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時的溥儀】1908年11月15日,晚清實際統治者慈禧太后病死。臨死前,慈禧太后作了生平最后一個決定,讓載灃年僅3歲的兒子溥儀作為大清皇位的繼承人。
《清史稿》中這樣記載,「十四年冬十月壬申,德宗疾大漸,太皇太后命教養宮內。癸酉,德宗崩,奉太皇太后懿旨,入承大統,為嗣皇帝,嗣穆宗,兼承大行皇帝之祧,時年三歲。」
【大婚時的溥儀】1908年12月2日,紫禁城內最后一次皇帝登基大典舉行,溥儀成為宣統皇帝,載灃成為攝政王。
由于登基程序復雜,溥儀又沒有耐心,他坐在龍椅上大吵大鬧,結果載灃安慰道,「別哭,別哭,快完了,快完了!」怎麼能說「快完了」,這被滿清遺老視為不詳。
【溥儀和英語老師莊士敦】從1908年被家人抱入宮中登基,到1924年被趕出紫禁城,溥儀在紫禁城內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少年。盡管已經退位了,可滿清遺老一直把溥儀當皇帝,每天都是對他三跪九叩,這讓溥儀養成了唯我獨尊的性格。
【溥儀在養心殿花圃中】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寫道,「我的腦海里只有一片屬于皇家獨有的明黃色,琉璃瓦頂是黃的,轎子是黃的,用的碗碟是黃色的。那是獨一無二的,也給了他唯我獨尊與眾不同的天性。」顯然,自己特權的身份,給溥儀的成長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溥儀和婉容】1922年,16歲的婉容以末代皇后的身份嫁給溥儀。自從入宮那一刻開始,婉容的悲劇就已經注定了。
起初,婉容和溥儀的關系頗為融洽,但是很快婉容就發現,溥儀跟自己在一起時總是心事重重,而且兩人婚后也沒有同房。婉容如此漂亮,可最終落個病死獄中,墓地無處尋找的下場。
【張勛復辟時的溥儀】有人說,溥儀無論是站姿還是坐姿,總有一種帝王氣質。
且不說這種說法有無夸張成分,有一點是肯定的,溥儀從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教育,而且還有還會寫英文。大家都知道,辮子是滿清的象征之一,溥儀卻主動剪掉了辮子。
【溥儀(右一)和溥杰等人在一起】1922年10月28日,天津英文報紙《華北先驅報》對溥儀有過一段評價,「遜帝是一個很開通的青年,他從他的英文教師那里學到了很多西洋文化……
他剪去辮子這一行動,充分表現他有進步和改革的決心,這樣,他的聲譽會增加不少。」
【身穿西裝的溥儀】在老師莊士敦看來,年少的溥儀渴望了解外面世界,「他的年紀漸大,已經有點懂事了,他看出自己是個有名無實的皇帝,但他左右的人仍然拿他當作真皇帝看待,他看了真覺得不舒服。
遜帝熱切地渴望走出紫禁城看看這個現實的社會,但他卻不能如愿以償,有時他在御花園假山最高之處,或靠近神武門左近的亭閣向外邊窺望,更使他野心勃勃,要出去玩玩才覺得安樂。」
【剛剪掉辮子的溥儀】起初,溥儀對于宮里的種種制度、習慣,很不耐煩。溥儀渴望自由發展,「什麼時候做什麼事,他要自己決定,什麼時候玩耍,也自作主張,不肯受到那些繁文縟節的制度的束縛。
他往往在宮里走來走去,從這個門走到那個門的盡頭,不愛坐在那頂黃轎子里讓人抬著他走路了。」
【溥儀在煤山(今景山公園)】1924年溥儀被趕出紫禁城,以這樣的方式離開紫禁城,溥儀很不滿,從此癡迷復辟帝制。也是從被趕出紫禁城那一刻開始,溥儀真正成為日本爭取利用的對象,不久從天津逃到長春擔任偽滿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