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瓊華,是家里的長女,比郭沫若大2歲,兩人的家境不相上下,可謂門當戶對。1911年,20歲的郭沫若收到了母親寄來的一封信,信上說,她已經幫他訂下了一門婚事,對方是好人家的女子,人品很好,勤勞,喜歡讀書,而且還沒有纏足。郭沫若聽到母親描述的結婚對象,覺得很不錯,于是就沒有說什麼就答應了,于是家里很快就為他訂下了日子結婚。
結婚那天,兩人對素未謀面的對方充滿期待,進入洞房后,張瓊華高興地等著丈夫來掀蓋頭,心里充滿歡喜。可是當郭沫若輕輕地掀起了新娘子的蓋頭后,竟嚇了一跳,連忙倒退了幾步,轉身走人。原來他覺得新娘不漂亮,她長著一對猩猩似的大鼻孔,還是三寸金蓮的腳,跟母親說的差遠了。此刻,對于受過新式教育的他來說,他是無法接受一個裹腳的女人的,現在的他更多的是嫌棄。
張瓊華見到丈夫轉身要走,趕緊拉住他的手,著急地說道:「別走,我們圓房吧!我還要跟你生孩子!」郭沫若頭也沒回,匆匆出了房門,留下了張瓊華一個人獨守空房。完婚后第5天,郭沫若以游學為由離開了家里,他一句話也不跟張瓊華說,仿佛她是一個與他無關的閑人。張瓊華心里難受,可是她不敢說,更不敢問,在她心里,郭沫若是她的大先生,是文化人,他有他的主見。
在郭沫若離家后,張瓊華主動挑起了家里的重擔,日復一日,體貼照顧家里兩個老人,還把家里打理得整整有條。郭沫若始終沒有回來,母親看不下去了,就給郭沫若寫信,讓他有空了帶張瓊華出去走走,看看風景。想不到,得到的卻是郭沫若這樣的答復:「我沒時間!讓她在家照顧好您兩老就行了!」
張瓊華知道后,悄悄抹淚。她不知道的是,此刻她的丈夫正在日 本摟著另一個年輕女子。這位年輕的日 本女子,就是郭沫若的第二任妻子伊藤富子,兩人情投意合,郭沫若還為她改了一個中文名字:郭安娜。并且這時伊藤富子已為郭沫若陸續生下了四男一女。縱使後來家里知道了這件事后,郭沫若的父母生氣得不得了,可是,事已至此,也無法改變事實了,張瓊華傷心欲絕也只能接受。
1937年,日 本發動侵華戰爭,郭沫若選擇離開佐藤富子和孩子們,獨自回到祖國。回國后的郭沫若并沒有回家,他忙碌著自己的工作,直到1939年,他的父親病重后,他才無可奈何回家了一趟。時隔26年,張瓊華終于快要見到自己的丈夫了,興奮又激動,這麼多年來,她操持著這個家,任勞任怨,日日夜夜思念著他,哪怕丈夫對她一個字的問候也沒有。郭沫若到家后,趕緊去看望的的父親,言語中,父親始終放心不下的是張瓊華,他再三叮囑兒子一定要好好待她,這也是他的母親的遺愿。
一旁的張瓊華,淚流不止,她雖然沒有得到丈夫的愛,但是她卻得到了公婆的疼愛和肯定,她對這個家付出的努力,并沒有白費。這時,郭沫若走到了張瓊華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陌生而客氣,他對她,只有感謝,并無再多的感情了。不久,郭沫若的父親就病重離世,郭沫若趕回家來奔喪,不料,他竟然帶著他的第三任妻子于立群和他們的孩子回家。張瓊華的心已經淡了,她對他,再無過多的幻想了,她知道,這一生,她的丈夫都不會屬于她。當她看到于立群的孩子時,滿眼都是欣喜,她想,如果此生,我也有一個這麼可愛的孩子,那該多好啊!可惜,不會了。
她把于立群當成了自己的家人,她叮囑剛剛生完孩子的于立群多點休息,還為她做滋補的湯給她補身子。辦完喪事以后,郭沫若就帶著于立群和孩子離開了老家,張瓊華流著淚跟他們告別,她不知道,這一別,是不是后會無期了。公婆已經去世,偌大的房子冷冷清清,只剩下她一個人了,空閑時就做做針線工拿到集市去賣,換點銀子,也經常坐在門口發呆,一坐就是一整天。郭沫若把家里的財產都留給張瓊華了,算是感謝她為這個家的付出。
有一次,張瓊華經濟上實在太迫窘,只能給郭沫若寫信求助,此后,郭沫若就每月給她寄15元生活費,這是他們兩人之間僅有的聯系了。1980年,90歲的張瓊華去世了,結束了68年的守活寡生涯。
張瓊華是那個時代的一個悲劇,她聽從了父母的包辦婚姻。因為長得不夠漂亮,而被丈夫冷眼相對,她付出了自己的一生,只見了自己丈夫3次,沒有孩子,也沒有得到丈夫的一點關愛,只是默默照顧著這個家。如果當初張瓊華勇敢一點,離開郭沫若,不去成為他的附屬品,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她的結局會不會好一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