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貴州遵義修水庫的時候,挖出了南宋的一座土坑墓。
屬于是標準的一墓兩坑,本以為土坑是平民使用的墓葬,可墓主人的棺槨奢華程度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
連棺材釘,都是用黃金和白銀打造而成。
墓主人的身份大有來頭,乃是南宋末年,抗擊蒙古的貴州大英雄,生前曾經帶著五千地方軍隊,打退了蒙古大軍,解了南宋危局。
那被稱之為天下第一的草原鐵騎,卻敗給了貴州的土司首領,若非史料記載詳細,真猶如玄幻小說……
而本篇文章要帶來的內容,便是南宋驍將名震天下,為何卻使用了低級土坑墓?
關于此事的詳細經過,要從中國古代的土司制度說起,乃是皇權治理的一項偉大發明。
主要是因為,央王朝一般位于中原地帶,從地理上說,越是遠離中原,國家權利也就越是薄弱。
以古代的社會生產力,中原也就無法掌控偏遠地區,很難將權利延伸到邊境以及偏僻的大山深處。
就拿貴州這邊來說,山高樹密草木深,皇權如何治理這里?也就成了一個難題……
為了讓權利下放到基層,所以中央王朝就采用「土官管土民」的方案,有點類似于刪減版的封建架構。
直接讓當地的名門望族,來擔任國家的基層官員,管理那些偏遠地區的國土。
只要政績出眾,獲得了轄區老百姓的認可,土司的官位居然能世襲,也就是說父親能把官位傳給兒子。
乍一聽這是開歷史倒車,封建反轉了皇權官僚制度,可實際上對于那些偏遠山區來說,恰恰是一種進步,保證了皇權的滲透。
如果一旦發生戰爭,土司要無條件地支援國家軍隊,職責跟地方軍政官吏一模一樣。
類似的制度,在唐朝時期就已經有了雛形,例如貴州遵義地區的楊氏家族,便是土司制度當中的典型代表。
楊氏家族前后七百多年的時間里,在遵義的播州地區,傳承了至少三十位土司。
說完土司,再說考古發現。
到2014年的時候,貴州遵義的工程單位,向上級提出考古申請。
因為水庫的施工地點兩邊,有播州第28世土司楊烈的墓葬,還有第21世土司楊鏗的墓葬,距離最近的僅僅只有四十米而已。
考古隊到現場之后,很快就發現了一座大墓,于是展開了搶救性發掘,要在水庫施工開始之前,完成清理工作。
墓葬樣式是一墓兩坑,可以理解成兩個墓葬,中間隔著很短的距離,嚴格來說是夫妻墓。
專家心頭一喜,之前發現的土司墓,往往被盜墓賊破壞,而這次發現的土司墓,并沒有盜洞的痕跡。
也就是說,下面有完整的土司墓,考古隊經過數月的辛苦發掘,卻僅僅挖出了一根根腐朽的木頭,所以心里有些失望。
之前發掘的土司墓葬,都是最低也是磚結構墓葬,大多數都是石質墓葬,屬于是貴州地區的高等級古墓。
然而眼前的這個墓葬,偏偏是個土坑墓,如果真是大戶人家的話,豈會隨隨便便挖個土坑?
年代雖然推測是宋朝時期的,但卻是一座平民的夫妻墓,只不過是墓坑挖得很大罷了。
殊不知,這座土司夫妻墓,不僅墓坑挖得很大,而且棺槨埋葬的也更深!
當考古人員的鏟子,一層層掀開了土壤,大家徒手清理墓主人的棺槨,心情也沒有之前那麼激動。
可卻突然看到,那棺木好像不對勁,里面夾著長條形的異物,細看之下是金黃色的棺材釘!
又仔細一看,驚呆了在場的所有人,墓主人的棺材釘,材質并不是鐵的,全都是真金白銀制作而成!
尤其是那幾個大抓釘,都是黃金制作而成,這振奮了所有人的心,當即就猜到這座土司墓的墓主人,絕非是泛泛之輩。
隨著一根根一片片的棺木取出,考古專家很快就發掘出了黃金文物和白銀文物。
那些剛剛參加考古工作的小姑娘,忍不住驚呼說:「哇,這也太漂亮了吧?」
奢華程度超出了大家的想象,金杯、金碗、金盤子、金筷子……銀盞、銀盤、銀酒壺……
哪怕是勺子,都用金銀打造而成,墓主人生前的財富和地位可想而知。
僅僅在二號墓的棺槨外圍,就發現了這麼多珍貴的金銀文物,而里面又會有多麼珍貴的器皿呢?
一套三十三件的墓主人生活用品,展露在了大家的面前,尤其是那小小的夜光杯,絕不是普通地主所能擁有的器物。
再有就是貴州這地方,在古代說好聽點是偏僻山林,可如果說難聽點就是窮山惡水。
然而在那時候閉塞的貴州地區,卻有身家地位如此豪奢的巨富,考古專家迫不及待的,想要解開墓主人身份之謎。
根據工作人員現場的推測,墓主人大機率是宋朝的土司,而接下來就要斷定是南宋和北宋。
根據金器上的細致浮雕工藝,專家猜測墓主人所處的年代,大機率是南宋。
主要的理由,是南宋時期的金器和銀器,已經不是皇親國戚的專享,民間的富裕人家,也可以使用金銀器皿。
當然了,前提是你要有錢購買這些金銀奢侈品。
坊間的各種金銀店鋪,自然也就應運而生,專門為富裕人家提供金銀首飾甚至是金銀生活用品。
在當時,拿金盤子金碗吃飯,屬于是民間的一方豪族;可如果拿金盤子今晚陪葬,那必然是豪族當中的豪族。
在貴州這天高皇帝遠的地方,經濟一般都落后于中原地區,如今卻出現了一座南宋時期的奢華大墓。
考古工作人員兵分兩路,一路繼續清理二號墓當中的陪葬品,另外一路去清理一號墓。
專家很快就在同樣的深度,有了新的發現,清理出一件較大的木質文物。
細看之下,是一面做工扎實的木質盾牌,明顯是古代將軍所使用,而不是普通士兵所用的簡單木盾。
而在這個腐朽的大盾牌后面,則清理出一大堆的武器,有硬弓、箭壺、箭簇等等常見器物。
也有極其罕見的黃金劍鞘,美輪美奐巧奪天工,穿越浩如煙海的歷史迷霧,展露在了后人的面前。
由此可斷定,該夫妻墓一號墓或者說一號坑的墓主人,乃是一位征戰沙場的男性將軍,極有可能來自于播州土司的楊氏家族。
隨著二號坑的一件白銀燭台的出土,很快就解開了墓主人的真實身份。
用毛刷掃掉泥土,上面清楚寫著一行銘文:乙卯田都統司公用。
這是二號坑文物當中,唯一的銘文記載。
由此可推測出,二號坑的墓主人,是貴州姓田的一名女子,在公元1255年去世,也就是南宋寶祐三年。
有了二號坑墓主人的姓氏之后,也就可以根據史料,去查一號坑墓主人的身份。
根據省文物考古所所長周必素說:「播州第十四世土司楊價的妻子,正是來自水西(今銅仁)的女子田氏。」
那銘文當中寫著的「都統司」,證明了墓主人的高貴身份,意思就是南宋末年的時候,朝廷為了抗擊草原蒙古大軍,所以在南宋的多個地區,設立了該軍職。
意思就是這個地區的、職位最高的官員,比后人熟悉的安撫使權利更大!
根據史料當中的記載,在南宋末年的播州地區,只有楊價的官銜,達到了都統的級別。
宋史清楚記載著:楊價將軍在活著的時候,多次在朝廷的指揮下,率領播州地區的部隊,去抵抗蒙古鐵騎的入侵。
因為楊價屢立戰功,軍隊又多次挫敗猛軍的進攻,所以獲得「雄威軍」的封號。
楊價去世之后,朝廷不僅賜廟,又封楊價為威靈英烈侯!
雖然一號坑還沒有完全發掘,但根據考古隊前段時間,發掘土司楊鏗墓葬的時候,出土了墓志銘。
上面清楚寫著,楊鏗墓葬的位置,葬在了楊鏗的右邊。
這時候再反觀銀燭台的主人田氏,來自于播州地區的大家族田家,而田家跟楊家多次通婚,屬于是強強聯手的大家族。
最后一個謎團就是,身份地位高貴的楊價,為何僅僅用了個土坑墓呢?連磚結構的墓葬都沒有使用過……
根據史料的記載,楊價不僅武功蓋世,膽氣直沖云霄,而且長得也相貌堂堂,猶如天將入紅塵。
在宋紹定年間,也就是公元1228年至1233年之間,楊價正式坐上了播州土司的位置。
他剛一上任,就展露出英雄氣概,不僅訓練出精銳的播州軍隊,而且還大力發展農業生產,豐富老百姓的精神文化。
甚至有些人,將其稱之為:播州盛世!
由此可見,歷史對楊價的評價,絲毫不吝嗇贊美之詞。
這樣一位文武雙全又擅長搞經濟的大土司,卻生不逢時攤上了亂世。
因為那號稱天下無敵的蒙古鐵騎,至少在遇到楊堅之前是號稱天下無敵,開始跟南宋展開了殊死之戰。
公元1235年,南宋一看蒙古鐵蹄來犯,于是擺下了三條防線。
分別是兩淮防線,湘西防線,以及最為薄弱的四川防線。
按照南宋高層的最初設想,蒙古軍隊大機率先打兩淮和湘西防線,所以在這兩條防線,布下了重兵防守。
南宋高層給出的理由是,那兩條防線距離我方核心城郭較近,所以蒙軍不會舍近求遠,而宋軍便可設下堅城,等蒙軍鐵騎的到來。
然而蒙軍向來擅長機動作戰,反其道而行之,并未正面沖擊南宋的兩淮和湘西防線,轉而攻向四川防線。
這個戰術其實是值得推敲的,只不過礙于篇幅有限,今天也就不展開來講,單說四川播州軍。
南宋軍隊在四川防線,被蒙軍打了個措手不及,接連后撤,節節敗退。
四川防線的南宋軍隊主力,被圍困在了一個名叫青野原的地方,眼看就要被打敗。
一旦最后的主力被蒙軍吃掉,四川局勢兇險,南宋江山岌岌可危。
千鈞一發之際,位于其他防線的援軍遲遲無法到來,援兵難解近憂。
就在這關鍵時刻,五千猛士好似神兵天降,打得蒙古鐵騎暈頭轉向,而前來支援的正是本地土司楊價,率五千神勇播州軍!
蒙古鐵騎赫赫威名打遍亞歐大陸無敵手,偏偏卻打不過楊價的五千播州軍。
刨除地形和主場作戰的優勢,這要歸功于楊價針對性的戰術安排。
一是補給,播州軍獵山而食,多年來養成的狩獵習慣,完全可以靠山吃山。
二是弓弩,配合夜戰,播州軍的強項,便是在夜晚發動突然襲擊,硬弓強弩貼到蒙軍腦門,一殺就是一大片,打完就撤退。
蒙軍完全沒有見過這種戰術,每次都是還沒有反應過來呢,就在深夜慘遭播州軍突襲,整個指揮層被打懵。
蒙軍丟下一大片尸體,才剛剛拉開騎射的距離,想要組織反擊的時候,楊價早就已經帶著播州軍撤離。
三是伏兵,如果有蒙軍壯著膽子去追,剛好落入了圈套當中,又被打得七葷八素。
以至于蒙軍防又防不住,追又不敢去追,只能被動挨打。
四是楊價治軍有方,多年來精心培養的勇士,在這國難時刻發揮了巨大作用,人人悍不畏死,人人奮勇殺敵。
倘若誰敢后退一步,當場就會被官長斬首示眾,以儆效尤。
而蒙軍大營,面對楊價三番五次的突然襲擊,面對神出鬼沒的強弩偷襲,屬于是越打越被動,完全用自己的短板,去磕楊價的強項。
蒙軍一看局勢不利,于是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撤出青野原,收攏蒙古軍。
南宋軍隊因為楊價的出現,因為神勇播州軍來援,這才穩住了防線,解了燃眉之急。
南宋朝廷一看有如此英雄,自然會器重播州軍,重用土司楊價。
皇帝宋理宗,加封楊價高官厚祿,封播州軍各種頭銜,成為西南罕見的地方精銳之師。
中國有史以來,很少有貴州的土司將領,獲得朝廷如此重用,這也就解釋了墓中的奢華陪葬品是從何而來。
楊價本人英勇善戰,每次都是主動請纓,沖殺在宋蒙對戰的前線。
然而眾所周知的是,局部戰術上的勝利,很難改變全局戰略上的被動,更何況南宋內憂外患。
雖然說,楊價在宋蒙對峙期間,跟盟軍展開了輸死抗爭,但他這一個點雖然勝利了,但周邊地區卻敗多勝少,無法形成良性的有效聯動。
到公元1242年,蒙古鐵騎打入了四川的心臟城市成都,隨后便殺向了重慶地區。
宋軍的軍事統帥,想聽聽大家的意見,想要開動頭腦風暴,來一個集思廣益。
有人去請楊價出馬,一起來解決眼前的危局,可誰知楊價卻因為勞累過度,因病溘然長逝。
噩耗一路傳到南宋朝廷,皇帝為此悲痛萬分,又追封楊價為英烈侯。
後來坊間多有傳聞,說楊家將楊家將,分為一南一北兩個楊,播州楊價英雄蓋世,雙拳敢抵萬敵。
到2014年的時候,考古人員發掘保護楊價墓葬,發現這位大英雄的墓穴,卻僅僅是個土坑墓。
究其原因,估計是戰局過于混亂,沒有時間去修建豪奢的墓室。
但這也并不代表楊價是個低調的人,因為他墓葬的棺槨,都是珍貴的金絲楠木制成。
雖然周圍幾個土司的墓葬,是用堅固的石材或者磚結構,但要是論起造價的話,二者實際上不相上下。
可以理解為,楊價的夫妻墓,屬于是外簡內奢的風格。
偏偏播州地區,一直向朝廷進貢楠木,所以楊價去世的時候,因為戰況緊急,于是選擇了就地取材,減少修墓的工程時間。
由此也就解開了,貴州楊氏家族大土司楊價之墓的全部謎題,透過那金杯銀盞夜光杯,仍舊能感受到這位大將軍當年的英雄氣概。
春來花常在,樹無萬冬青。
楊氏家族傳承到明朝萬歷年間,土司楊應龍依靠十三萬軍隊,依靠祖輩留下來的工事,野心膨脹,于是對抗朝廷。
楊應龍有恃無恐,他本人又能征善戰,自認為有天險可收,有精銳之師可用。
此人做了土司之后,性格貪財好色,又想劫掠貴州大部分豪族的家產,所以惹得是天怒人怨。
萬歷因為要打倭寇,所以盡量安撫楊應龍,誰知楊變本加厲的欺辱周邊豪族,毫不顧忌地展露野心,總想獨霸一方。
等萬歷騰出手來,于是大兵圍剿楊應龍,偏偏楊應龍性格殘暴失去了民心。
結果可想而知,楊應龍所依仗的工事,雖然是祖輩代代修建的天險,但面對整個國家的力量,最后被明軍攻破。
歷史也再一次證明秦皇漢武消滅封建制度的必要性,即使是是偏遠地區,即使是土司這樣的封建性質傳承,也只能算作是暫時的權宜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