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周如枚:丈夫落難時,她失婚帶走兒子,婆婆林徽因曾對她評價頗高
2024/05/29

周如枚和梁從誡

條條大路通羅馬,可有的人,就出生在羅馬。

在民國這樣一個動蕩,民智初開的時代,生作女兒身并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還有太多的大山壓迫在女子弱不禁風的身上。

周如枚的出生已經比當時的人要幸運得多,她出生在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父親周培源是北京大學的校長。

後來她還嫁了一個好人家,丈夫名叫梁從誡。

梁從誡現在知道的人不多,但說起他的父親母親,全中國幾乎沒有不知道的。

梁從誡的父親是梁思成,母親是林徽因。

是了,周如枚嫁了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公子,做了林徽因的兒媳。

梁從誡與周如枚,梁思成與林徽因,一樣的是郎才女貌,不一樣的是結局收場。

林徽因

林徽因和梁思成風雨同舟、不離不棄,后世傳為一段佳話,但周如枚并沒有相仿婆婆,而是在丈夫梁從誡人生的帆船擱淺時狠心地選擇了離開。

只是失婚還不算,她還把兒子梁鑒改名為周志兵,之后改嫁他人。

這樣絕情的做法與梁家對周如枚的厚愛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梁從誡本該恨的,但是并沒有。

梁從誡從未和別人說過半句周如枚的不是,沒有貶低過她半分,即便是到了他的晚年,周如枚已經離開了人生,在面對記者時,他依然用心的維護著他的初戀周如枚。

為什麼一個選擇狠心離開,另外一個則選擇傻傻的維護。

只是一個絕情,一個癡麼?

梁周兩人的糾葛,或許要從孩提時兩人的第一次見面說起。

林徽因和梁思成

多數人的愛情,在「相識」這個第一步就非常的不順。能遇到一位真愛,就已經足夠的幸運。

正因如此人們才會那麼推崇青梅竹馬,兩小無猜。

如果在我們生命的最初就能遇見彼此,兩個人互相扶持著走完這一生,該多好。

梁從誡和周如枚就是這樣的關系。

不同于很多文人在世時懷才不遇,離世后才愈發的出名,梁思成和林徽因在當時就是文化界炙手可熱的人物。

梁從誡作為這樣一對璧人的公子,自然是從一出生,就集萬千寵愛于一身。

林徽因的《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算得上是最膾炙人口的現代詩之一了,不少人都能隨口背上幾句。

但和許多人理解的不同,這并非是寫給梁思成的一首情詩,而是寫給梁從誡的。那時梁從誡剛出生不久,林徽因初為人母。

文字有超越時代的力量,現在讀來,這些詩句也還能感受到林徽因的拳拳愛子之心。

林徽因和梁從誡

不只是詩,就連「從誡」這個名字也飽含了梁思成與林徽因對孩子未來的期待。

「從誡」的含義是希望兒子能跟隨著名建筑學家李誡的腳步,也能走上建筑這條道路。

周如枚呢?她的父母周培源后世的名氣不如梁思成和林徽因,但來頭可不小。

周培源

周培源是當時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和社會學家,更重要的是,他還出任過北京大學的校長。可以說是與梁家門當戶對了。

周培源深受當時先進的西方知識和觀念的影響,自然是不會受縛于傳統的「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

他不僅對周如枚疼愛有加,對于她的教育也是非常上心,自己也懂得如何引導和激發孩子的潛力。

在這樣的家庭和氛圍下成長起來的周如枚無論是見識還是才氣都可以說是同齡人中出類拔萃的了。

周培源家庭照

但動蕩的民國并不是一個可以講道理的時代,名氣才氣再大,也可能朝不保夕。

最難能可貴的,是梁周兩家的交情。

梁思成和周培源兩人在大學時就已經是相識了,畢業后,同學都各奔東西,而他們倆又都同在北京大學教書。

后排左一周培源,前排左一林徽因,左三梁從誡,左四梁思成,右一周如枚

除了周培源,梁思成還和另外幾位年紀相仿的教授交好。各自的孩子都會管對方叫「爸」叫「姨」。這些孩子中就有梁從誡和周如枚。

周如枚叫梁思成「梁爸」,梁從誡叫周培源「周爸」。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

由于兩家交好,梁從誡和周如枚自然也有許多親密接觸的機會,父母雙方也有意撮合,親上加親。

所以兩人擺脫童稚,進入少年時期就已經生出了情愫,再到青年時談起戀愛,共沐愛河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這段回憶太過美好,即便是後來周如枚已經帶著孩子離開梁從誡,周梁兩家斷了來往,梁從誡回憶起那段時光時也難免沉醉。

「她的吻直燙到我心底,使我的靈魂震顫,我真的戀愛了。」

再大一些,兩個人都到了成家立業的年紀,攜手走進婚姻的殿堂,在所有人看來都是理所當然的,除了彼此,他們還會有其他的人選麼?

林徽因對于這個兒媳也是相當的滿意。

林徽因本人并不像照片上看起來的那麼「平易近人」,坊間一直有傳言,林徽因的脾氣不好。後來林徽因的孫子,也就是梁從誡和周如枚的兒子梁鑒證實了這一種說法。

林徽因因為身體原因,情緒總是不好,再加上本身有些大小姐脾氣,所以和梁思成也經常吵架。林徽因并不像她外表看起來的那麼好相處。

即便如此,她對周如枚的評價卻頗高。

「美貌與智慧并存。平心而論,她的五官雖算不上驚艷,但卻端莊大方,加上江南女子溫婉如水的韻致,讓人無法忽視她的存在。」

一切都跟童話故事里寫的那樣,王子與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梁從誡

童話故事到此就結束了,但是生活,這才剛剛開始。

起初兩個人確實過了一段嫻靜的、神仙眷侶般的生活。兩人舉案齊眉,如膠似漆,白天各自忙各自的工作,偷得半日閑時就一起走走停停,喝茶讀書,從詩詞歌賦聊到兩人的未來暢想。

偶爾也吵些小架,但又很快和好如初。一起長大的兩個人,對彼此的秉性脾氣都太過了解。

當結婚的新鮮感褪去,日子趨于平淡時,一個小生命誕生了,為這個小家又注入了新的生機。

兩人為孩子取名「梁鑒」。

原來聊的都是風花雪月的事,仿佛飄在半空中的兩個人,因為兒子的到來,也更加有了過日子的實感。

柴米油鹽不夠浪漫,但卻踏實恬靜。

梁從誡

日子如同一條河流一樣,一直平靜流淌,兩個人只須用余生等著孩子慢慢長大。

但命運最喜歡捉弄人,打你個措手不及。

變故說來就來,梁從誡先后接到了兩個消息。

好消息是他被調到了北京參加工作。

壞消息是他被通知要去到江西的農村參加勞動。

梁從誡回家告訴了妻子周如枚,他被安排去江西參加勞動的消息,梁從誡自己都還在郁悶的心情中沒有回過神來,周如枚已經向他提出了失婚的要求,毅然且決絕。

周如枚的這個決定對于梁從誡來說,無異于落井下石。在梁從誡最需要周如枚支持的時候,周如枚把自己從這個小家,抽身了,還帶走了孩子。

周如枚做得未免有些殘酷冷血,但梁從誡并非不能理解妻子的用意。

因為如果她不這樣做,那麼不僅是她自己會被梁從誡拖下水,甚至整個周家都會受牽連。

這不是夫妻同心戮力就能跨過去的坎的。

孩子還小,夫妻至少要有一方能留下來照顧孩子。

不管是梁從誡還是周如枚都是絕頂聰明的人,不會不明白這其中的道理,但人到底不是機器,人是有感情的。面對相識了幾十年的妻子,突然提出的失婚要求,梁從誡還是怔在了原地,不知道該說些什麼,能說些什麼。

不管動機如何,周如枚在梁從誡最艱難的時候選擇了離開,這是不爭的事實,周如枚的做法或許合理但并不合情。

周如枚帶著兒子梁鑒回到娘家后還覺得不夠穩妥,又把兒子改名為「周學兵」,隨了娘家的姓。這下,周家和梁家,算是徹徹底底的斷了關系。

兩個人的父輩曾在他們的那個年代相互攙扶著過了過來,但到了梁從誡和周如枚這一代,這種難能可貴的感情,煙消云散了。

在梁從誡與周如枚結婚的那一年,林徽因已經去世,這對于林徽因來說,反而成了值得寬慰的一件事,至少,時間定格在了最美好的時候。

林徽因并不知道,親如一家的兩家人日后會走向陌路。

林徽因

梁從誡這樣的文弱書生,一下子被放到了江西去參加勞動,自然是很不適應。如果只是些勞累和皮肉之苦,咬咬牙,忍一忍,總是能夠習慣的。

更大的痛苦來自精神,自己身份前后巨大的落差,原本的人生像是被攔腰斬斷。

梁從誡的前半輩子,幾乎都與周如枚有關,兩個人牽絆得實在太深。

梁從誡在江西每每想起以前的時光想給自己一些寬慰時,卻又不得不想起棄自己而去的周如枚。

梁從誡每次想起周如枚時心上如同被劃了一個口子,過往所有的回憶讓他快樂并痛苦著。

最磨人的不是苦難,而是看不到希望。這樣的日子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是個頭,梁從誡幾欲放棄,但最后還是頑強地熬了過來。

活著本身,就是希望。

梁從誡

梁從誡在江西的經歷,是周如枚想不到的,也是不敢想的。

周如枚的日子也并不好過,她的絕情保住了周家,但在那時,誰又能真的置身事外呢?

周家還是受到了波及,連日常的生活都變得有些艱難,能給到周如枚孤兒寡母的扶持并不多,所以周如枚不得不又撿起了自己的老本行,做起了翻譯的工作。

早些年做翻譯,是追求,現在做翻譯是為了糊口。

周如枚雖然沒有像梁從誡那樣想做本行工作不可得,但前后的心境也有巨大的變化。

曾經爸爸的掌上明珠,現在也是明珠暗投了。

周如枚

但周如枚還是要比梁從誡幸運的多,她還有自由,甚至還能再自由的戀愛。

周如枚的艱難日子并沒有持續太久,她就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的第二個男人,謝榮。

謝榮是我國如今的麻醉學泰斗級的人物,為我國麻醉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謝榮

不同于梁從誡與周如枚的朝夕相處日久生情,周如枚和謝榮可以說是一拍即合,相見恨晚。

兩個人無論是思想價值觀還是對事物的看法都出奇的契合,仿佛久別重逢的老友。

起初周如枚并沒有往男女之事的方面想,覺得不過是交了一個說得來的新朋友,為她苦澀的生活增添了一些調劑。

但在一次次的相見暢談之后,周如枚沒有辦法對謝榮的心意佯裝不知了。

說周如枚不對謝榮心動,那肯定是假的。

眼前的這個笑容可掬的年輕人,彬彬有禮,氣度非凡,兩個人又一見如故,有著怎麼也聊不完的話題,每次相見都意猶未盡,才剛分別就開始期待下一次的相聚。

但周如枚也不能不對自己現在的處境有所顧慮。

謝榮雖然現在還沒有取得多少的成就,但周如枚看得出來,謝榮需要的只是時間。假以時日,必定能有一番大的作為。

而周如枚呢?周如枚離異還帶著一個年紀已經不小的孩子。孩子能不能接受謝榮,謝榮能不能接受孩子,都是周如枚要顧慮的。

還有一個不是現實問題,但可能是周如枚心里最大的問題,就是梁從誡。

人心都是肉做的,在前夫梁從誡最需要自己拉他一把的時候,周如枚果斷地選擇了放手,一刻也沒有陪梁從誡熬過。

當時周如枚肯定為自己找好了許多的理由,正著說反著說,自己的做法都是無可厚非的。不把自己的行為正當化,周如枚是沒辦法做出這樣狠心的決定的。

但當木已成舟,兩個人的關系已成定局之后,拋下梁從誡的這一事實還是會不斷地拷問著周如枚的靈魂,讓她不得安寧。

這樣的自己,真的可以幸福麼?這樣的自己,真的有資格接受謝榮的追求麼?

往后的日子,就能保證沒有一點的風波,如果再有坎坷,自己又會帶著孩子,一走了之,像拋下梁從誡那樣拋下謝榮麼?

周如枚有顧慮,謝榮有恒心。水滴石穿,謝榮憑著自己的耐心和日復一日的陪伴相守,還是撬開了周如枚的冰封的心。

謝榮

之前周如枚擔心會重蹈與梁從誡那次一樣的覆轍。她只猜到了故事的發展,卻沒有猜到故事的主角。

這一次,遭遇變故的,不是謝榮,而是周如枚。

接受了謝榮后,兩個人很快組成了家庭,一起為了更好的生活努力奮斗,周如枚也漸漸地把過去放下,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謝榮是不能帶給周如枚像梁從誡那樣顯赫的家庭和社會地位,但憑借著努力,也讓周如枚過上了不錯的生活。

因為工作原因,兩個人經常需要分隔兩地,期間兩個人的事業都有所突破。

謝榮把我國的麻醉學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周如枚翻譯了不少外文書籍,也出席過一些重大場合做翻譯工作。

結婚后不久,周如枚又為謝榮生了一個女兒,取名謝蘭,寓意希望這個孩子能像蘭華一樣,蕙質蘭心。

再加上周如枚帶來的兒子周學兵,也就是原來的梁鑒,兩個人也算是兒女雙全了。

但這樣溫馨平靜的日子并沒有太長久。

梁從誡

如果說周如枚和梁從誡的婚姻是被一股巨大的不可抗力從外部瓦解的,那麼這一次周如枚和謝榮的婚姻則是從內部分崩離析了——周如枚生了一場大病。

生病后的周如枚,每天都在吃藥、打針和看病之間度過,不要說繼續做之前的翻譯工作,連正常的日常生活都成了奢望。

周如枚是嬌慣大的,是周家的大小姐,她不愿意跟著梁從誡一起去參加勞動,她不想受那皮肉之苦,所以她逃了。

但這一次,她無處可逃。

病魔不僅掏空了她的身體,更消磨了她的意志。她不知道這樣痛苦的日子為什麼還要繼續。

不久后,周如枚在這場孤立無援的與命運的搏斗中,敗下陣來。

1980年周如枚因病去世,當時的她還不到50歲,女兒謝蘭也才剛剛12歲,小學畢業的年紀。

與周如枚在梁從誡最需要她的時候選擇離開不同,這一次謝榮選擇了不離不棄,一直陪著周如枚走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而謝榮活到了100歲,2021年才安詳地離去。

謝榮

周如枚在生命的最后時刻,是欣慰的也是苦澀的。

欣慰的是謝榮選擇了忠誠,周如枚沒有選錯人;苦澀的是,周如枚當初本也有一個選擇忠誠的機會,但她逃走了,梁從誡選錯了人。

命運是不公平的,條條大路通羅馬,可有的人出生就在羅馬。

但命運又是公平的,它會平等地掀翻所有人。

梁從誡和第二任妻子

不管你是王侯將相、達官顯貴還是平頭百姓,苦難總是毫不留情地降落在每個人頭上。當風暴降臨時,我們能做的,唯有忍耐與抗爭。

「無論貧窮還是富有,無論健康或是疾病」這是結婚時的誓言,與命運的抗爭,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婚姻和另一半,讓我們至少不會孤立無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