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咸豐皇帝為何早早駕崩?看看他做的事,能活31歲已算高壽
2024/04/29

歷史上英年早逝的皇帝不在少數,比如晚清的第九位皇帝,咸豐皇帝,就在他31歲的年紀駕崩了。

咸豐皇帝為何去世的那麼早?成為許多歷史愛好者探索的謎團之一。

不過,如果稍微了解咸豐皇帝做過的事情,似乎就不難理解,他為何會早早駕崩了。

咸豐皇帝與鹿血

《滿清外史》中,曾經記載過咸豐皇帝的死因,其中,提到了一件聽起來十分不可思議的事情。

說是在咸豐十年的時候,英法聯軍大肆進攻天津,槍林彈雨連天,圓明園被一把大火焚燒殆盡,人人自危,倉惶逃命。

咸豐皇帝看到社會慘狀,覺得自己不能再繼續待下去了,于是他對自己的大臣說:「朕提議,到承德避暑山莊去視察一下。」

說是視察,其實根本是逃命,大臣也不能反駁他,所以一行隊伍浩浩蕩蕩地往熱河去了。

說來也奇怪,在咸豐皇帝離開皇城的那一天,最先出現的并不是他的護衛隊,而是一支由梅花鹿組成的隊伍。

大家就很驚訝啊,不明白咸豐皇帝在搞什麼名堂,既然是要逃命,為何要帶上一支梅花鹿隊伍?難道是怕自己沒有肉吃嗎?

對于這件事情,其實有個隱秘的解釋,說是咸豐皇帝啊,他人到了二十來歲的時候,身體愈發的不好了,于是他就找了一個所謂的名醫,尋求補救的辦法,這名醫就告訴他,生飲鹿血,可以大補身體。

就連逃命,咸豐皇帝都不忘帶上自己圈養的梅花鹿,這時候,就有大臣看不下去了,出面勸說咸豐皇帝:「陛下,咱們是逃命啊,不應該帶上梅花鹿。」

好在咸豐也沒有完全昏庸,最終采納了該大臣的建議,把梅花鹿都留在了皇城,自己攜著家眷去了熱河行宮。

在行宮里,他大概是想著好日子過一天少一天,于是愈發地縱情享樂,很快,咸豐皇帝的身體就受不住了,最后的結果誰都知道了,他在31歲這一年,永遠地離開了人世。

類似上述的離奇事跡其實只多不少,由此可見咸豐皇帝的荒唐程度,不過,導致咸豐皇帝英年早逝的原因,可不止這一個。

如果仔細了解過他的生平,就會覺得,咸豐皇帝能活到31歲,都算是「高壽」了。

「苦命天子」——咸豐皇帝

咸豐皇帝出生于1831年,是道光皇帝的第四個兒子,也是清朝第九個登基的皇帝。

不過,對咸豐來說,這皇帝的寶座,原本輪不到他來坐。

在鴉片戰爭結束的那一年,道光皇帝已經年過60歲,眼看自己的日子沒剩下多少,他終于決定把立儲這件事情提上日程。

道光皇帝一生共有9個兒子,一般來說,皇太子的位置都該由皇長子來繼承,但是道光的長子在23歲那一年,不幸去世。

而他的皇二子和皇三子,更是在幼年早夭,眼下能夠立儲的人選非常有限,要麼是皇四子,要麼是皇五子或皇六子,其余人則年齡太小,道光不必考慮。

道光二十六年的正月,他忽然降下一條圣旨,根據圣旨內容,他決定將自己的皇五子過繼給惇恪親王,這就代表著,在未來的「王位爭奪戰」里,皇五子已經率先被道光淘汰出局。

說起來,皇四子奕詝和皇五子奕誴的出生時間十分地接近,在皇五子降生的前六天,道光皇帝剛剛得到他的第四個兒子。

據說,咸豐皇帝并不是足月出生,當時咸豐皇帝的生母全貴妃,和皇五子的生母祥妃,是在差不多的時間內傳出喜訊,但是全貴妃懷孕的日子比祥妃要晚一點。

她為了能讓自己的兒子能有繼承皇位的機會,愣是讓太醫給她吃了一種「速生藥」,所以,咸豐皇帝其實是未足月的早產兒,他從小體弱多病,弱不禁風,一直到成年后,還有羸弱之態。

皇五子被過繼后,皇位繼承人落在了咸豐和皇六子身上,縱觀全局,皇六子奕訢的勝算,要遠遠大過咸豐帝。

奕訢的生母靜貴妃位份尊貴,是當時僅次于皇后的存在,在咸豐帝的生母死后,還撫育了咸豐,所以她很得道光的信賴。

唯一的劣勢,就是奕訢不是皇后所出,所謂嫡庶有別,他的出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奪嫡的成功。

盡管如此,當時有很多朝中大臣看好奕訢,主要是因為咸豐帝的劣勢實在是太多了。

咸豐皇帝身體不好這件事情已經人盡皆知,而且,他小時候還因為騎馬,把自己的腿給摔斷了。

雖然後來是給治好了,卻也落下了病根;在功課方面,咸豐也不如奕訢;相貌上,咸豐出過天花,臉上有印記,而奕訢則是一個干干凈凈的小伙。

歷史上對于道光皇帝為什麼會傳位給咸豐有著諸多猜測,畢竟從后世的記載來看,被人稱為「鬼子六」的恭親王奕訢,明明更能勝任帝王寶座。

或許在道光皇帝的心里,血統的純正與否,比個人的能力更重要;但是真相到底是什麼,大家無從得知,只知道,最后接替道光成為皇帝的人,是咸豐皇帝。

即位之初的咸豐帝只有20歲,一個熱血澎湃的年輕人,決心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現狀。

「咸豐」的意思是希望天下百姓能夠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但事與愿違,咸豐皇帝在位的時間里,要麼是內憂,要麼是外患。

咸豐皇帝出生之前的嘉慶元年,社會中爆發了白蓮教起義;到了嘉慶十八年,又發生了天理教起義

在咸豐出生之后的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爆發了,緊接著中國被迫簽訂了「南京條約」。

咸豐20歲登基,一直到他31歲去世,他所統治的清王朝,基本沒有過過一天的安生日子。

咸豐元年的十二月,洪秀全領導金田起義,自立為太平天國,以武裝割據的力量,占據了永安;太平軍勢如破竹,一路攻破了桂林、道州、益陽和漢陽等城市。

在接下來的兩年中,太平天國運動先后攻占岳州和南京,他將其改名為「天京」且自立為王,完成了九個省區的武裝割據,而此時此刻的清兵,成了太平軍的手下敗將,面對接二連三的領地失守,咸豐急得不行。

內憂和外患加在一起,屬實讓咸豐皇帝分身乏術,面對廣西天地會「反清復明」的起義,咸豐皇帝打算讓林則徐去廣西鎮壓,可還沒有等林則徐走到廣西,他就在半道中因病去世了。

到了咸豐四年,英國的駐華使館頻頻向當時的兩廣總督葉名琛提出要修改《南京條約》的要求,面對列強不知好歹的嘴臉,葉名琛想也沒想地拒絕了。

葉名琛的拒絕,讓英軍怒火中燒,他們在咸豐六年的時候,策劃了一場「亞羅號」事件

事實上,「亞羅號」事件根本是英國使館的陰謀,但葉名琛再一次嚴詞拒絕了對方想要修改《南京條約》的目的,并拒絕為了所謂的「中國人扯落英國國旗」而道歉。

這件事情直接成為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索,戰爭爆發以后,葉名琛沒有畏懼敵人的炮火,而是一鼓作氣地迎擊,但實力的懸殊,讓葉名琛兵敗被俘,最終被押送印度。

高潔傲岸的葉名琛不肯受屈辱,最終在印度絕食而亡。

葉名琛的死去,讓咸豐皇帝意識到,清朝廷現存的實力,根本就不是英軍的對手,清軍一而再再而三的退縮,給了英軍搖旗吶喊一路北上的機會。

到了咸豐八年,來勢洶洶的英軍已經以武力攻陷了天津的大沽炮台,進一步威脅到了天津的安全。

作為北京城的最后一扇大門,咸豐皇帝終于預感到事情的嚴重性和不妙,他連忙派出好幾個大臣去天津和英軍議和。

談判的后續,就是廣為人知的《天津條約》的簽訂。

咸豐十年,得到了好處的英軍并不滿足于現狀,英國聯合法國一起,對搖搖欲墜的清朝廷發起進攻,很快,英法聯軍占領了天津,并揚言他們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咸豐皇帝所在的北京城。

天津淪陷了,北京如何守得住?

英法聯軍見清軍軟弱無能,更是有恃無恐,他們肆意燒殺搶掠,直把清軍逼的無路可走。

焦頭爛額之下,咸豐皇帝又準備派大臣去議和,但是這次的談判卻沒有好結果,談判破裂以后,咸豐皇帝滿腦子都是「怎麼辦」,和「跑不跑」。

要是不跑吧,那繼續坐在北京城里豈不是等著英法聯軍打進來;要是跑吧,又不知道以后的筆墨史書該怎麼記載。

但天大地大,命最大,咸豐皇帝思來想去,還是決定先保住自己的性命,于是他緊急召集人手,準備逃往承德的避暑山莊。

臨走之前,咸豐皇帝對自己的親弟弟恭親王說:「你就留在北京和他們議和,如果對方實在不肯退讓,達不成議和,那就打仗,如果打不贏,那你就來避暑山莊找我!無論如何,你一定要全身而退。」

說罷,咸豐皇帝就帶著他的家眷,浩浩蕩蕩地來到了承德的避暑山莊。

彼時兄弟兩誰也沒有想到,這次見面竟然是兩人的最后一次見面,因為去往避暑山莊的咸豐皇帝,再也沒有機會回到北京城。

雖然咸豐皇帝是逃到了承德,可英法聯軍沒有因為皇帝不在就放棄攻打的念頭,他們以洪水猛獸的姿態洗劫了圓明園,截至今日,圓明園被搶掠一事,仍然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無法被撫平的傷痛。

圓明園被燒了,被毀了,英法聯軍還不滿足,還要逼著恭親王簽訂一個新的條約,也就是《北京條約》。

當圓明園被燒毀和《北京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咸豐皇帝耳朵里時,他整個人一下子就懵掉了。

祖祖輩輩守了那麼多年的圓明園,竟然在自己手中被列強洗劫一空,咸豐皇帝很痛苦,但他的痛苦又無法通過語言來紓解,所以他走上了一條相對「極端」的道路,那就是放縱自己。

咸豐皇帝之死

從北京到承德避暑山莊,要走好長的一段路,咸豐皇帝一行人一共走了八天八夜,才抵達了避暑山莊。

雖然他已經離開了北京城,但是英法聯軍沒有放過他,這一路上,各種消息如雪絮般紛至沓來,英法聯軍還給咸豐皇帝下了「最后通牒」:如果不交出被清軍俘虜的英國使臣巴夏禮,那他們的下一個目標就是轟炸北京城。

在這一路上,咸豐皇帝整日擔驚受怕,一面要擔心北京城能不能守住,一面要擔心會不會有追兵趕上來,他每天夜不能寐,精神緊繃,在極其虛弱的情況下住進了行宮。

避暑山莊對咸豐皇帝來說,就是一個「世外桃源」,在這里,他每天都過著紙醉金迷的日子,不是飲酒作樂,就是聽戲唱曲,絲竹管弦繞梁不絕,與北京城的炮火連天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為了能每日聽戲,他還特地把自己的戲班子帶到了承德避暑山莊,他最喜歡的戲目有《小妹子》、《朱仙鎮》等等,有時候聽戲聽「上頭」,咸豐皇帝還要換上華服,粉墨登場,親自唱一段戲。

原本他的身體就不是很好,還要如此的放縱自己玩樂,一場戲唱下來,咸豐皇帝常常是大汗淋漓,面容發虛。

據說,在他病重彌留之際,他還天天命令人給他唱戲,哪怕是即將撒手人寰時,還要讓人給他再唱一段戲。

除了唱戲,他還要飲酒,有時候酒意上頭,咸豐皇帝對著自己的宮女太監又打又罵,但是他又是個心腸柔軟的人,每每酒醒了以后,又會感到非常的后悔,然后給打罵過的下人賞賜財寶,他的喜怒無常,讓周圍的人都很懼怕他。

他在酒精中逐漸迷失自我,甚至還給自己取了一個雅號,叫做「且樂道人」,咸豐皇帝對自己的雅號很是滿意,他命人制成匾額,就掛在他寢殿的宮門口上方。

「且樂道人」,可不就是得過且過的意思嗎?雖然這個匾額在皇后的建議下摘下來了,但足以看出,咸豐皇帝當時整個人的精神狀態已經非常不好了。

對咸豐皇帝好飲酒的行為,在一本名為《十葉野聞》的書中有過記載:「文宗嗜飲,每醉必盛怒。」

咸豐皇帝早晨聽戲,一聽就是好幾個時辰,晚上喝酒,一喝又是好幾個時辰,他沉溺在這種虛無縹緲的快樂中,以此逃脫對現實的恐懼。

他想借此一切來忘記傷痛,但他也忘記了,自己身體不好這個事實。

自從20歲登基后,咸豐皇帝整日為國事煩憂,壞事接踵而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大大損傷了咸豐皇帝的心神心智。

自來到行宮后,他干脆拋卻「前塵」,拋卻了自己的帝王寶座,也拋卻了清王朝的百年榮耀,頗有一種「破罐子破摔」的覺悟。

他只想躲在一個安全的避風港,以戲曲和美酒作為麻痹自己的手段,以此忘掉現實種種。

咸豐皇帝仿佛是把自己關在了一個密不透風的「繭」里面,到最后,他甚至都不愿意繼續批奏折了,從京城送來的所有消息,他通通交給身邊的懿貴妃代為處理,自己則是花天酒地,只顧眼前的歡愉。

這邊的咸豐皇帝縱情聲色,那邊的懿貴妃逐漸把控國事,看著懿貴妃的勢力越來越大,咸豐皇帝竟然無動于衷。

在行宮住了一陣時間后,聽戲和飲酒已經不能再安撫他的神經,于是他染上了最不該碰的東西——吸鴉片。

最荒唐的是,他還給鴉片取了一個名字,叫做「益壽如意膏」,他每天都要吸食,很快便鴉片成癮,如果有大臣勸誡他不要如此糟蹋自己的身體,還會遭到咸豐皇帝義正言辭的反駁。

如果有一日,他沒有聽戲,沒有飲酒,也沒有吸鴉片,那他就是在提著畫筆畫馬,畫畫需要非常的專注力,但是咸豐皇帝的身體并不好,常是沒畫一會兒,就已是精疲力盡了。

巨大的精神壓力,再加上毫無節制的放縱,很快讓咸豐皇帝的身體垮了下來,盡管他自己也知道不應該行事荒唐,可是一想到岌岌可危的北京城和虎視眈眈的英法聯軍,咸豐就控制不住想要逃避的念頭。

最終,他的所作所為在咸豐十一年的新年迎來了代價,這一年剛剛開始,咸豐就出現了咳血的癥狀。

雖然咳血了,但他沒有當一回事,也沒有就此收手好好養病,而是變本加厲地飲酒和吸鴉片。

很快,咸豐皇帝就病倒了,養病的日子里,他有所收斂,可是當他的病稍有起色,他又恢復了從前花天酒地的日子,就這樣周而復始地下去,咸豐的病時好時壞。

到了第二年的七月,咸豐皇帝猛然發現,自己咳血的次數越來越多,昏迷不醒的時間也越來越長,他自知時日無多,一方面不甘于落寞地死去,一方面又放不下那些摧殘身體的「愛好」。

這樣矛盾的心理折磨著他的心靈,也折磨著他的身體,終于有一日,咸豐忽然咳血三升,他在慌亂之中連忙命人去取一碗新鮮的鹿血,但他還沒有等到鹿血的送來,就一頭栽倒,結束了他這短暫又荒唐的一生。

有歷史研究專家認為,導致咸豐皇帝吐血的原因是肺結核,不過,真正讓他在31歲壯年死去的原因,還是因為他混亂的生活作風。

咸豐皇帝生在一個內憂外患的環境當中,在一開始登基的時候,他確實萌生過要當一位千古名君的念頭,奈何外強中干,他是空有這份心卻沒有這份力。

圓明園被洗劫被焚毀,他不去想了;與列強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他也不去想了;任何事情已經無法再激起咸豐本人的興致,他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當一個「且樂道人」,在虛無的快樂中過一天是一天。

面對內憂,他沒有解決辦法,面對外患,更是束手無策,咸豐皇帝每日郁郁寡歡,被國事折磨得形銷骨立,使得他原本就不好的身體更加雪上加霜。

再加上他的身體素質從小就很差,但他成年后不僅沒有好好調養,而是整日縱欲、飲酒玩耍,最終把自己的身子骨給弄虧空了。

咸豐皇帝在世時,膝下只有一個兒子,在他病逝后,他的皇位傳給了年僅6歲的兒子載淳,也就是後來的同治帝。

說來也奇怪,咸豐沒有長命的福分,只活了短短31年就撒手人寰;他的兒子同治比他更慘,19歲的時候就去世了。

歷史上不乏生于亂世之中的皇帝,但鮮少有人像咸豐帝這樣,遇到事情只會逃避,只會用尋歡作樂來麻痹自己,他的放縱,讓他在31歲的時候自嘗苦果,難怪會有人說,看看咸豐皇帝做過的事情,又是抽鴉片又是縱酒縱欲,能活到31歲,已經算是「高壽」了。

作為一個皇帝,咸豐帝在后世的評價中遠遠不如清朝的其他幾位皇帝,許多人將他稱為「四無皇帝」:一無遠見、二無膽識、三無才能、四無作為。

話說回來,雖然咸豐皇帝的死和他本人的生活作風脫不開干系,但生活在那樣一個里外都是火坑的時代下,想要有一番大作為,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咸豐不能說是一個完全懦弱的皇帝,只能說他是一個相對平庸的皇帝。

都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可縱觀咸豐皇帝的一生,卻是「生于憂患,死于憂患」。

他有心想要對清朝廷力挽狂瀾,可惜到最后,只是他在鏡花水月中的一場空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