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天地會逃到海外成立「國家」,面積比2個日本大,至今有人說漢語
2024/04/29

《鹿鼎記》中的「天地會」竟然是真實存在的。他們個個身懷絕技,背負著「反清復明」的偉大使命。

即便是在被清廷圍剿之后,依舊沒有放棄,反而逃亡海外,建立了自己的國家。

時至今日,這個國家的國土面積比兩個日本都大,至今還有人在說漢語。

那麼,現如今這個國家在哪里?他們又過的怎麼樣?

一呼百應

天地會,作為清朝時期著名的反清組織,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

當時,明朝已經日益衰微,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有個叫張獻忠的人,率領一幫農民起來反抗明朝和滿清政府,還建立了一個叫「大西」的政權。

張獻忠的起義最后雖然失敗了,但卻啟發了一批有識之士。

這些人認為,要推翻腐敗的明朝,必須要有組織、有紀律,這樣起義才能成功。于是,他們以反對明朝為目標,秘密結社,取名「天地會」。

「天地會」的名稱取自「天為父,地為母」的寓意,表達了他們要與天地同在,要為人民謀幸福的愿望。

在多數人印象中,天地會是由明朝忠臣鄭成功創立的,這個觀點其實是錯誤的。

根據目前最權威的說法,天地會的真正創始人其實是一個叫提喜的僧人。提喜原本出家為僧,後來看到社會動蕩,民不聊生,萌生了反抗之心。

他利用僧人的身份以歃血為盟的方式,吸收了許多俠肝義膽之士加入天地會,展開了一系列的秘密活動。

為了防止明朝官府的追捕,提喜還故意掩蓋了自己創始人的身份,向組織成員宣稱天地會是鄭成功創立的。

到了清朝康熙年間,天地會的目標變成了反清復明。

被迫流亡海外

那時的天地會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大規模的全國性組織,各地分會紛紛打出反清口號,發動起義。

這些起義雖然都被清軍鎮壓下去了,但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民眾對清朝統治的不滿情緒。

在清廷采取高壓手段鎮壓天地會之后,許多天地會成員被迫選擇了流亡他鄉的道路。

當時正值西方列強將殖民觸角伸向東南亞,需要大量廉價勞工開發殖民地。于是「下南洋」就成了當時的一種風尚。

這批逃難的天地會成員也混在苦力中間,來到了東南亞謀生。

其中有個叫羅芳伯的教書先生,在東南亞立足后,逐步發展壯大,最后創建了一個傳奇的國家。

羅芳伯原本是個教書的文人,三十多年來一直安分守己任教職。他多次想通過科舉當官未果,對尋常的教書生活也漸漸感到沮喪。

這時聽聞東南亞有淘金熱,羅芳伯決定孤注一擲,也去碰碰運氣。

來到婆羅洲后,羅芳伯并沒有急于淘金,而是先利用自己的學識,在當地繼續擔任教書先生。

在落后的婆羅洲,一個會講書識文字的漢人非常稀罕,羅芳伯很快就小有名氣,積累了一定的聲譽和人脈。

後來羅芳伯終于積累了一定家底,開始創建自己的掘金公司。在他精明能干的經營下,公司規模越做越大,許多天地會的老朋友也來投奔了他。

羅芳伯也因此成了當地有名的富商。但是羅芳伯也發現,光靠淘金是無法在婆羅洲立足的。

自立門戶

當地治安混亂,入侵者虎視眈眈,想要長治久安必須首先穩定政局。因此羅芳伯膽行倒立,創建了一個保安公司蘭芳公司,用武力驅逐外來者,維護地方安寧。

憑借武力,羅芳伯的地位達到了頂峰。當地許多土著都將他視為英雄和救世主。

地位固若金湯的羅芳伯,心中突然生出一個想法——自立門戶,建立自己的國家!羅芳伯認為時機已經成熟。

他必須先和清廷打好招呼,畢竟華人多有朝廷情結。

清廷對于一個小小的殖民地國家興趣不大,索性就默認了羅芳伯的想法。于是,在1776年,39歲的羅芳伯正式宣布建國,與陳蘭伯共同創建了蘭芳共和國。

蘭芳共和國的誕生引起轟動,許多失意的天地會人士紛紛前來投靠羅芳伯這個新開國皇帝。

在羅芳伯的精心經營下,這個小國竟然也開始有條不紊地運轉了起來。為了國家長治久安,羅芳伯還特地引進知識分子,創建學校,提高國民素質。

蘭芳共和國一時間成為東南亞一顆璀璨的明珠。

但好景不長,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蘭芳共和國遭到荷蘭殖民者的蠶食。

盡管總統劉阿生奮力反抗,還向清廷求援,但小國終究抵擋不住荷蘭的強大火力,在炮火中灰飛煙滅

國家雖然滅亡,但漢文化對當地的影響依舊保留了下來。現在加里曼丹島的土地上,依舊有人說著漢語。

結語

天地會的故事遠不止這些。作為一個神秘的組織,它在歷史長河中積淀下了太多傳奇。

我們不能因為時間的流逝就忘記歷史,相反,應該珍視先人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

一代又一代義士不畏強權,以肉身對抗屠刀,用鮮血譜寫了傳奇歷史,這種犧牲奉獻的氣概值得被銘記。

當然,我們在學習先輩的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天地會運動的局限。它終究以失敗告終,其中的經驗教訓同樣值得思考。

只有辯證地對待歷史,我們才能真正汲取其中的精華。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