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麼巴心巴肺地愛她,她怎麼不曉得心疼我?還那麼冷漠?」
好友張妍無比幽怨地對我說。
張妍口中的「她」指的是她三年級的女兒。
這幾天,張妍感冒了,頭痛欲裂還畏寒,就請假在家歇息。昨天晚飯,她強打著精神,煮了個雞蛋掛麵。
女兒放學了,回家一看,就很不高興地嚷道:「 媽媽,你就給我吃這個?我要吃可樂雞翅!」
張妍有氣無力地在廚房邊收拾,邊跟女兒說:「對不起啊寶貝,今天媽媽生病了,沒什麼力氣燒菜啊。」
但女兒只是「嗯」了一聲,就自顧自吃面了。也沒問媽媽身體怎麼樣,也沒喊媽媽一起吃飯。
張妍心裡一陣失落。
到了晚上,張妍吃了藥躺在床上歇息,感覺嘴很幹,想喝水,一坐起來,卻頭暈得天旋地轉,就喊女兒倒點溫開水。
叫了幾聲,女兒才磨磨蹭蹭端了水過來,水卻是涼的。
張妍讓她把水換成溫的,女兒卻很不耐煩:
「 涼的怎麼不能喝?又要我跑一趟!我作業還沒做完!」
張妍一秒涼透心,她喘著氣激動地跟女兒說:「作業比你媽還重要?媽媽病了,你幫忙倒杯水都嫌煩?」
可女兒毫無觸動,還委屈地撅起了嘴。
那晚,張妍一夜沒睡好,淚珠打濕枕頭,一個勁地念叨著開篇那句話。
不知感恩的子女,比毒蛇利齒更噬痛人心
朋友的遭遇讓我想起大姑家的一件事。
國慶假期時,我們到大姑家作客。
一起逛街時,大姑13歲的兒子睿睿看中一款球鞋,愛不釋「腳」。
鞋子打折後還要900多,讓大姑很糾結:睿睿都有好幾雙鞋子了,而這個價格還有點小貴。
看到媽媽猶豫不決,睿睿很不滿:「過節都不捨得給我買個禮物?爸爸少抽點煙、媽媽再節省一些,不就行了嗎?」
我們很吃驚,大姑很尷尬。
最後,姑夫還是咬咬牙買了那雙鞋子。他說,只要孩子開心,全家就都開心。
睿睿興奮地穿上新鞋,戴著無線耳機、兩隻手插在兜裡,神采飛揚走在街上。
而他身旁的爸媽,正吃力地拎著大包小包過馬路、趕地鐵。
大姑有點無奈,避開睿睿,跟我們歎氣:「這孩子就是這樣,我有時犯頸椎炎,貼了個膏藥,他也不知道問一聲,還叫我離他遠一點, 說膏藥會熏到他,沒胃口吃飯!真讓我堵心啊!」
其實,睿睿、朋友女兒這樣的孩子並不在少數。
重慶某中學曾在學生中做過一項調查,結果表明:只有一半的孩子知道父母生日的同學。而能記住父母手機的,也只占60.5%。
莎士比亞曾寫道:「 不知感恩的子女,比毒蛇的利齒更能噬痛人心。」
孩子「沒良心」根源在父母
現在很多父母都只悶頭愛孩子,卻忘了教孩子也要愛父母。
心理學家李雪,曾在書裡提到過說,小時候,幾乎每個人都認為:她媽媽對她「很溺愛」,把她慣出很多毛病:
不洗自己衣服、亂花錢、不考慮別人感受、還不知感恩!
但她現在仔細回想,事情一開始並非如此:
那時,她想自己洗衣服,媽媽說她洗不乾淨還浪費水,要給媽媽一塊洗。
媽媽生病時,她試圖關心媽媽,媽媽卻說:「你看書去吧,不要管我。」
她乖乖去看書,媽媽卻又怨道:「白眼狼,白養活了!」
……
李雪說,媽媽就好像一個「聖人」,沒有需求和感受,這讓她無法走進媽媽的內心。
其實,現實中,很多父母對於孩子的事情總是大包大攬,寧願委屈自己也不願意委屈孩子。
但這樣真的是為孩子好嗎?
不一定。
日子長了,孩子會認為:父母很強大,不需要我關注他們,父母理所應該地對我好,吃剩飯、穿舊衣,犧牲自己來滿足我要求……
而當孩子感覺自己不被需要、愛意不被尊重,就很難發自內心地去愛、關心他人,精神上也無法得到健全的成長。
教給孩子愛人的能力
那該如何及時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呢?
1、懂得適當「喊苦叫累
父母無須在孩子表現得太強大、任勞任怨,而是要適當「示弱」、「喊苦叫累」。’
向孩子「索要」關心,讓孩子逐漸共情父母的感受、體驗其中的不易,從而學會關愛父母。
同事辛雅,就是這樣做的。
當她疲累、生病了,都不會跟女兒多作掩飾,而是這樣說: 媽媽好累哦、感冒太難受了,你給媽媽捶捶背、洗個碗、拿點藥吧!
不要覺得這是 「麻煩「孩子,耽誤他學習。反而,正是這種「被需要」的感覺能激發出孩子內心的保護欲和責任感,獲得一個健全的人格。
2、給孩子表達愛意的空間
《用心看見孩子》一書中,作者曾寫到一件事:六歲的女兒,做個剪紙娃娃送給她,但她忙於家務,反應很敷衍,這讓孩子很洩氣。
隨後,剪紙禮物還被爸爸誤當成雜物丟掉了。
女兒哭了,作者安慰孩子:可以重新做一個給媽媽啊。不料,女兒再次剪好後,卻把它送給了老師,並和老師高興地討論剪紙的各種細節……
此時,她才意識到: 當孩子的愛意被大人忽視、拒絕後,他們也會受傷。
當一次又一次的傷害之後,孩子也會慢慢學著不輕易去「付出」即使是對父母。
當我們覺得孩子很自私、不關心人時,不妨多想想,自己是否無意中傷了孩子的心。
另外,多給孩子留一點表達愛意的空間,並給予足夠的關注與回應。
3、不做「魚頭媽媽」
《奇葩說》的辯手黃執中,曾講過一個 「魚頭媽媽」的故事:
從前有個媽媽,總把魚肉留給孩子,跟孩子說自己喜歡魚頭。她一輩子都吃魚頭,臨終了才跟孩子說,我其實不喜歡魚頭。
媽媽們總是以為這就是愛,母愛本愛如此,但這樣的「犧牲感」,只會讓孩子誤解: 父母就該「奉獻」自己,把好東西都留給我、讓給我。
當父母的成為理所當然,孩子又哪會有感恩之心?
朋友大劉的兒子,在吃炸雞時,把雞肉都吃得差不多了,只給他留點吃剩的「邊角料」。
大劉告訴兒子:兒子,不要給我「留剩飯」,我不喜歡。你愛爸爸,就應該把最好吃的跟爸爸分享!
從那之後,他的兒子開始會學著分享,有什麼好吃的,即使爸爸不在,也會想著要留一些給爸爸。
所以,千萬別為了孩子去壓抑、薄待自己,大方說出自己的想法,讓孩子學會尊重、照顧父母的感受。
當我們在孩子心裡撒下愛的種子,孩子才會「長出」一顆會愛、會感恩的心。
以前談戀愛的時候,總是會看到戀愛雞湯文裡寫這句話, 愛別人前先愛自己。
我覺得,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親子關係。
孩子的天性是模仿,當我們隱藏自己的需求,犧牲自己的感受,漸漸地,孩子會覺得媽媽並不需要自己的關愛。
反之,當我們自己愛自己,並在適當時候,向孩子說出媽媽需要幫助的時候,孩子也是會非常樂意來愛你。
任何一種健康的關係,都不應該是一方的犧牲來成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