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歷朝歷代不同「太宗」的即位方式,為什麼歷史中的「太宗」都是非正常繼位?
2024/06/18

在古代,諸多冠以「太宗」之名的皇帝,其登上皇位的過程往往充滿轉折,甚至相較于其他眾多「太宗」,靠「玄武門之變」獲得皇位的唐太宗李世民,某種程度上仍顯得較為「正統」,畢竟正兒八經當過太子。

探究非典型「太宗」現象

提及「太宗」這一廟號,世人腦海中最先浮現的往往是唐太宗李世民與其震撼人心的「玄武門之變」。深入歷史脈絡,我們不難發現,通過非常規手段取得皇位的「太宗」并非個例。以下是對歷史上若干「太宗」皇帝繼位路徑的梳理:

唐太宗畫像

漢太宗文皇帝劉恒:被大臣宗室擁立為帝,非劉邦指定繼承人,即位后默認臣子誅殺漢惠帝劉盈子女。

吳太宗孫休:孫亮被廢后,由權臣擁立上位,非孫權指定繼承人。

晉太宗司馬睿:被權臣桓溫在政斗中擁立為帝,非正常順位繼承。

前秦太宗苻登:在前秦衰微之際,作為唯一血脈被推舉登基。

劉宋太宗劉義隆、南梁太宗蕭綱:通過內部政變后順利登基。

劉宋太祖劇照

唐太宗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清除異己,干掉兄弟后以皇太子身份登基。

遼太宗耶律德光:非皇太子身份,耶律阿保機死后,皇后支持其即位。

清太宗劇照

大理太宗段思良:從侄子手中奪取皇位。

宋太宗趙光義:在宋太祖去世后匆忙改元,其繼位過程被司馬光質疑。

明太宗朱棣:發動內戰,武力奪取政權,攻入南京篡位。(朱棣對嘉靖說「妖道送死」)

宋太祖劇照

清太宗皇太極:雖努爾哈赤未明確傳位給他,但皇太極在努爾哈赤去世后通過一系列行動(包括與大妃阿巴亥相關的爭議事件)最終確立其皇位。

相比之下,李世民雖以政變手段清除異己,但至少其皇太子身份相對明確,相較于其他「太宗」,其皇位來源相對「正常」。

原因一:權力格局未定與權力斗爭激烈

「太宗」現象的普遍存在,首要歸因于新王朝建立初期的權力格局未定與權力斗爭激烈。開國皇帝駕崩后,新帝國尚處于權力架構的塑造與磨合期,宗室、功臣、外戚等各方勢力交織,對最高權力的覬覦與爭奪難以避免。此時,皇位繼承不再單純依賴順位原則,而是成為各方政治力量博弈的結果。政變、宮廷斗爭、權臣擁立等非正常手段成為皇位更迭的常態,從而催生了一大批非正常繼位的「太宗」。

原因二:繼承制度不完善或執行不力

早期封建王朝,尤其是初創時期,繼承制度往往尚未完善或明確,缺乏對皇位繼承順序的有效規定和保障機制。即使存在諸如嫡長子繼承制等傳統原則,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君主意愿不明、皇儲能力不足、權臣干預等因素,這些制度時常遭到挑戰或扭曲,導致皇位繼承偏離預定軌道。在這種環境下,非正常繼位的「太宗」得以在制度的縫隙中崛起。

原因三:皇位繼承人的合法性問題

部分「太宗」雖非開國皇帝指定的繼承人,但他們憑借自身的政治威望、軍事實力、宗族地位等因素,成功在皇位爭奪中脫穎而出,為自己的繼位增添了合法性。如唐太宗李世民,因其在唐朝建立與穩固過程中的卓越貢獻,使其在皇位爭奪中獲得了相對較高的民意支持和政治合法性。

原因四:危機應對與王朝延續的需求

在特定歷史情境下,如國家面臨內憂外患、政局動蕩時,原本的繼承人可能無法有效應對危機,導致權臣或宗室另擇賢能接掌皇位,以確保王朝的穩定與延續。這種情況下,非正常繼位的「太宗」可能是基于現實考量的最佳選擇,其繼位被視為對國家存續的重要保障。

原因五:文化與心理因素

貞觀之治

在中國古代,「太宗」作為廟號,常授予對王朝發展有重大貢獻的君主。在權力斗爭激烈的背景下,通過非常規手段取得皇位的皇帝,若能在位期間實現國家強盛、社會穩定,其歷史地位和評價往往會得到提升,從而被賦予「太宗」的廟號。這種文化心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釋了為何許多「太宗」并非順位繼承,卻仍能贏得后世的認可。

綜上所述,歷史上的「太宗」皇帝普遍經歷非正常繼位,這一現象的產生根植于開國初期權力格局未定、權力斗爭激烈、繼承制度不完善或執行不力、皇位繼承人合法性問題、危機應對需求以及文化心理因素等多重復雜背景。

隨著王朝內部逐步穩定、繼承制度的完善和執行力度加強,后續皇帝的繼位通常會更加遵循順位繼承的原則。

貼個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