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豐百歲壽宴,各大派的高手前來賀壽,本該是一團和氣,卻不料眾人逼問張翠山。張翠山和金毛獅王謝遜是結義兄弟,他斷然不會將其出賣,最后橫劍自刎,黯然離世。
張翠山是張三豐的愛徒,那麼為何不出手阻攔呢?反倒是讓各門各派逼死張翠山。其實《天龍八部》里的喬峰,早已給出答案。各派齊聚武當山與喬峰獨斗聚賢莊群雄,幾乎別無二致。當日聚賢莊賓客如云,有三百余人,高手亦有四五十人。喬峰以寡敵眾,雙拳難敵四手。何況阿朱氣若游絲,喬峰還要分心勞神。那些名門正派,臉皮厚如城墻,直接舉刀向阿朱砍來,這等行徑,絕非是英雄好漢所為。
且看張三豐壽宴,都有何門何派?崆峒、少林、峨嵋、崑崙、神拳門、海沙派、巨鯨幫、巫山派等大小幫派。武當七俠中的俞岱巖早已武功盡失,淪為廢人,就好比在聚賢莊時候的阿朱,兩個人的狀態相差無幾。
張三豐神功蓋世,若是單打獨斗,在場的群雄誰能和他并駕齊驅。但是這些人是為屠龍刀而來,不講求江湖道義,只求速戰速決。後來張翠山自刎,各派已離開武當,那是因為張翠山和殷素素一死,屠龍刀的下落便就此斷掉。可是為了能成為武林至尊,各門各派均懷鬼胎,哪能讓張三豐有喘息之機,他們必定會蜂擁而上。待到那個時候,張三豐該如何擊敗群雄,保住武當。
有人說還有張松溪、殷梨亭、宋遠橋、俞蓮舟等人,這些人的武功非同泛泛,足可和各派匹敵。只是武當派的掌門人是張三豐,他沒有發話,試問誰敢和這些門派起爭執。若真是打將起來,雙方必定會拼到最后,那麼人數占優的一方,會占盡便宜。喬峰的武功有目共睹,在聚賢莊力戰少林、游氏雙雄、丐幫等人。喬峰蠻勁發作,殺紅了眼,將丐幫與他亦師亦友的溪長老都已殺死。誠然,武當山張三豐力斗群雄,那些人的武功,不遜色于聚賢莊的諸多高手,想要全身而退,勢必難行。
姑且不論張三豐和喬峰的武功孰強孰弱,在重重圍堵之下,誰又有把握脫身。況且還有身殘的俞岱巖,作為師父,總不能撇下他,自己逃命。故而張三豐「見死不救」,喬峰已經給出答案,欲將群雄擊敗,猶如登天之難。
拋開張三豐能否力挫各大派的問題不談,張翠山拔劍刎頸,在電光石火之間,張三豐所距「甚遠」,已不能救他。且看張翠山向張三豐磕完頭之后,說遺言之前,便有自我了結的想法。那個時候的張三豐還不明情由,所以沒有防備,待愛徒舉劍自刎,已是來不及了。縱使他和幾位徒弟用掌力將張翠山身邊的人震開,亦是無濟于事。頸部乃是人的身體要害,張三豐看到張翠山拔劍,已是有心無力,他出手相救之時,愛徒已然氣絕。
阿朱和張翠山的所受的傷顯然不同,前者是被玄慈的掌力所傷,后者是銳器所致,大羅神仙也是回天乏術。張三豐是凡人,怎麼能有起死回生之能。人死不能復生,張三豐縱使殺盡各派高手,又有何用?而且張三豐的武功出自少林,正所謂飲水思源,他又怎能戮殺少林高僧。
當年在少林寺,他承蒙少林的覺遠大師傳授內力,後來練成羅漢拳。盡管後來自己開宗立派,可是武功的根基,皆是源自少林。那日逼問張翠山的門派中,以少林為首。少林派是出家人,講求四大皆空,他們到底是為屠龍刀而來,還是中人圈套,我們不得而知。張三豐若是和少林為難,那麼其余各派,也不會善罷甘休,斗到最后,該如何了局。
至于峨嵋派,張三豐和它更是淵源甚深。當年峨嵋派的開山祖師郭襄,曾和張三豐有過交集。滅絕師太、紀曉芙、靜玄等人,都是晚輩,張三豐豈能對峨嵋大開殺戒。既然放過少林和峨嵋兩派,那麼其余的各派,張三豐也不會為難他們,這與個人的境界有關。
細思之下,不難看出各派明著是為謝遜而來,暗則是為屠龍刀。謝遜是明教四大法王之一,張三豐是名門正派,怎麼能和這樣的「魔教」牽上關系。後來張無忌求醫胡青牛之前,張三豐的心理描寫,已經看出他是怎樣看待明教的。寧可讓張無忌毒發身亡,也絕不容他身陷魔教。看到周芷若后,張三豐心想這個小女孩良心甚好,可別墮入魔教。而在相救常遇春,他得知常遇春是明教的人之后,覺得這件閑事不管也罷。
由此不難看出張三豐的心理活動。謝遜是明教中人,他會為了謝遜和各派廝殺嗎?顯然不能。故而當日張翠山自盡之前,他的恩師張三豐才沒有力退各派。
張三豐是豁達之人,他心知徒兒的死雖和各派有關,卻不是主因。當年殷素素偷襲俞岱巖,致使他遭人廢去武功,得知此事的張翠山心中有愧。他自盡了事,算是一種逃避。張三豐雖然沒有屠龍刀,卻好似是武林至尊,誰強誰弱,對于他而言如同鏡花水月。他已經將人生看透,那麼張翠山的死,他也已看明白,所以復仇又有可用,只是徒勞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