實秋重逢韓菁清,兩人相識一見傾心,引發外界非議。
韓菁清生于富裕之家,父親是湖北著名的鹽商。她幼時個性十足,14歲便以非凡的歌喉奪得上海歌唱皇后大賽冠軍。
18歲到香港發展,開始了她的歌星之路。多年后,她來到台灣,聲名鵲起,旋即又跨入影視圈。一個模范生般乖巧聽話的女孩,卻有著與生俱來的反叛與張狂。
而梁實秋,生于上海一個書香門第。他一生熱愛文學,涉獵廣博,早年留學劍橋,日后又任教于北京大學。
一個典型的古典學者形象,他卻也隱藏著對愛情的無限憧憬,只待愛神青睞,便能為真愛迸發火花。
1974年11月,兩顆心第一次在台北邂逅。一位古稀之年的學者,一位正值青春美貌的歌影藝人。本是兩極分明的兩個世界,一場意外的邂逅,卻開啟了他們人生中最動人的一個章節。
韓菁清幫姨夫寫信時翻閱梁實秋主編的辭書,便抱著試一試的心情去拜訪這位大學者。那天,梁實秋說的第一句話竟然是批評她的藝名。
一開口便言辭犀利,讓人措手不及。但韓菁清很快用她的學識打動了梁實秋,原來這位歌影紅人也通曉古典,并非淺薄之輩。
一見鐘情,他們之間的火花乍現。梁實秋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立刻展開熱烈追求。然而韓菁清起初卻充滿遲疑,她不敢相信一個老人,是否真能給她帶來真摯的愛。
「不要說是懸崖,就是火山口,我們也只好擁抱著往下跳。」一個瘋狂的承諾,點燃了韓菁清心中對愛情的渴望。
輿論紛紛猜測,一個風華正茂的少女,怎會被一個將近花甲之年的老人所吸引?然而,愛情無關年齡,它只看兩個心是否契合。
1975年,他們終于結為連理,從此過上了13年海誓山盟的生活。
韓菁清為這段婚姻付出了全部真心,她視「梁實秋夫人」為自己最榮耀的頭銜。
1987年,梁實秋遺言「對不起,還是留你一個人了」,韓菁清守寡度過了余生,再也沒有嫁作他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