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王安石為教訓蘇軾,出一個上聯,結果成了千古絕對,至今無人能對
2024/04/29

公元1067年,宋神宗繼位,即位之初,他內心郁悶不已,因為當時的大宋已經病了,還病得不輕。

面對積貧積弱的困境,宋神宗想要挽大廈于將傾,他想到了一個人,此人名叫王安石。

在宋神宗拋出的橄欖枝下,王安石覺得是時候展現真正的實力了,于是果斷赴京,決定與宋神宗一起創造歷史。

公元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為了參知政事,次年正式拜相,開始執掌大權,而歷史上極為著名的王安石變法就此拉開了序幕。

王安石變法在當時的影響很大,由于觸及了不少人的既得利益,朝中反對變法的浪潮一波接一波。

與此同時,在家里守孝滿三年的蘇軾,回到了京師,但是他發現一切都變了,而他曾經引以為傲的雄心壯志,也在這一刻,冰冷到了極點。

蘇軾在京師放眼望去,他曾經所熟悉的師友已所剩無幾,就連那個對他極為賞識的歐陽修,也因為反對新法,而被迫離京。

在當時的朝廷中,如果沒人提拔和賞識,想要有一番作為,很難,蘇軾對此也極為清楚,于是他決定讓所有人都看清他的文人傲骨,他直接上書抨擊新法。

王安石對此,自然也是十分震怒,既然連歐陽修他都能扳倒,一個在朝中沒有任何根基的蘇軾,王安石又怎麼會放在眼里

在王安石的授意下,御史謝景上書彈劾蘇軾,蘇軾無奈自請出京。

王安石與蘇軾雖然政見不合,但在文學史上,兩人都有著相當高的地位,也同屬唐宋八大家,那麼誰的文采更高些?

其實是王安石,他為了教訓蘇軾,曾出一個上聯,結果成了千古絕對,至今無人能對。

政治本無對錯

在后世的印象中,蘇軾的知名度要比王安石要高些,但是在當時而言,蘇軾的知名度還真沒有王安石高。

王安石是歷史上公認的政治家,列寧曾評價他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而蘇軾雖然也當過官,只可惜連政治家的頭銜都沒有混上。

說起蘇軾的仕途,其實還挺令人惋惜的。

公元1056年,蘇洵帶著蘇軾和蘇轍出川赴京參加科舉考試,當時的主考官是文壇領袖歐陽修,歐陽修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韓愈、柳宗元、蘇軾一起又被被后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而在歐陽修聲名鵲起的時候,蘇軾還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愣頭青。

在蘇軾參加科舉考試時,歐陽修等人正致力于詩文革新運動,當他看到蘇軾的策論之后,便被他的文風所打動,并且直言:

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在歐陽修的肯定和褒獎之下,蘇軾名動京城,就在他準備大顯身手的時候,母親病逝了,按照當時的禮節,蘇軾必須回家守孝三年。

守喪期滿之后,蘇軾還朝為官,可是沒過幾年,他的父親也病逝了,蘇軾只好再次回家守孝三年。

守孝的六年,蘇軾失去了太多太多的機會,當他再次回京時,賞識他的歐陽修已經離京了。

蘇軾覺得是王安石變法攔住了自己,他想再抗爭一次,只是可惜,失敗了。

文采誰高誰低

返朝回京的蘇軾,與王安石也是有交集的,想想也是,當時的王安石炙手可熱,蘇軾在仕途上,不得不經過王安石這關,只是蘇軾最終還是和王安石站到了對立面上。

有那麼一次,蘇軾就去王安石家里拜訪,恰巧的是,當時的王安石正在會客,在王安石的安排下,蘇軾就被下人領到了書房。

蘇軾本就是一個文人,閑來無事的他,自然看到了王安石還沒有完成的一首詩,上面寫著:

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蘇軾看完之后,差點沒有笑出來,因為他覺得王安石這兩句詩太沒有水平了,菊花還能被風給吹落,實在是笑哈哈。

于是他提筆寫下兩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寫完這兩句詩之后,蘇軾覺得王安石不見也罷,便匆匆離去,回到書房之后的王安石自然也見到了蘇軾留給他的兩句詩,只是他沒有反駁。

後來蘇軾上書抨擊新政,不得已只有離開京城,王安石對蘇軾還是很賞識的,便打算去送送他,後來他為了磨一磨蘇軾的性子,便打算教訓他一下,于是在分別前,出了一個上聯: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聽到這個上聯之后,蘇軾立即就明白了此聯的妙處,后句的三里半是前面七里一半,半塘也是山塘的一半,更巧妙的是,山塘和半塘都是地名。

知己惺惺相惜

蘇軾抓耳撓腮想了好一陣子,還是沒能對出下聯,王安石便示意讓他慢慢想。

公元1079年,蘇軾被調往湖州,上任后,他給宋神宗寫了一篇謝表,而正是這篇謝表,讓蘇軾蹲了大獄,因為有些好事的文人,從中強行讀出了蘇軾的暗諷和對皇帝的不忠。

于是便爆發了歷史極其有名的烏台詩案,新黨們借題發揮,想以此要了蘇軾的命,對蘇軾的營救也迫在眉睫。

當時的王安石已經退休,他聽聞此事之后,覺得這事不能坐視不管,即便蘇軾曾反對變法,但也只是政見不合,自己做過宰相,肚子里能撐船這是標配。

他決定營救蘇軾,于是親自對皇帝上書,他說:安有圣世而除才士乎?

這句話直擊皇帝的心靈,他決定放過蘇軾,而這場詩案也因王安石「一言而決」,蘇軾得到從輕發落,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蘇軾去了黃州當官,他感慨萬千,重陽節時,外面連續刮了好幾天的大風,蘇軾起來看菊花,他大吃一驚,他發覺南方的菊花和北方不一樣,花瓣鋪滿了地面,確實就像滿地的黃金。

他突然意識到自己還是差了王安石一截,也不禁為曾經自己的無知而慚愧,更讓他慚愧的是,王安石出的上聯,他一直沒有對出下聯來。

而這個上聯也成為了千古絕對,直到今天,也沒有人能對出工整而又意義貼合的下聯。

後來有位明朝的文人,在游九溪蠻洞的時候,突然想出了一則下聯,下聯是:九溪蠻洞,經過中洞五溪中。

只不過這一下聯有些牽強,并不被人們認為是完美的下聯。

那麼聰明的您,有沒有合適的下聯呢,期待您的高見~

參考文獻:《宋史》、《中華楹聯大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