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遺址連續挖了近一百年,竟然才挖了不到百分之十,還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文物被深埋在地下,以至于網友說:看得我好著急啊我能不能下去幫忙。
它就是殷墟遺址,殷墟考古遺址是中國商代晚期的都城,位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安陽市的西北郊,橫跨洹河南北兩岸,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銅器而馳名中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并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古代都城遺址,距今已有3300多年的歷史。
自公元前1300年盤庚遷都,殷城經歷了8代12王,至紂王被周文王所滅,歷時273年。之后紂王之子武庚叛亂未遂,殷人被強遷至洛水北岸,殷地淪為廢墟。位于今天安陽市西北的小屯、武官村和侯家莊一帶。
小屯村在明朝年間開始有人居住,至清末時,僅有數十戶居民。他們在耕種時常常在莊稼地里翻出龜甲或獸骨,有的甲骨上還刻有符號。這些甲骨有些被用作藥材,稱為「龍骨」,1899年,被清朝金石學家王懿榮購買中藥時偶然發現,經研究認定契刻在甲骨上的符號為商代文字,他因此被稱為」甲骨文之父」。消息傳開后,許多學者開始收藏甲骨。1908年,羅振玉派人于1908年查明甲骨文出自安陽小屯村,殷墟遺址第一次為學術界所知曉,引起巨大關注。
1928年開始,考古學家進行了大規模、多階段的挖掘考古,先后發現了殷城宮殿宗廟、王陵墓、商城、手工業作坊、甲骨窖穴等遺址,出土了大量文物。目前已勘定的殷墟遺址面積約為40平方千米,其中宮殿宗廟遺址、王陵遺址是其核心區域。
出土了大量甲骨文、青銅器、陶器、玉石器、骨器等各類珍貴文物。卜甲和卜骨集中出土過三次,陸續發現小屯YH127號甲骨坑、小屯南地甲骨、花園莊東地甲骨等。青銅器大部分出自墓葬,少量出于祭祀坑,著名的青銅器有司母戊鼎、牛方鼎、鹿方鼎、婦好三聯甗、戌嗣子鼎等。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商代王室成員大墓婦好墓中出土大量青銅器和玉器。
近年的發掘工作也有重大進展。2000年在宮殿宗廟遺址發現繼婦好墓之后又一座完整的貴族墓葬—M54墓,2001年在洹北商城內發現宮殿基址建筑群,2002年在小屯村南路西段發現商代甲骨窖穴,成為甲骨文的又一重大發現。這些遺存反映出殷墟文化的多樣性,和古代都城的繁華富庶。
甲骨文
甲骨文也是殷墟作為商代都城的實證。甲骨文至今已發現約50000片,經科學發掘的有35000余片,單字數量逾4000字,其中約有1500個單字已被釋讀,內容涉及商代政治與生活的各方面,為全面了解商代社會提供了詳實的資料。這些甲骨證實了商王朝的存在和具體方位,將中國有文字記載和實物印證的歷史提早了一千余年。
亞址銅方尊
該方尊通高43.9厘米,重21.4千克。它的形制為方體,方口外侈,束頸,斜肩,平底,高圈足外撇。尊體四角和四邊中部均有扉棱,口沿處的扉棱伸出口沿外近3厘米,氣勢頗為壯觀。
其裝飾精美且獨特,口下飾有一對倒夔蕉葉紋,腹及圈足四面為分解式的大饕餮紋。肩部四角及四邊中部各有4個圓釘頭,四角的釘頭上套有4只象首,象頭長鼻圓眼,象牙高挺;四邊中部則套有似鹿狀的獸首,生有大角,似手掌,五指張開。這8個獸首均為單獨鑄造后套裝上去的,可自由取下,這種利用榫卯結構鑄造的方法在商代銅器中極為罕見。
方尊內底中部鑄有銘文「亞址」二字。此件方尊與清宮舊藏的「亞酗」方尊、「亞丑」方尊和「亞丑者(女司)」方尊的形制、紋飾和大小基本相同,特別是與「亞丑者(女司)」方尊,連重量都完全一致。
亞長牛尊
它通長40厘米,帶蓋高22.5厘米,腰圍52.5厘米,重7.1千克。尊是酒器的一類,亞是武官的稱謂,長是家族長氏的意思。擁有如此精美的隨葬品,表明墓主人身份非同尋常。專家表示,墓主人亞長是商王朝南部「長」國的部落首領,是商王朝地位僅次于婦好的軍事將領。
亞長牛尊塑造的是一頭壯碩的水牛形象,而水牛在當時仍為野生,尚未馴化。這可能與殷商時期的信仰有關,當時未被馴化的野生動物充滿神秘,讓人產生敬畏之心,從而促使人們模仿、制作其形象,甚至加以崇拜。亞長牛尊不僅僅是一件祭禮的酒器,它集鑄造、設計、雕刻藝術于一身,承載著大量的歷史文化信息,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青銅精品。
牛方鼎
該鼎通高 73.2 厘米、口長 64.4 厘米、寬 45.6 厘米。它的形制為長方形,具有深腹和平底,口上兩側有一對立耳,下方連接著四個圓柱形空足。器身的四角及四壁中央設置有扉棱,更顯莊重。
牛方鼎的裝飾極為精美。口下飾有一周龍紋,四壁中央則是非常壯觀的牛角獸面紋,牛角特征寫實,獸面紋神秘而莊嚴,其上方相對飾有尖尾夔紋,兩邊還有面向牛頭的號鳥。兩側裝飾的佇立狀鳥紋,鳥首有后卷的冠羽,羽毛豐滿華麗。四個粗壯的柱足上部同樣飾有牛頭紋,下部飾有蕉葉紋。
在這些淺浮雕的紋飾之下,使用了精細規整的云雷紋作為地紋,體現了商晚期以「三層滿花」裝飾為代表的青銅藝術的高超水平。
特別的是,牛方鼎腹部內鑄有一字銘文「牛」。相比于紋飾,金文的「牛」表現為一頭牛的側面形象。鼎在先秦時期是最重要的青銅禮器,而牛是最隆重的祭祀犧牲,在古代文獻中被稱作「太牢」,即牛、羊、豬三牲。
根據記載,只有王和諸侯才能使用太牢祭祀,卿士和大夫只能使用「少牢」,即羊和豬兩牲。「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可見牛在古代社會的禮儀活動中具有極高的地位。這件牛方鼎可能就是商王在祭祀天地、祭祀祖先時盛放牛牲的禮器,其腹部的「牛」銘文與器外的牛紋飾主題相對應,這在器物中較為少見,同時也標明了鼎的用途。
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高 133 厘米、口長 110 厘米、口寬 79 厘米,重 832.84 千克。它的形制巨大,雄偉莊嚴。鼎身呈長方形,口沿很厚,輪廓方直,顯現出不可動搖的氣勢。立耳、方腹、四足中空。在鼎身的周圍裝飾著饕餮紋、云雷紋等圖案,這些紋飾不僅增添了鼎的神秘與威嚴,也展現了當時高超的青銅鑄造工藝。
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它反映了商后期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精巧,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
鹿方鼎
鹿方鼎,商代晚期青銅器,通高73.2厘米,口長64.4厘米,寬45.6厘米。
此器長方形體,深腹平底,圓柱形空足。口下飾一周龍紋,四面中央飾牛角獸面,兩側立鳥,足飾獸面紋,三角紋。此鼎出自商王陵,底部有牛紋。
戊嗣子鼎
圓形、口沿二直耳,三蹄足。頸部飾獸面紋。器內銘文三行三十字,其中合文三。銘文記商某王某年,九月丙午這天,商王在宗廟明堂大室,賞賜給戍嗣子貝二十朋,戍嗣子因受榮寵,作了這件祭祀父親的寶鼎。銘末「犬魚」應為戍嗣子所屬家族的族徽。
銘文:
丙午,王商戍嗣子貝廿朋,才(在)闌宗。用乍父癸寶鼎。隹王(宀食凡--寶蓋頭下面左食右凡)(宀女刃聞--寶蓋頭左女右刃下面是聞)大室,才(在) 九月。犬魚。
銘文字體大小雖不夠整齊,但筆道鐫刻清晰,雄偉有力,有的字體還具有典型的波磔體風格。器物本身和銘文內容對青銅器斷代、商代歷史地理、以及古文宇研究都有著一定的價值。
婦好三聯甗
這件器物由長方形六足甗架和三件大甑組成。甗架形似禁,面上有三個高出的喇叭狀圈口,可放置甑。下部有六條扁長的獸面紋扁足。甑為敞口收腹,底有三個扇形孔,口下有兩條細棱,飾以夔龍紋和圓渦紋組成的圖案。
婦好三聯甗可以同時蒸煮幾種食物,是前所未見的商代大型復合炊具,獨特而實用,反映了商代高超的青銅鑄造技術和豐富的烹飪文化。
殷墟是我國商朝后期的都城遺址,位于河南安陽西北小屯村一帶,商后期叫「北蒙」,又稱殷,甲骨文卜辭中又稱為「大邑商」或「邑商」。據古文獻記載,這里曾是盤庚至帝辛時期的都城。公元前1300年左右,商王盤庚遷殷,此為殷都所在。周滅殷后,紂之子武庚伺機叛亂,周公東征,平定動亂并遷走殷民,殷墟逐漸荒蕪,淪為廢墟,故稱殷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