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金庸:大鬧一場,悄然離去,這一生就是一部武俠小說
2024/06/14

知乎上題:金庸如果是一名網絡作家,還能不能被封神?

有數百人贊了一個回答:我懷疑你沒看過金庸小說,才會問出這種問題。

3月10日是金庸誕辰一百周年。

金庸的故鄉,煙雨蒙蒙的樓旁,浙江嘉興就像在廣發英雄帖一樣熱鬧;

武俠的圣地,珠江邊的香港,正等著那些有緣的俠士;

而在云南大理,那傳說中的天龍遺址,人們正聚在一起開座談會呢……

這些場景熱鬧得就像是武俠小說里的武林大會一樣!

《笑傲江湖》封圖

《笑傲江湖》插畫

《笑傲江湖》插畫

金庸,被譽為全球華人圈最受歡迎的作家。

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他的小說。

有人說,金庸用一支筆成全了香港影視界整個武俠時代。

《神雕俠侶》《笑傲江湖》《射雕英雄傳》《鹿鼎記》......他的15部小說全球發行量已經超過了3億冊,翻拍的影視劇多達100多部。

上個世紀90年代,有讀者為了看他的書,不惜斥巨資用電報的形式從香港引進。

1994年,金庸被北京大學授予名譽教授稱號,第一次去北大演講。

全國慕名而來的讀者,將學校擠得水泄不通。

他用一支筆,編織了一個又一個瑰麗奇幻的夢想,為武俠小說史乃至中國通俗文學史翻開了一個新的篇章。

他一生創造了1427個人物,郭靖、黃蓉、楊過、小龍女......都是我們熟悉的熒幕形象。

83版《射雕英雄傳》

95版《神雕俠侶》

著名學者余英說:金庸小說為萬千讀者爭贊,筆觸有千軍萬馬之力。

文藝評論家李陀說:金庸使中斷了傳統的白話語言起死回生。

學者馮其庸說:金庸的出現,是當代文化的一個奇跡。

2018年10月30日,金庸與世長辭。

從各行各業到文娛政界,無數讀者感慨:風雪大俠出門去,自此世間無江湖。

金庸走了,江湖就不在了。

直到今天,金庸迷們都難以忘記年少時初讀金庸的熱血,中年時時過境遷的感慨。

01

金庸原名查良鏞,1923年出生于杭州海寧望族查氏家,其祖上查慎行是清代著名詩人。

查氏家境殷實,徐志摩是他的表哥。

雖然熱心讀書與公益、受鄉親們尊敬的祖父很早便去世了,但他的事跡對金庸產生了兩點最為深刻的影響。

一是,亂世里外國人是欺負中國人的;二是,一定要多讀書。這也奠定了金庸今后扮演報人角色的基調。

在龍山小學堂畢業后,金庸進入嘉興中學,即改遷的碧湖嘉興聯合國中,也就是《射雕英雄傳》第一回《風雪驚變》中包惜弱去過的浙西大城。

《射雕英雄傳》封圖

《射雕英雄傳》插畫

《射雕英雄傳》插畫

當時15歲的金庸在初三時有了第一次成功的商業經歷,出版了小學升國中的考試參考書。

後來考入重慶國立中央政治大學外文系,他不斷閱讀大量的世界名著,還在學校和地方報紙上發表作品。

1945年日本政府無條件投降,離家10年的金庸回到故鄉。

短暫停留后,于1946年11月20日進入杭州眾安橋的東南日報社,負責翻譯、編寫稿件等多項工作,正式踏入報紙行業。

彼時戰火還沒燒到杭州,金庸在工作之余最愛在西湖畔閑逛,品味文化古跡。

因此,金庸筆下《射雕英雄傳》的斷橋荷花、《倚天屠龍記》的六合塔下垂柳扁舟全都是西湖的影子。

期間,他出色的才能,尤其是翻譯能力受到眾多同行前輩的稱贊,終于在1947年10月進入《大公報》的總部工作,同時在東吳大學進修法學專業。

後來,又受民國政治斗爭影響,金庸跟隨骨干人員進入香港發展《大公報》,后與1952年進入《新晚報》做編輯,如魚得水,與同為武俠小說家的梁羽生成了朋友。

在這期間,金庸深入接觸了電影、芭蕾舞、戲劇等多個文化藝術領域,文學素養積淀深厚,現在他只缺少一個絕佳的機會了。

1954年,香港太極派與白鶴派進行了武術比賽,《新晚報》趁機大力報道,取得巨大成功。

當時新華社香港分社主管金堯如想到,既然民眾這麼喜愛武術,為什麼不推出武俠小說連載呢?

于是,梁羽生的《龍虎斗京華》《草莽龍蛇傳》等作品應運而生,一炮而紅。

後來無暇顧及新作連載,金庸便接過了這個接力棒,于1952年開始連載《書劍恩仇錄》,金庸這個筆名也自此誕生。

但也是從此,世人往往只知金庸而再也不知查良鏞。

02

自1955年《書劍恩仇錄》始,至1972年《鹿鼎記》終,歷時18年,金庸一共創作了15部風靡華語世界的武俠小說。

凡有華人處,皆有金庸書。以香港為樞紐,金庸的讀者遍布世界各地,構成了一個「想象的文化共同體」。

金庸曾將自己的十四部長篇武俠作品題目的第一個字作成一副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看到這十四個字,所有的金庸迷,都會會心一笑,因為這里不僅有「俠」與「武」的故事,更有「情」與「義」的傳說。

金庸在這些作品中所描繪的「情」,不僅有男女之情,更有朋友兄弟之情,師徒父子之情,民族家國之情。

縱觀金庸的這十四部作品,除《連城訣》《笑傲江湖》《俠客行》和《鴛鴦刀》四部講述的是「純粹的江湖」外,其他十部,無一不以民族交融時代作為背景。

其中,大背景設在南北宋時期的包括《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天龍八部》;

《神雕俠侶》封圖

《神雕俠侶》插畫

《神雕俠侶》插畫

元明清時期的包括《倚天屠龍記》《碧血劍》《雪山飛狐》《飛狐外傳》《書劍恩仇錄》《鹿鼎記》;

《白馬嘯西風》雖沒有明確的時代鋪陳,卻潛藏著漢朝與高昌政權的政治文化交流暗線。

《雪山飛狐》插畫

《雪山飛狐》插畫

在金庸的這些作品中,蒙古、契丹、鮮卑、女真、黨項、吐蕃、維吾爾、擺夷等民族陸續登場,在故事中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或聯合、或對抗,或壯烈、或柔情,但最終大都通過長期的交流,歸于統一、圓滿。

比如「神雕三部曲」中的《射雕英雄傳》與《神雕俠侶》,通過郭靖的成長歷程和家庭情況,作者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豐富多彩的民族交融畫卷。

03版《射雕英雄傳》

06版《神雕俠侶》

金庸的武俠世界不僅是虛構的小說,更是一面映射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鏡子。

通過郭靖等人物的故事,我們看到了不同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也感受到了中華傳統美德的魅力與力量。

1994年,金庸在北大講學時說過這樣一段話:

「歷史上常常是外族人來了之后,我們華夏民族就跟它同化、融合,一旦同化、融合了,我們華夏民族就壯大起來,統一起來……這是因為一方面我們有一股韌力,一股很頑強的抵抗力量;一方面我們又很開放,在文化上同它們融合在一起,經過一段時間,大家變成一個民族,我們的民族從此又壯大起來。」

03

金庸筆下的武俠世界氣象萬千,英雄豪杰義薄云天:赤膽忠心的郭靖,有情有義的喬峰,豪邁不羈的令狐沖……

俠是什麼?是仁義,是家國。

金庸在一篇文章中說:「仁是對大眾的疾苦冤屈充分關懷,義是竭盡全力做份所當為之事。引申出去就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曾有小朋友問金庸:「世界上真有會武功的大俠嗎?」

答:「現在的人不會武功但也可以有俠氣。犧牲自己的利益,幫助別人,就有‘俠’了。」

學生時代的金庸因「不守規矩」兩次被學校開除。

浙江嘉興的中學時期,他不滿訓導主任「老是沒有道理罵同學」,寫壁報諷刺,被退學;大學時期,他不聽師命,言語冒犯,又被退學。

1972年,《鹿鼎記》在《明報》的連載行將結束,48歲的金庸寫了一封信給古龍,為《明報》邀稿:「如果沒有什麼意外,《鹿鼎記》是我最后的一部武俠小說了。」

《鹿鼎記》封圖

《鹿鼎記》插畫

《鹿鼎記》插畫

從此一代大俠封筆,再不問江湖事。

封筆之后,2005年,81歲的金庸去了劍橋讀書,還獲得劍橋大學博士學位。

在英國劍橋讀書時,80多歲的金庸同普通學生一樣,背著雙肩包,里面放滿了課本。

有一段時間金庸還會騎著車上課,但因為太太擔心會發生危險而就此作罷。

有學生想找金庸拍照,簽名,金庸說:「我現在是學生,不是作家。等我不是學生的時候,我再和你坐下來一起吃飯、喝茶。」

大約俠氣本身就蘊含著一份孩子氣。俠客像孩子一樣純粹真誠,在復雜的人性糾纏中盡力地分明是非、追逐本心。

回顧金庸先生的一生,可謂足夠精彩紛呈、足夠跌宕起伏、足夠波瀾壯闊、足夠奇絕瑰麗,可謂是恣意汪洋、名滿江湖。

這一生就是一部武俠小說:前半生縱情恣意、灑脫妄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后半生心懷敬畏,不斷向學。

直到去世之后,仍唯留一段傳奇一股俠情在人們的思念中,蕩氣回腸!

有人曾經問他:「人生應如何度過?」

金庸回答:「大鬧一場,悄然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