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古代流行的養瘦馬是什麽?這樣泯滅人性,卻在明清成為暴利行業
2024/08/20

有些詞乍看風雅,背后隱藏的卻是讓人瞠目結舌的污穢和殘酷。比如有一個詞叫做「揚州瘦馬」,您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它的背后,藏著一條赤裸裸的黑色產業鏈,有人趨之若鶩,更有人滿是血淚。

所謂「揚州瘦馬」,從字面意義看,是揚州非常瘦小的馬。但實際上,「瘦馬」代指的是一些年輕女性,這些女孩被當作貨物出售。

用「馬」來比「人」,這個人的地位,可想而知。

這是明清時期揚州地區非常流行的一種現象,那些牙人,也就是人販子們用極其低廉的價格從貧苦人家買來女孩。

買來的女孩當然都是瘦瘦小小的,所以叫「瘦馬」,買回來再「養瘦馬」。

他們會把女孩們分為三六九等,根據等級不同教她們歌舞,才藝,甚至算賬,或者一些伺候人的方法,培養完成后,再一轉手就能賣出高價。

買入這些女孩時,可能只花幾兩銀子甚至更少,賣出時,那就是成百上千兩銀子,其中可以說是暴利!

然而這些被當作「瘦馬」的女孩子卻掙不到一點錢,她們經歷的,只有在「養瘦馬」過程中的虐待,被當作貨物,任人宰割。

牙人們當然不會憐惜她們,只求結果,所以訓練過程是很殘酷的,只有天資相貌非常好人才能接觸到所謂琴棋書畫這些很風雅的東西。

大部分人只是被當作穿品出售,被賣給秦樓楚館或者特定的甲方,很難遇到良人。就算是「秦淮八艷」這樣的女孩們,也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

為什麼會有這麼畸形的產業鏈呢?

明清時,鹽商生意興隆,賺得盆滿缽滿,在大運河附近的揚州就成了鹽商的聚集地,他們個頂個富甲一方,難免生出養小妾等等欲望。

明朝時文人張岱的作品中就記載了挑選瘦馬的場景:只要有人想納妾,牙人們就聞風而動,都來了。

到了姑娘家,那姑娘就施禮下拜,伸出手給人看看,再看手臂,聽聲音,再把裙子撩起來看腳,尤其是畸形的「三寸金蓮」最受喜愛。

如果客人沒有相中的,甚至可以連著看上幾十上百人。您看這一場景,確實就像挑貨品一樣,這就是「揚州瘦馬」的慘狀。

好在明清以后,揚州瘦馬的產業鏈漸漸消失,也不再有這種擺在明面上來的人口買賣行為,類似的人間悲劇才漸漸減少。

在清朝,還有另一種駭人聽聞的事件,叫「宰白鴨」,你聽說過嗎?

據說,親生父母會陷害自己的子女,親手把他們送上斷頭台。宰白鴨究竟是什麼?為什麼父母要對自己的孩子下毒手?

在清朝,那些有權勢或者富有的商賈之家,如果家族里有人犯了命案被判死刑,他們不愿意伏法,就會找窮人家的孩子替自己的受刑,也就是花錢買替死鬼。

這些買來頂罪的人有的是自愿、有的是被逼無奈,有的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家里人賣了。

不管哪一種,最后都會像砧板上待宰的鴨子一樣,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所以這一現象被稱為宰白鴨。

《清實錄》記載,這一現象最早出現在乾隆年間,到晚清尤為盛行。

據統計,每年因宰白鴨枉死的人不下百十起。

當時很多富家子弟因此目無王法,肆意妄為,因為即使犯了死罪,只要花點錢就能找到人替死;而窮人以命換錢,為家人求一份生機。

宰白鴨事件自然也引起了一些正義官員的注意,但很多時候,他們也無能為力。

陳其元就在《唐閑齋筆記》講述了自己的父親陳鰲遇到的一樁宰白鴨事件。

陳鰲在做審案官時,有一樁兇殺案,死者身材魁梧,但奇怪的是,自首的卻是一個十六七歲的瘦弱少年。

按理來說少年根本就做不到。但是這個少年平靜的認罪,審案全程絲毫沒有辯解,陳鰲認為這很有可能是一起宰白鴨事件。

他不忍心看到少年就這樣枉死,于是單獨提審,耐心的勸導少年,希望他能說出真相。

少年忍不住嚎啕大哭,說父母收了別人的錢財,逼自己來頂罪。于是陳鰲就放了少年回家,決定重新審理這樁案件。

但沒想到的是,幾天之后,少年又回來認罪了,這次不管陳鰲怎麼勸導他都不改口,一口咬定是自己殺了人。

原來少年回家之后,父母已經花完了他的賣命錢,他們逼迫他回去當替罪羊,當地知縣也嚴刑逼供,他走投無路,只能回來認罪,求一死來解脫。

陳鰲無奈,這個案子就這麼了結了。

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這句話還有下一句,「無錢便做推磨鬼」。宰白鴨的殘忍現實,是底層人民的悲苦,也是那個時代的悲哀。

如果不是為了生活,沒有父母想要陷害自己的孩子,也沒有孩子不想活下去。為了生活,為了家人,有些窮人家的孩子甚至會選擇入宮當太監。那麼古代有假太監嗎?

我們今天會把「太監」跟「宦官」劃上等號,但其實在早期,宦官不一定是閹人。因為宦官本來的職責類似于皇帝的大管家,幫皇帝管理皇宮的大小事務。

像是我們熟悉的衛青、霍光,其實都是從「建章監侍中」開始做起的,他們可都不是閹人。一直到東漢時期,宦官才都改成了讓閹人來任職。

《后漢書》中有記載:「中興之初,宦官悉用閹人,不復雜調他士」。

至于太監的起源,其實并沒有明確的記載,因為世界各地的古代王朝都有太監的存在。

而中國第一個被記載下來的太監,是一個叫「寺人貂」或者是「豎刁」的人。

此人是齊桓公的寵臣,這個寺人,其實就是侍人、閹人的意思。

這個豎刁呢,是一個自宮的閹人,至于為什麼要自宮,那就是為了取悅齊桓公了,而且齊桓公作為春秋時期的霸主,確實喜歡這個調調。

所以豎刁非常得寵,但這個人也做盡了壞事,不僅敗壞了朝政,還把齊桓公活活餓死了。

您看,太監的「祖師爺」做了這麼一個背信棄義的事情,那後來人自然就對太監起不了什麼好感。

在加上太監基本沒有后人,所以在文人撰寫的歷史當中,太監自然就成了被抹黑最嚴重的群體。

那麼古代會出現假太監嗎?答案是否定的。

古代負責凈身的匠人叫做「刀兒匠」,不管是官方的「官刀兒匠」還是民間的「私刀兒匠」,其實都被官府記錄在冊。

如果真出了問題,這些人肯定也難逃一死,所以沒人敢在凈身這件事情上做手腳。

太監的誕生,其實就源自皇權的需要,當皇宮中需要一群比宮女要強壯,比宮女更明白男人的愛好,而且還不會為禍后宮的人時,太監這個職業自然也就應運而生了。

但話又說回來了,如果不是為了生活,誰會不想做一個正常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