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令雖已是二月,但是對于荒涼而廣袤的西北大地而言,蕭瑟、寒冷依然席卷著一切。
營賬外,將士們神情嚴肅而緊張,嚴陣以待,似乎在等待著一場大仗來臨。
然而陜甘總督多羅特·升允卻焦急地在營賬中來回踱步,腦子里反復回想著革命軍和談代表強硬的說辭:「清帝退位,應罷兵息民」。
」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對于一位戎馬半生的老將而言,最痛心的莫過于此。
此時的多羅特·升允像極了三國蜀漢大將姜維,心中充滿了太多疑問,但是他不甘心更不認命,他要以一己之力挽救清王朝的覆滅。
升允終究選擇了拒絕承認清帝退位的事實,并且處死了革命軍和談代表,繼續勒令甘軍圍攻咸陽。
1911年10月10日夜,一聲槍響,徹底打破了清王朝最后的寧靜。
武昌起義爆發,隨著起義軍攻克武漢三鎮,湖北省宣布獨立,各地更是紛紛通電共和,宣布獨立,滿清統治徹底覆滅已經不可逆轉。
面對全國揭竿而起的局面,清朝慌了,清帝溥儀慌了,裕隆太后慌了。
于是,想起了曾因反對立憲而被革職的多羅特·升允。
一道圣旨,重登歷史舞台。多羅特·升允重新被任命陜甘總督,總督陜西軍事。
關于史書記載,多羅特·升允深受家庭教育影響,從小立下報國圖強的志向。歷任山西按察使、布政使,陜西布政使、巡撫,江西巡撫,察哈爾都統,閩浙總督,陜甘總督。
此人能征善戰,戰功卓著,為官清廉,彈劾權貴,凜然不懼。西北主政十余年,重視國學教育,倡導興辦了西北大學、蘭山書院;主持興辦地方實業,修建黃河鐵橋,」實為滿員之得未曾有者」。
面對清朝生死存亡之際,作為陜甘總督的多羅特·升允果斷挺身而出,親率4000名甘軍舊部,以「勤王」為名由甘入陜,兵鋒直指西安。
升允所率甘軍不同以往的清兵,皆是強悍之士,他本人更是熟讀兵法,擁有著良好的軍事素養。在他的指揮之下,甘軍一路勢如破竹,革命軍節節敗退,不到一個月的工夫,接連攻下十幾座城池。
1912年2月,兵圍咸陽,正值全陜垂定之際,從北京方面傳來了令他難以接受的消息:因為不堪袁世凱的逼迫,隆裕太后不得已代替溥儀頒布了退位詔書。
盡管升允為了在甘軍內部封鎖這一消息,處死革命軍和談代表,以此重振軍心,并勒令快速攻克咸陽,但這一切并不能扭轉的溥儀退位的事實。
就此甘軍內部軍心渙散,各部將士早已經無心再戰,紛紛擁護革命軍。畢竟皇帝都投降了,一切的征戰意義又何在?加之革命軍各部馳援,攻勢越發猛烈,多羅特·升允無奈只好放棄陜西,撤軍北上。
多羅特·升允兵敗后,并不甘心就此放棄,而家族世代為滿清王朝盡忠的血統讓他更加堅定自己的選擇。
作為清王朝的忠實臣子,升允為了實現恢復滿清王朝的統治,輾轉各地,顛沛流離。
1913年,策動蒙古進行「勤王」兵敗后,隨之又東渡日本尋求帝國主義力量進行復清活動,并參加了「宗社黨」。
歸國后,往來旅順、青島等地,并轉向投靠日本,試圖借助日本外部勢力的干涉進行一系列的活動。
除此之外,秘密聯絡張勛會談,極盡奉承,以此來獲得支持。
1916年,升允與肅親王善耆借助日本人的力量秘密組建起一支軍隊,并在旅順進行了「閱兵」。
毋庸置疑,這支軍隊即將成為他們重建清王朝統治冒險的資本,同時還聯
絡蒙古公爵八寶札布的軍隊,試圖形成呼應之勢。
升允更是建議八寶札布打起「勤王」旗號,以此來壯大聲勢,獲得眾多清朝遺民的支持和投靠。同時,聯合日本浪人,以此在滿蒙一帶進行騷擾活動,一度進犯張家口。
雖然沒有成功,卻也造成不小的影響。
「老臣猶在此,幼主竟何如。倘射上林雁,或逢蘇武書。」民國領導人死后,張勛盤踞徐州,一心策劃扶持清帝溥儀登基。
此時,升允經過與張勛秘密商榷,前往日本東京。經過同日本內閣洽談協商,為張勛帶來了日本人支持他們行動的信息和豐厚的經費,更加堅定了張勛等人的決心。
隨之張勛便以「調停」黎元洪和段祺瑞之間的矛盾之名,率領5000「辮子兵」進駐北京,清帝溥儀登位,通電全國。
至此多羅特·升允也算是如愿以償。
然而,歷史車輪滾滾向前,任何試圖逆天下大勢的行為最終都會以失敗而告終。短短歷時12天,「辮子兵」敗北,溥儀再次宣告退位。
清帝復位的夢想一次次破滅,似乎也預示著他生命的終結。多羅特·升允一生盡忠滿清王朝,嘔心瀝血,尤其主政西北十余年,煞費苦心。回想起,多年奔走未果,一事無成,更讓他心情抑郁成疾,身體健康狀況日益糟糕。
于1931年9月20日,多羅特·升允病亡天津,時年73歲。
清帝溥儀得知,感懷他為清朝奔走的一生,傷心不已,賜謚號為文忠,對他而言這便是最高的贊譽,也不枉盡忠一場。
多羅特·升允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大清王朝,身為臣子,他一生為滿清朝廷而戰,堅信國家存亡大于個人。在那個風云動蕩的時代,多羅特·升允」實為滿員之得未曾有者」,更無愧于滿清」第一忠臣「。
劇照
歷史的潮流是不斷向前推進的,任何想要逆歷史潮流的人,注定是要失敗的。多羅特·升允的」忠「終究是不合時宜的,滿清王朝的覆滅是歷史的必然。一人之力又豈可阻礙歷史的進程?或許升允離開人世之際,心心念念的還是那個滿清王朝。
時隔百年后的今天,不知道他是否會看到今日華夏之昌盛?其心境又是何等感慨?
我想,昔日陜甘總督多羅特·升允,終究會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