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蔣緯國:婚姻悲劇,娶了年輕20歲的后妻,卻難忘舊愛,遺言與前妻合葬
2024/05/26

石靜宜與蔣緯國

「待把相思燈下訴,一縷新歡,舊恨千千縷。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

暮年時的蔣緯國在面對夫人邱愛倫的悉心照料時不是不感激的。只是邱愛倫是他的妻子、夫人,但在他心中,能夠被稱之為愛人的,只怕是只有那個在破廟中用煤油爐給他煮飯的女人。

1997年,蔣緯國去世。臨終前的遺言是將自己葬在台北六張犁山原配夫人石靜宜的墓中,那里有他早年為自己留下的位置,是他們的合葬穴,旁邊睡著的是他的養母姚冶誠老夫人。而這一切的執行人都是他當時的妻子,邱愛倫。

邱海倫與蔣緯國

石靜宜生于1918年,是西北首富石鳳翔的次女。石鳳翔家大業大,可是膝下七個子女中最心愛的便是夫人所出的兩個女兒淑儀和靜宜。長女石淑儀出嫁后沒幾年便因為難產去世,小女兒靜宜便一直承歡膝下,石鳳翔愛如珍寶。

石鳳翔是一位愛國企業家,走的是實業救國的路線。對孩子的教育也比較嚴格,所以家中的女兒們也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因此雖然出身大富之家,但石靜宜從小謙遜有禮,性格開朗明快,從來沒有富家小姐的嬌縱任性和目下無人。

石靜宜舊居

石靜宜上學時一般都是家中專車接送,但她不想讓同學知道自己出身富貴而產生距離感,因此從不讓司機將車開到學校門口,而是隔著幾條街便下車自己走到學校去。石靜宜性格活潑開朗,不僅有富家小姐的朋友,普通人家的同學也愿意與她結交。

抗戰開始時,石靜宜經常參加學生們的愛國運動,救濟學校附近的窮苦百姓。對于靜宜的這些行為,父親雖然從未表示過支持,但往往都是默許的。

1940年,學成歸國的蔣緯國以少尉排長之職被派往駐扎西北的胡宗南部,在陜西潼關一帶駐扎。1944年在與日寇交戰中,胡宗南部獲得階段性勝利。西北當地名門望族為了鼓勵前線戰士,在地方上舉辦宴會招待部隊將官。

這次宴會便是西北首富石鳳翔牽頭舉辦的,而宴會的總負責人正是他的掌上明珠石靜宜。飲宴結束后宴會的重頭戲也拉開了帷幕,舞會是當時上流社會必不可少的交際手段,在這次舞會中,時年26歲的石靜宜認識了28歲的蔣緯國。

少年時蔣緯國與父親

蔣緯國20歲便被蔣中正送往德國受訓。他身材挺拔高挑,面貌更是英武不凡,颯爽的英姿中還透出一股儒雅的書卷氣。正是知慕少艾的年紀,時常與學者教授等文弱書生相處的石靜宜很難不被蔣緯國吸引。

蔣緯國同樣注意到了石靜宜。宴會中有不少名門少女,夫人太太們本就是有目的性地將自家女兒帶來,委員長的二公子在這里,但凡得點勢的誰家沒有點想法?

但蔣緯國從眾多同齡女孩中一眼便看準了石靜宜。這個姑娘穿著打扮都不俗,舉止有貴族小姐的風范,卻沒有大家女子的驕矜,令人一見就倍生親切之感。

一對青年男女很快便陷入了熱戀,蔣緯國在確定了自己心意后便給遠在南京的父親發電報說明此事。蔣中正經過了解,覺得這門親事非常有利于自己,心中大贊兒子能干,便在回電中表示「堪匹配,可定」。

石靜宜與蔣緯國的婚房

蔣緯國沒想到此事在石鳳翔那里受到了阻礙。石鳳翔家大業大,雄霸一方,并不在乎權勢。但石靜宜卻是他的心頭肉,做父親的當然希望女兒能嫁個情投意合的郎君。不過自家孩子的脾性他了解,石靜宜不是那種會做小伏低的性格,蔣緯國的身份讓他很忌諱,他擔心女兒以后會吃虧。

因此石鳳翔表示「小女一介草民,不配二太子爺」,不允婚事。把前去說媒的胡宗南給氣得夠嗆。

最后還是石靜宜自己說服父親同意了這門親事。1944年的圣誕節,胡宗南在西安為蔣緯國和石靜宜主持了婚禮,還將自己的行轅騰出來給這對小夫妻做婚房。不過,婚后不久蔣緯國便帶著妻子到漢中軍營上任,并沒有在胡中南處多做停留。

石靜宜與蔣緯國

當時部隊條件很艱苦,他們只能跟另一對排長夫妻共同居住在一座破廟里。蔣緯國是在部隊捶打過的,這點苦并不算什麼。但他很擔心從小錦衣玉食的新婚妻子不能適應這種餐風露宿的環境。石靜宜卻是個隨遇而安的人,雖然出身豪富但沒有一點兒嬌奢的脾氣。

那時他們的全部家當就是一個煤爐子和兩只鍋子。石靜宜每天跟隨丈夫住在破廟里,用煤爐子為他做飯炒菜,等他回來兩個人再一起吃。

盡管米是糙米,菜是素菜,耳邊是連天的炮火聲,石靜宜的手藝又實在說不上好,但兩人總是吃得其樂融融。偶爾目光相撞,也盡是柔情流轉,生生地將滿地狼煙過成了歲月靜好。

石靜宜與蔣緯國在軍中

這段漢中軍營的過往,算得上蔣緯國與石靜宜生活中最艱苦的一段日子了,但其中的溫馨與雋永是他經年不能忘懷的。蔣緯國晚年時回憶起愛妻時,曾深情地說她:「有大家閨秀的氣質,也有平民姑娘的風范。」

蔣經國與石靜宜一起度過了近十年的婚后時光。盡管是在炮火連天的大環境中,夫妻二人卻始終琴瑟和鳴,感情甚篤,唯一美中不足的便是始終沒有孩子。

青年蔣緯國

他們結婚后不久,石靜宜曾經懷過一胎的。

軍隊的生活單調而乏味,石靜宜偶爾組織一些小范圍的交際活動,以此來緩解氣氛。她活潑好動,又是第一次懷孕,自己并沒有經驗,結果因為跳舞不小心導致胎兒流產。因為這一次事故致使她在其后的幾年里多次流產,一直未能孕育出他們的孩子。

對此,石靜宜不是不遺憾的。盡管蔣緯國從未對她有過一句埋怨,不曾因為她沒有孩子而冷落怠慢或是生出別樣心思,他們夫妻感情始終如一。但石靜宜知道蔣緯國是期待孩子的到來的,他跟她一樣是有遺憾的。

她曾無數次后悔自己當初魯莽的行為,未能保護好那個柔弱的生命,以至于多年仍無所出。但蔣緯國總是安慰她說時候未到,早來晚來總是會來的。

幾年后,這個孩子確實來到了他們身邊,只是蔣緯國與石靜宜迎來的并不是添人進口的喜悅,而是家破人亡的終生遺憾。

蔣緯國與父親

1949年,國民政府退守台灣,蔣緯國與石靜宜也隨軍到了台灣。雖然離開了南京,但蔣氏一族的生活并沒有太大的變化。蔣緯國還是在軍中任職,但升遷很快,1950年,34歲的蔣緯國就已經升任裝甲兵司令。

他是個做實事的人,升任司令后不久便在軍中建立了裝甲兵子弟中學。石靜宜閑賦在家,他便請夫人做了學校校長。學校最初的學生中一部分是部隊士兵的家屬,另外一大部分都是蔣緯國從大陸帶出來的孩子,很多都是戰爭遺孤。

這些孩子大多只有十幾歲,人生地不熟又沒有親人,十分思念家鄉。石靜宜作為校長除了安排正常教學內容以外,對學生們的生活也給予了最大程度的關照。她常常組織學生們進行集體活動,一同出游、聚餐。盡可能給這些孩子最好的照料,讓這些遠離家鄉、親人的孩子能感受到一些關愛和溫暖。

蔣中正與兒孫

石靜宜的性格本就活潑開朗,與蔣緯國成婚以后一直隨軍,對部隊的環境和生活方式非常熟悉。蔣緯國升任司令后她也經常出入軍營,組織部隊的娛樂活動。還把士兵、學生邀請回家聚會。

蔣緯國也是豪爽的個性,因此這夫妻二人經常與士兵「打成一片」,關系非常融洽。正是由于這一層緣故,蔣緯國與石靜宜在軍中的名聲極好,非常受官兵、家屬的愛戴,威望極高。

所以石靜宜不僅僅是蔣緯國生活中的妻子,還是他工作上得力的伙伴,是能與他并肩而立的戰友。所謂「賢內助」也不過如此。石靜宜去世后,蔣緯國始終對她念念不忘,除了夫妻感情甚深之外,也有懷念她在事業上的陪伴與幫助,尤其他后期工作不順,便更加想念這位愛侶也就不足為奇了。

1952年初,石靜宜被查出再一次懷有身孕,這令她驚喜交加。結婚十年,卻一直未有所出,此刻終于能夠得償心愿,這個孩子的到來無疑是最大的慰藉。經過幾次產檢,孩子的預產期被確定在農歷九月中旬。

蔣中正的生日正好是農歷的9月15,石靜宜很希望孩子能夠與公公同一天生日。

左一蔣方良,左二石靜宜,第二排左一蔣經國,左二蔣緯國

蔣中正對蔣經國的妻子蔣方良一直是贊譽有加的,她的名字「方良」便是蔣中正親自給取的,寓意「端方賢良」。她從不過問和介入蔣經國的任何事情,一心做好蔣家的賢妻良母。

而石靜宜行為處事頗有現代女性的作風,果斷干脆、具有獨立思想,這樣的性格致使她并不那麼順從。尤其對比著一向低調保守猶如深閨婦人的長嫂蔣方良。

有這樣一個聽話的兒媳婦「珠玉在前」,石靜宜便顯得有些桀驁不馴,不那麼受公公的「待見」。因此想讓孩子的生日與公公在同一天,也許能討得這位大家長的歡心。

產檢時她便請醫生幫她控制孩子出生的時間,先是進行保胎處理,但是隨著月份逐漸增大,過了預產期十幾天仍然沒有生產的征兆,不得已石靜宜又請醫生催產。

這樣折騰一個來回,原本就身體虛弱的石靜宜又一次難產,不但孩子沒有保住,母親也香消玉殞。

當時還在美國的蔣緯國沒有來得及看上愛妻一眼,只趕得上回台灣親自處理石靜宜的后事。高高興興出差,本以為回家時迎接他的會是一個新生的小生命,沒想到竟然是滿地縞素!蔣緯國當時的心境可想而知。

中年蔣緯國

蔣緯國強忍悲痛,在台北六張犁山修筑了三塊墓地,其中一塊埋葬了石靜宜。1966年姚冶誠去世時,蔣緯國將她埋在了另一塊墓地中。而最后一塊則是給他自己準備的。

後來也有人提出過石靜宜并非難產而亡,但對此無論是蔣緯國還是石家都沒有再提起過。斯人已逝,即使這其中確有內情,蔣緯國與石鳳翔也不能有任何舉動。但蔣緯國對石鳳翔一直執女婿禮,隔一段時間便去拜訪探望。

1955年,蔣緯國在舞會上認識了一個女孩,她叫邱愛倫。父親也在國民政府內部供職,母親是德國人。那時的邱愛倫19歲,青春正盛。她的蓬勃朝氣感染了蔣瑋國,讓他從失去所愛的沉痛中找回了一點生氣。

1957年,蔣緯國與邱愛倫在日本完婚。此時的蔣緯國已經41歲,邱愛倫剛剛21歲。新婚伊始,蔣緯國對這個小妻子是寵愛有加的,畢竟邱愛倫是難得一見的美人,又是活潑開朗的性格。從邱愛倫的身上,蔣緯國依稀仿佛還能感受到亡妻當年的倩影。

邱愛倫 姚冶誠 蔣緯國

1961年,蔣中正晉升蔣緯國為陸軍中將軍銜。次年邱愛倫便為他生下了一個男孩,這個孩子讓蔣緯國終于嘗到了為人父的喜悅和歡欣。蔣中正也很高興,親自為孩子取名「孝剛」,事業家庭都幾盡圓滿,蔣緯國感到了些許安慰。

隨著兒子蔣孝剛的出生,蔣緯國與邱愛倫的婚姻關系也逐漸發生了一些變化。過了新婚期的新鮮感,生活趨于平淡,一些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邱愛倫畢竟年輕,沒有經歷過太多的艱難困苦,她熱情好動,愛熱鬧愛打扮,是個「時尚小達人」。

而此時的蔣緯國已經年近五旬,又因為身份特殊的關系,他更加關注時事政治和局勢變化。尤其1964年「湖口兵變」以后,蔣經國對于他的打壓幾乎已經擺在台面上,而蔣中正則采取了放任的態度。這令蔣緯國煩悶而傷感。

蔣緯國 蔣孝剛 邱愛倫

兩夫妻的關注點發生了重大分歧,生活上也就慢慢地漸行漸遠。但是蔣緯國并不是一個絕情的人,雖然他對邱愛倫并沒有太多的感情,但對于這個在自己情感最空寂的時候走進自己生活的女子,他還是有感激之情的,更何況兩人共同孕育了他唯一的孩子。

所以盡管夫妻間沒有了舉案齊眉的情誼,但依然能做到相敬如賓,保持著家人一般的相處。直到1975年蔣中正去世,宋美齡遠走美國,邱愛倫則以照顧婆婆為由,帶著13歲的蔣孝剛追隨宋美齡前往美國。

兩地分居,明眼人一下子便明白了這對夫妻間發生了什麼。但也沒有誰會質疑別人夫妻間的相處方式。

邱愛倫與宋美齡非常親密,她在美國期間大多數時間都陪在宋美齡身邊,她還是保持著自己愛美愛打扮的興趣。每每有什麼時新花樣的穿著便在宋美齡面前「顯擺」,宋美齡如果喜歡必定也要照樣子來一套。

邱愛倫與兒子蔣孝剛

1980年,18歲的蔣孝剛赴劍橋讀書,主攻法律,尤其在國際法和經濟法上非常有建樹,畢業后留在美國成為了一名律師,并于1987年與一位僑商之女王倚惠結為夫妻。當年蔣孝剛畢業在即,台灣方面曾發出邀請,請他赴台任職,但蔣孝剛拒絕了,他表明自己無意于政治。

對于自幼遠離台灣政局的蔣孝剛來說,這無疑是最明智的選擇。困住了其父半生、造成了母親婚姻悲劇的地方,對于蔣孝剛來說恐怕實難生出好感。

相較于邱愛倫和蔣孝剛的自由,蔣緯國則沒這麼幸運。自從1964年以后,蔣緯國就沒有再被重用過,1961年升任中將以后直到1975年,才依靠宋美齡的幫助提升二級上將。

1980年,蔣緯國被任命為聯勤總司令,到1984年便被蔣經國貶為聯訓部主任。輾轉于各個清水衙門之間擔任一些閑職直到1986年自軍中退役。

石靜宜與蔣緯國之墓

1997年蔣緯國重病住院,邱愛倫與兒子蔣孝剛得到訊息,不遠萬里趕回台灣照顧生病的蔣緯國,直到蔣緯國因病去世。

臨終前,蔣緯國懷著歉意囑咐邱愛倫,將他葬在六張犁山的墓地。邱愛倫點頭答應,她知道那是蔣緯國一生最重要的兩個女人的埋骨之地。

蔣緯國與石靜宜,在最好的年華里遇到了彼此,他們有屬于公子小姐的浪漫,也有戰火中一同走過的情誼。失去了石靜宜的蔣緯國是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的那只孤雁,沒有歸處。

而邱愛倫,與其說是伴侶,不如說是蔣緯國為自己后半生尋找的一個伴兒,也許他也努力過與邱愛倫一起組建一個幸福的小家庭,可惜的是終沒有實現。

只是,邱愛倫這個明媚可愛的姑娘,也因此失去了與所愛之人執手偕老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