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后,清王朝時代的標志性產物——清東陵被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來又成為全國首批5A級旅游景區。
清東陵
原本安靜的清東陵,因此變得熱鬧起來,來此旅游參觀的游客絡繹不絕。
而在清東陵景區里,有著不少操著一口地道老北京腔調的人。
他們有的從小就生活在這里,長大后便依靠旅游景點生活;有的則是重返故鄉,前來緬懷先人。
他們從事著各行各業的工作,彼此大多互不相識,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清皇陵的守陵人。
更令人感到驚訝的是,即便是到了現代社會,依舊有一些「守陵人」堅守于此。
清朝已經滅亡了百余年,為何還有人甘愿做「守陵人」?他們的真實身份是什麼呢?
在中國古代的各代王朝之中,皇家貴族們的生活極其奢靡,對于死后之事同樣看重。
秉著死后永享華貴的念想,這些貴族們都會攜帶大量的金銀珠寶安葬,與他們的遺體一同長眠地下。
為了避免遺體及財富被盜墓賊所惦記,一般都會設立專門的人員世代守護于此,這些人就是守陵人。
作為中國最后的封建王朝,清朝也不例外,設立了大批守陵人看護他們的皇陵。
清朝守陵人并不是隨意設立的,而是有著一套十分嚴苛的選擇標準。
守陵人分為三種來源:
滿清鑲黃旗、正黃旗、正白藍旗出身的子弟。因為這些人的祖先同樣埋葬于此,因此能夠確保其世代守護于此。朝廷親命的守護大臣。這種人由朝廷派遣,忠誠度和認真程度得到了一定的保障。內務府指派而出的守陵衛士。這些人均由內務府從滿洲關外抽調而來,專門負責守衛皇陵。
為了保證這些守陵人可以死心塌地地守衛皇陵,滿清為其專門制定了豐厚的待遇政策,使他們可以獲得極為良好的物質生活條件及政治地位。
除此之外,清廷還為守陵人們設置了官職。
鑲黃旗、正黃旗、正白藍旗出身的守陵人,一出生就是七品官員,甚至可以晉升到親王、輔國公的位置。
而其余兩種守陵人雖然沒有如此豐厚的待遇,但憑借著朝廷給予的俸祿和福利政策,生活的同樣十分滋潤。
為了保護祖先在此安眠,清政府在陵寢的東南西三面都建起了風水墻,墻外栽設紅、白、青樁以隔絕百姓過往。
清西陵
這也使得皇陵內部逐漸發展為一個小型社會,成為了一個無人管轄的自由樂土。
雖然統稱守陵人,但其內部也有著十分詳細的分工。
這里衍生出許多職業:王公大臣,面匠、糖匠、剃頭匠,養馬、養鳥、養牛羊的工人......
以清西陵為例,其中的守陵人們每戶都分有一處小院,以三分三為基準,這也就是俗語「一畝三分地」的由來。
拋開祭祀時間之外,守陵人幾乎沒有其他的工作,更不可能「屈尊」去種地勞作。因此他們閑來無事就弄花逗鳥,吃喝玩樂,日子過得十分悠閑舒適。
有錢有權,工作清閑,這樣的一份美差事,守陵人們自然心甘情愿地在此守護。
可這些人所享受的待遇是清廷帶來的,因此也與清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清朝統治時期,一共建有五處皇陵:
關外的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盛京福陵、清太宗皇太極的昭陵、赫圖阿拉永陵以及關內位于河北遵化的清東陵、河北易縣的清西陵。
清東陵
在這些皇陵之中,清東陵是規模最大、體系最為完整的帝王陵墓,由1661年開始修建。
清東陵在最鼎盛時期共占地2500平方公里,其中陵寢區只有48平方公里,而「風水禁地」則占了2452平方公里。
在這里共埋葬了清朝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嬪和一位阿哥,有名的順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孝莊文皇后、慈禧皇太后等人皆靜眠于此。
在這樣的帝王陵墓擔任守陵人工作,其待遇可想而知。
在清朝鼎盛的乾隆年代,清政府給予守陵官員的月俸祿共達到了兩萬八千余兩(乾銀),月祿米共計四千余石,分到每個守陵人身上都是一筆很豐厚的財富。
除此之外,他們的子女上學的費用均由清政府的永濟庫所承擔,并且每個月還會給予生活補助。
甚至家中有了吉事,朝廷會撥給十兩銀子祝賀;有了喪事,則是借給此人所處品級的四個月俸祿。
清政府對待「自家人」的宅心仁厚是建立在壓榨普通百姓的基礎之上的,最終迎來了覆滅。
到了晚清時期,清政府腐敗無能,為列強所魚肉。由于國庫入不敷出,也就導致了守陵人的俸祿銳減,生活水平嚴重下降。
并且清政府逐漸失去人心后,圍繞在守陵人身上的「高貴」光環也逐漸消失了。
這一系列變故使得一些八旗子弟及王公大臣不再以守陵人的身份為傲,而是想方設法地退出了這一隊伍,只剩下信仰堅定或無力退出的守陵人默默守護于此。
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忠誠,默默地捱過這一黑暗時期,以期恢復曾經的榮光。
卻沒有想到歷史前進的車輪不可阻擋,清王朝最終還是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滅亡。
自1911年清宣統皇帝宣布退位后,滿清貴族便失去了大部分的金錢和地位,而守陵人也同樣失去了他們昔日安穩舒適的生活。
宣統帝
大部分皇家貴族們平日里習慣了驕奢淫逸的生活,在失去背后的靠山后,很快便自顧不暇了起來。
為了拉攏滿清遺老,民國政府與滿清皇室簽訂了一份「清室優待條件」,這才讓貴族們再次過上了較為富足的生活。
但新成立的民國此時同樣面臨著內憂外困的嚴峻形勢,因此很快便不再向滿清貴族們按期開支,拖欠了大量的皇室經費。
守陵人也就是在此時走向了衰落,沒有了收入來源的他們,只得放下往日的驕傲。
他們開始砍伐樹木,開墾耕田,并將空余的土地出租給漢人種地。
但這樣能夠堅守信仰的人畢竟是在少數,在皇陵失去管理后,許多人便對深埋地下的財富動了歪心思。
1928年,國家正處于大小軍閥混戰,百姓民不聊生的荒亂年月。
國民革命軍十二軍軍長孫殿英,正因被蔣介石克扣軍餉,部隊面臨嘩變風險而發愁。
孫殿英
當時孫殿英部就駐扎在河北遵化,不遠處便是著名的清東陵。
民國停止對守陵人撥款幾年后,清東陵的守衛已經陷入了半癱瘓的狀態,這也使得清東陵的地表建筑遭到了破壞。
而當地的盜墓賊更是將惠妃陵洗劫一空,將惠妃尸身拋置棺外,陵中的殿宇木材更是被大量外運。
這使得孫殿英十分眼紅,開始將貪婪的目光瞄向了清東陵。
1928年7月初,馬蘭峪的大街小巷突然貼滿了十二軍的告示,聲稱他們要在這里展開軍事演習,并將「演習區域」內的居民統統強制驅逐。
將馬蘭峪內部的居民驅逐一空后,孫殿英的部隊就這樣堂而皇之地進行了盜墓行動。首要目標便選擇了陪葬規模、墓中財富十分驚人的慈禧陵。
為了能夠順利找到地宮入口,孫殿英嚴刑逼供了一群年老的守陵人,得知了當初有一位參與修筑慈禧陵的姜石匠僥幸活了下來。
在孫殿英的威逼利誘下,姜石匠只得帶著孫殿英找到了墓道口。
可當初修建之時為了防止墓穴被盜,墓道口已經被多層花崗巖堵死,石頭縫隙之間又澆筑了石灰漿粘固。
慈禧陵
孫殿英的部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一個個累得汗流浹背,也沒能打開墓穴口。
孫殿英一氣之下,直接讓士兵運來炸藥,成功炸開了墓道口。官兵們帶著恐懼,小心翼翼地穿過漆黑腐臭的墓道,成功到達了慈禧的地宮。
只見里邊珠寶遍地,數不勝數,慈禧的棺材內更是燦燦瑩瑩。
這群士兵如餓狼般哄搶著珠寶,就連慈禧的尸身也未能幸免,在爭奪中被扯出棺材外。
將慈禧墓穴洗劫一空后,孫殿英又將貪婪的目光瞄向了富饒的乾隆陵。
有了上次盜墓的經驗后,孫殿英「輕車熟路」地炸開了乾隆的墓道口,將更加富麗堂皇的乾隆墓搶得一干二凈。
經過七天七夜的瘋狂盜墓,孫殿英終于滿載寶物離去,只留給守陵人們一地狼藉。
在孫殿英軍隊明刀真槍的威懾之下,他們之中有些人反抗被殺,剩下的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祖宗受辱。
8月4日,青島警察廳逮捕了三名十二軍的逃兵,并在其中一名叫張岐厚的逃兵身上發現了36顆寶珠。
經過嚴格審問,張岐厚交代到,自己原本有46顆寶珠,都是在慈禧陵中撿到的。
一名逃兵都能懷揣46顆寶珠,那孫殿英及手下大小軍官們在墓中盜取的財富可想而知!
由于孫殿英部下急于銷贓,全國各地隨后接連截獲了許多企圖運往外國、黑市的珍寶,這些均是墓中的財寶。
此事一經傳出,引起全國上下一片嘩然,滿清遺老更是十分憤怒地要求國民政府嚴懲盜墓賊。
在全國人民的聲討聲中,國民政府擺出了一副清正廉明的形象,聲稱要「維護公理,嚴懲兇手」。
根據墓穴中遺留的軍用鐵尖鋤,以及大街小巷中孫殿英部張貼的「軍事演習」通報,本案真兇昭然若揭。
然而國民政府此時卻突然含糊其辭,始終不肯交代真兇究竟是誰。
這是因為逍遙法外的孫殿英用墓中最為珍貴的一批寶物,成功堵住了國民黨高層的嘴:
九龍寶劍被送給了蔣介石;慈禧口中的夜明珠被送給了宋美齡;慈禧的翡翠西瓜枕頭被送給了宋子文;乾隆脖子上最大的一顆朱紅色寶珠被送給了軍統頭子戴笠......
由于此案的真兇始終無法「浮出水面」,這場轟動全國的盜墓案,最終竟然不了了之。
慈禧陵、乾隆陵尚且如此,其他的妃嬪、皇后陵墓又怎麼可能得以幸存呢?
大批盜墓賊涌向了這片凈土,或是聯合心術不正的守陵人里應外合,或是以武力威逼守陵人強行盜掘,又或是想方設法地潛入墓穴偷盜,使得清東陵中無數珍寶自此再不見蹤影。
甚至他們其中的一部分人,逐漸產生了監守自盜的想法。
抱著「便宜外人不如便宜自己」的想法,這些守陵人靠著對陵墓的了解,帶著墓中的陪葬品逃了出去。
而信仰堅定者則不與這些人同流合污,他們始終堅守著這片土地,以自己的綿薄之力去守護這些遺物。
沒了「皇糧」,他們就靠著從事各種職業謀生來堅守皇陵,使得皇陵得到了最大可能的保護。
在那個山河動蕩、百姓顛沛流離的時期,一個普通人都尚難以在亂世中自保,更何況身擔重任的守陵人呢?
盜墓賊與一些守陵人的偷盜行為,使得許多陵墓中幾乎被洗劫一空。
直到新中國建立之后,守陵人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這一亂象才得以消失。
1952年,國家就成立了清東陵文物管理所,隨后又成立了清西陵文物管理所,對兩座陵園進行修繕封存。
有了國家的保護,守陵人們終于可以放下身上的重擔,安心地享受著自己的「退休」生活。
經過上百年的發展,守陵人已經在附近形成了許多的村鎮,其中便有很是出名的馬蘭峪鎮。
馬蘭峪鎮中大多都是守陵人的后代,他們操著一口十分純粹的北京話,滿族文化氛圍十分濃厚。
守陵人的職責雖然已經卸下,但這些拿不到半分工資的人,依然在這里一代又一代地堅守著。
可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只靠耕種作物已經無法維系日常生活,這些守陵人的生活再次陷入了困境。
好在國家將清皇陵列入了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且妥善安置了這些守陵人。
其中一部分負責修繕陵墓的守陵人,憑借著對古建筑修繕的經驗成為了皇陵文物修筑專家組成員,或者成為了皇陵的管理人員。
由于清皇陵是世界文化遺產,因此本地有著十分優越的旅游條件,國家充分發掘了其旅游價值,讓這里成為了國家5A級旅游景區。
旅游產業也讓本地居民有了許多工作機會。
他們有的成為了小商販,有的成為了導游向導,還有的干脆用自家房子開起了餐館、旅館等產業。
這些工作雖然不能讓他們大富大貴,但可以在祖輩居住的地方過上幸福安穩的生活,對于這些守陵人來說是十分滿足的。
原本封閉的村落,也逐漸開始接納外來人口,融入了許多新鮮血液。
他們其中的一些人,也開始將目光投向日新月異的外界,想要去別處闖蕩出一番天地來。
發展至今日,這些滿族村落已經在經濟形態上基本消弭了與外界的區別,「守陵人」這一概念已經逐漸變得名存實亡了起來。
可不管是外出闖蕩的年輕人,還是固守本土的「老頑固」,他們始終對過去的傳統和習俗有著一種骨子里的尊重和懷念。
許多村落至今仍保留著「祖宗板」這一供奉形式,所謂「祖宗板」,就是在臥室的側墻上供奉上九個香碟。
這些香碟的擺放順序,供奉方式都極為考究,每到過年時全家人都要鄭重地進行祭拜儀式。
而這時村民們也會拿出一種名為「達子香」的祭祀用香,以當地山上的一種草本植桿制作而成,滿懷敬意地向祖先們上香祈禱。
每當問起為什麼要堅持這一行為時,守陵人們的回答總是出奇的一致:「這是祖上傳下來的,一定要流傳下去!」
正是這種無意識的傳承,讓這些村落處處保留著民俗特色,有著獨一無二的魅力。
雖然清王朝被歷史的浪潮淘汰,但也需要承認,期間誕生出了許多燦爛的歷史文化。
正是有了這些守陵人的存在,才最大可能地保護了這一充滿時代特色的歷史建筑,不使這段燦爛的文化就此泯滅于歷史長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