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05年10月,跟隨孝莊同甘共苦60余年的蘇麻喇姑病逝,終年90多歲。
按理說,她侍女的身份隨便埋葬就可以了,可康熙為了回報她對大清的貢獻,還有自幼對他「手教國書,賴其訓迪」的恩情,最終決定以嬪禮辦理喪事。
不過喪事辦完之后卻沒有將其下葬,而是將梓宮放在了遵化昌瑞山,和孝莊的梓宮停靈在了一起。
按照記載,1688年孝莊去世之后,其梓宮就一直放在遵化昌瑞山,并未下葬。等到蘇麻喇姑去世的時候,梓宮已經停靈了17年的時間。
這還不算,在蘇麻喇姑去世之后,她們的梓宮又停靈了20年,直到雍正三年才下葬。
換句話說,孝莊去世后停靈了37年之久,康熙到死都沒有安置祖母,還是雍正皇帝將孝莊葬入了皇陵。
這就非常奇怪了,在講究入土為安的古代,為何康熙會如此狠心,將祖母停靈如此之久,難道清朝的喪葬習俗就是如此?
一
其實從康熙往前推,順治帝后二人也是停靈了3年之久才下葬。
這倒不是因為清朝的喪葬習俗就是如此,而是因為陵墓的問題。
清朝皇帝去世后要葬入皇陵,一般指的是清東陵。清東陵其實從順治十八年就已經開始建造,歷時247年,直到慈禧去世之后才全面停止修建。
按照制度,新帝登基之后,就要在皇陵之內為新帝選址修建陵墓。這是因為順治皇帝去世的時候,就因為沒有事先修建陵墓,這才導致順治停靈了3年才下葬。
所以為了避免這樣的尷尬,後來只要新帝登基,不久之后就會動土修建皇陵。就好比康熙皇帝,他27歲的時候就已經把自己的景陵修建完畢。
如果按照這個情況來看,孝莊去世之后遲遲沒有下葬,是不是因為陵墓沒有修好?
這個答案顯然是錯誤的。
修建皇陵短一點的三四年即可,最長也就是慈禧的陵墓,修建了18年之久,怎麼會37年不下葬?更何況孝莊的丈夫皇太極早已入土,并不存在陵墓的問題。
還有就是按照清初制定的規矩,帝后是要合葬在一起的。
這一點我們可以參考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后,她去世之后和順治停靈在一起,等到陵墓修好了之后就一同下葬,這就叫「死后同穴」。
其實清朝的喪葬制度完全承接了明朝,明朝從朱元璋開始就一直實行帝后合葬制度。
如果是皇后先去世,那麼皇后就要停靈等待。
若是皇帝先去世,那麼陵墓不會封死地宮入口,等皇后去世合葬后再徹底封死。
回過頭來看看孝莊,她去世的時候皇太極早已去世并下葬,接下來只需要按照規定合葬即可。
可問題是,為何遲遲沒有進行合葬?
二
清朝的合葬制度是清承明制,清朝的許多帝王都和皇后合葬。尤其是康熙,當他的皇后早于他去世時,他竟然直接將皇后葬入皇陵,首創了帝陵之內先葬皇后的先例。
那麼既然合葬是清朝的制度,為什麼康熙不將祖母孝莊合葬在皇太極的陵墓之內?
起初人們并不知道其中的緣由,直到民國時期北洋政府編修的《清史稿》問世之后,人們才知道了其中的原因。
按照《清史稿·太宗孝莊文皇后傳》的記載,孝莊彌留之際安排了自己的身后事,內容大概分為三點。
第一,不與皇太極合葬。
第二,不想勞師動眾,耗費財力,人力。
第三,不忍遠離子孫。
第三點和第二點都比較好理解,可第一點有些難懂,帝后合葬是當時的制度,她為什麼拒絕呢?
其實孝莊也給出了自己不合葬的理由,書中記載:
「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
意思是說皇太極的地宮已經封閉很久,按照不打擾尊貴之人的理念,不能進行合葬。
既然不合葬,又想離子孫比較近,于是孝莊告訴康熙:
「務必于遵化安厝,我心亡憾矣!」
這個意思就非常明確了,孝莊想在清東陵順治的陵墓旁邊找一塊地下葬。
既然孝莊給出了明確的答案,為何康熙停靈37年?
其實康熙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三
康熙不敢如此做,其實理由很簡單,順治是孝莊的兒子,如果把孝莊安葬在其旁邊,就等于是陪葬。
這種事情別說清朝,即便是放眼整個歷史,恐怕也找不出來。這于情,于理,于孝,于法都不符合,所以康熙不敢如此做。
可祖母的遺愿如此,康熙又不能違背,只能在清東陵的風水墻外臨時修建了一座大殿用來停靈。此后這座大殿就被稱作「暫安奉殿」。
事后康熙想了很多辦法,也多次找來大臣們商議過,可一直沒有找到一個完美的解決辦法。
爭論的焦點無非就是是否遵循孝莊的遺愿,陪葬在順治的陵墓旁邊。
期間反對方和贊同方也進行過辯論,其激烈程度,不亞于宋朝宋英宗的「濮議之爭」。
所以直到康熙去世,這件事情都沒有解決。
話說回來,如果康熙真的將孝莊安葬在順治的旁邊,他恐怕要背負不尊禮法,甚至是不孝的罵名。
所以康熙是真的不敢。
好在雍正是個不按常理出牌的帝王,他直接將「暫安奉殿」改建成了陵園,之后命名為昭西陵。
其實別說是孝莊陵墓的問題,就是雍正自己的陵墓,他也沒有選擇清東陵,而是選擇了距清東陵200多公里之外的永寧山下。
其實后世許多學者研究清朝歷史,都認為雍正是一個被黑得非常嚴重的帝王。如果對比清朝所有帝王的執政指標,雍正絕對名列前茅。
如果不是他實行了「攤丁入畝」,清朝人口不會爆炸到後來的4億。
如果不是他改革經濟模式,清朝不會有康乾盛世。
此外他連續推出的「改土歸流」、「火耗歸公」等一系列鐵腕改革,讓大清朝的國力達到了頂峰。
這一切都歸功于他認真努力,和不拘一格的性格。要不然康熙37年都沒有解決的問題,怎麼到了他的手里就能完美處理呢?
參考資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