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羅貫中筆下的三國,那一定讓人不由而然的聯想到他舉世聞名的著作《三國演義》,可以說這本小說是羅貫中終其一生的經典之作,也讓他在全世界聞名遐邇。
或許連羅貫中本人也沒想到這本小說會這麼火,畢竟他同時期的其他作品反應并不強烈。有意思的是,《三國演義》雖然名叫「三國」,但是在東漢末年實際存在的是四個國家。
那麼,被抹掉的國家是哪一個呢?為何羅貫中不將其寫入其中,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其中的故事。
《三國演義》可以說在歷史小說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與《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并稱為中國四大名著,一度成為現代學生必讀的經典著作。
藝術高于生活卻來源于生活,《三國演義》是羅貫中根據《三國志》并根據民間的一些話本、戲曲中對于東漢末年三國的一些軼事傳聞而改編的,其大致可以分為五部分。
這五個單元分別是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和三國歸晉,它主要以戰爭為主描寫了東漢末年兵荒馬亂下的一些亂世英雄,這些英雄分別隸屬于魏、蜀、吳三國,故而稱之為《三國演義》。
因此,羅貫中筆下對于東漢末年的故事描寫主要集中在魏、蜀、吳三國,由于其精彩的故事情節在民間廣為流傳以至于它的作用甚至蓋過了歷史的真實。
或許也是因為這一個原因吧,很多讀者誤以為東漢末年只是這三個國家的紛爭,其實并非如此。
據史料記載東漢末年遠在中原之外還存在一方割據勢力,也就是被羅貫中忽視的燕國,那麼這到底是個怎樣的國家?又為什麼會被歷史所忽略呢?
提及燕國這兩個字,我們最為熟知的應該是戰國七雄之一的燕國,但很多人卻不知的是在東漢末年也曾出現過燕國,就大概處于現在的遼寧境內,他的領導人就是赫赫有名的公孫家族。
昔公孫氏承藉父兄,世居東裔,擁帶燕胡,憑陵險遠......
當時,燕國之所以能興起少不了他的創始人公孫度,公孫度是遼東襄平人,也就是現在的遼寧遼陽市一帶,可以說是一個正八經的遼寧土著。
公孫度幼年隨父親為躲避追捕逃到了玄菟郡,當時玄菟郡的太守是一個叫公孫域的人,他有一個兒子叫公孫豹十八歲就夭折了,也就在這時公孫度出現了。
因為早年也曾用過公孫豹這個名字,再加上與公孫域的兒子年紀相仿,所以公孫度十分討公孫域的喜歡,后者把他視為己出,不僅送他上學還為他娶妻。
董卓擅政后,經其手下徐榮引薦公孫度順利擔任遼東太守。《三國志》的陳壽評價公孫度:
度殘暴而不節。
這個特點主要體現在他睚眥必報的人物性格上,公孫度是由玄菟郡的小官發家的,不免被世人所不服,事實上別看他身居高位,但看不起他的也大有人在。
公孫昭曾經想讓公孫度的兒子公孫康去服役,公孫度懷恨在心,一上任就把公孫昭抓起來當眾鞭策而死。
其他曾經招惹過甚至未對他有過恩惠的人全部被他視為仇人,統統找借口除掉了,可謂除雞儆猴以此立威。
公孫度的功業主要體現在「北伐」上,他一生東伐高句麗、西擊烏桓,占據遼東半島還甚至越海取膠東半島以開拓疆土,他雖殘暴但也廣招流民苦心經營著自己的一方疆土。
當時,公孫度讓遼東的百姓在三國那個亂世中得以片刻安寧,也算是造福百姓了。
使遼東強不凌弱,眾不暴寡,商賈之人,市不二價。
公孫家族除了公孫度外,要數其孫公孫淵最為出名了。
遼東在古代也算蠻夷之地,少數民族給中原人留下的印象可能就是粗狂、豪邁與刻板的個性,至于「神機妙算」這樣的詞匯從來都不專屬于他們。
但公孫淵這個人總體來看還是有點小聰明的,所作所為最有名的就是把當時的孫權氣得夠嗆,三國時期也算有點名聲了,也間接導致了公孫家族的滅亡。
淵仍業以載兇,秪足覆其族也。
公孫淵的權位是從他叔叔手里奪來的,公孫度死后本來傳位給他的兒子公孫恭,但因公孫恭體柔多病、毫無君王之氣,所以輕而易舉被公孫淵搶了去,這就是他的生平軼事之一「脅權叔位」。
除此之外,他如何使用計謀在吳、魏兩國之間周旋也被史書記錄了下來,當時中原三國鼎立,離燕最近的曹魏不可能集中精力去打遠在邊外的公孫淵。
結果公孫淵一度膨脹想要聯合吳、蜀共同抗魏,所以就有了假降孫權的鬧劇,此事讓孫權名聲掃地,對公孫淵更是恨得咬牙切齒、分分鐘想把他碎?尸萬段。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公孫淵派使臣出使吳國假降孫權,孫權當然很開心,一激動就把公孫淵封為燕王,還派了使節駕船去遼東賞賜公孫淵。
公孫淵遣校尉宿舒、郎中令孫綜奉表稱臣于吳;吳主(孫權)大悅,為之大赦。
公孫淵一看事情鬧大了,私底下思量一番后,他覺得畢竟吳國離自己遠,一旦這消息傳到曹魏耳里惹怒了魏國皇帝,被其痛下狠手可就得不償失了。
吳國畢竟山高皇帝遠、遠水解不了近渴,到時候即使想救也救不了自己了,于是公孫淵當機立斷除掉了吳國使節扣留財物,并把他們的頭顱送給了曹魏以示歸降之心。
原本吳國的大臣就不支持孫權納降,可孫權卻執意要這麼做,可想而知這件事讓孫權丟盡顏面,并發誓一定要手撕了鼠輩的腦袋扔進大海。
權大怒,欲自征淵。
當然,最后燕國并不是被孫權所滅,而是被魏國大將司馬懿所滅。按理說,公孫淵背叛了吳國應該依附魏國,應該要向魏國表明自己示好的態度。
可是,他的一些計謀似乎讓人捉摸不透,所有的行為好像都是隨機而變并沒有事先計劃過,給人一種出其不意的感覺。
公孫淵示好魏好像只是為了緩解一時緊張的局勢,等到魏國派使者去拜見公孫淵的時候他又對魏言語辱罵,引起魏明帝曹叡的極大不滿。
魏明帝即刻派人征討卻陰差陽錯撤軍,這大大鼓舞了公孫淵的士氣,他以為堂堂大魏也不過如此,便順勢自立為燕王,并且他還聯合鮮卑抗魏。
淵遂自立為燕王,置百官有司。
一次次「作死」的行徑成功引起魏國注意,讓自己成為魏國的眼中釘肉中刺,最后曹叡決心必殺之而后快,派出司馬懿攜四萬大軍去鏟除公孫淵。
司馬懿可是三國中后期最頂尖的戰略家,其計謀高深莫測可以和諸葛亮抗衡,怎麼會玩不過一個只會使用下三濫招數的鼠雀之輩公孫淵呢!
結局自然可想而知,剛剛立國不久的公孫淵最后困倒襄平,他和他的兒子還有他的部下以及城中七千余人統統被除掉,結局稱得上慘烈二字。
公孫淵的燕國被消滅之前,他還曾派遣使者去東吳求救,但孫權卻不再上當。
當然,為了一些政治上的利益,依舊派遣小股部隊做做樣子,只是部隊還沒到達燕國就被覆滅了。
公孫淵聞之,復遣使稱臣,求救于吳。
《三國演義》中的「三國」是在曹丕篡漢之后才開始的,北方的燕國也在這一時期的,縱覽當時天下13州之地的確是四大政權并行于天下。
不過,通過對燕國的了解我們不難發現,和魏蜀吳三國相比它確實不足掛齒,而且其軍政統領無論從才能還是品德都不能和三國英雄相提并論。
再加上當時的燕遠在中原之外很難掀起什麼大風浪,自然不被魏蜀吳三國放在眼里,在世人眼里遼東乃蠻夷之地氣候不比中原,有能耐的人肯定爭相掠奪中原大地,對于那些荒野之地自然無人問津。
從某個角度來說,公孫家族就像占山為王的「偽政權」一樣,只要不參和三國之爭應該也會安寧的過上幾代,只不過最后玩火自焚惹怒曹叡被徹底鏟滅。
城破,斬相國以下首級以千數,傳淵首洛陽。
總的來說,燕國雖然存在了將近五十年,但卻被羅貫中忽視也是有原因的,畢竟東漢末年主要還是魏蜀吳三國的爭奪,而《三國演義》也只是一本小說并不是史書。
它的主要目的也并不僅僅是闡述歷史,更多是凸顯出三國英雄的俠肝義膽愛恨情仇,而且公孫家族在其存在期間最多稱王從未立帝,也未曾被記錄過什麼名人軼事,羅貫中不提也是情理之中。
對此,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
參考文獻:《資治通鑒》、《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