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1402年,朱棣攻下南京,打算處死舊臣夏原吉。夏原吉說:「我自知必死,但能否寬限三天,讓我把這些賬目算完?
2024/06/21

野史:1402年,朱棣攻下南京,打算處死舊臣夏原吉。夏原吉說:「我自知必死,但能否寬限三天,讓我把這些賬目算完?」朱棣一聽都愣住了,都什麼時候了,這人不求饒命,還想著工作?
在那個動蕩的時代,天下大亂,英雄輩出,忠臣義士在亂世中輝映成風。其中,夏原吉的故事,是一段歷史長河中獨特而又感人的篇章。


1402年的一個寒冷夜晚,南京城破,朱棣攻城略地,權勢在手。在這關鍵時刻,夏原吉,一個默默無聞的賬房老臣,面臨生死考驗。
「我自知必死,但能否寬限三天,讓我把這些賬目算完?」夏原吉面對即將到來的死亡,不慌不忙,只求完成手頭的工作。他的話讓朱棣一聽都愣住了,都什麼時候了,這人不求饒命,還想著工作?這是何等的人?在生死關頭,還能如此忠于職守。
在繁忙而又寂靜的房間里,夏原吉如同往常一樣,全神貫注地埋頭于厚重的賬本之中。窗外雖有春風送暖,但他仿佛未曾察覺,他的精神世界完全沉浸在數字與記錄之中。這份工作對他來說,不僅僅是一份職責,更是一份對國家、對百姓福祉的承諾。他深知,這些枯燥的數字背后,關系到國家的財政安全,關系到每一位百姓的日常生活。即使是生命垂危之際,他也決心盡到自己作為一名官員的最后職責。


三天的時間里,他日夜不休,只為將每一筆賬目都核對無誤。終于,在第三天的傍晚,夏原吉站立在朱棣的御前,他的面前擺放著一摞摞整齊的賬冊。他的聲音堅定而清晰,一筆一劃地將賬目情況匯報給朱棣。他心中早已做好了最壞的準備,以為自己的生命將隨著這最后一份工作的完成而畫上句號。


然而,朱棣的反應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朱棣并未表現出任何怒意,反而長時間地凝視著夏原吉,似乎在評估著他的人品與能力。沉默了片刻后,朱棣終于開口,他的聲音中充滿了贊賞與信任:「夏原吉,你的忠誠與勇氣,以及對職責的堅守,本皇十分欣賞。今日起,你將擔任戶部尚書,負責國家財政大權,朕相信你能勝任此重任。」
夏原吉聽到這番話,內心的震驚難以言表。他深深地鞠了一躬,聲音顫抖著說:「陛下信任,原吉感激不盡。臣必不負陛下厚望,竭盡全力,為國家、為百姓謀福利。」
在隨后的日子里,夏原吉真正地展現出了他的智慧與勤勉。他不僅精通財政,還廣泛涉獵各種學問。在他的協助下,朱棣開創了一系列宏偉的工程,包括修筑壯麗的北京城,開鑿了連接京城與通州的通惠河,以及編纂宏大的《永樂大典》,夏原吉在每一項工作中都表現出了非凡的能力和忠誠。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在1421年的冬日里,天空鋪滿了厚重的云層,預示著即將到來的風雨。朱棣決定北伐蒙古,全國上下忙碌著準備戰事。在這個關鍵時刻,夏原吉卻因為一次直言進諫,命運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
那是一個寒風凜冽的夜晚,朱棣召集朝中重臣討論北伐的策略。眾人或沉默或附和,唯有夏原吉站出來,他的聲音堅定而清晰:「陛下,北伐雖可展我大明威風,但國庫空虛,百姓疲憊,此時北伐,恐非上策。」


朱棣的臉色隨即沉了下來,他的眼神中閃過一絲不悅:「夏原吉,朕的決定豈容置疑?!」
夏原吉心知這番直言可能觸怒了皇帝,但他出于對國家和百姓的擔憂,仍不肯退縮:「陛下英明,臣之直言,非敢置疑陛下,只愿陛下三思,為國為民。」
然而,這番忠言卻換來了朱棣的怒火。第二日,夏原吉被捕入獄,所有人都為他的命運感到惋惜,但也無人敢言。
在冰冷的牢獄中,夏原吉度過了漫長而又艱難的歲月。他的身體逐漸消瘦,但他的眼神依然堅定,心中只有對國家的忠誠和對百姓的牽掛。牢房的寂寞和黑暗并未消磨他的意志,反而讓他的信念更加堅定。
終于,在朱棣臨終之前,一個忠臣的話語讓朱棣開始反思:「陛下,夏原吉直言進諫,出于忠心,他的冤屈,望陛下明察。」
朱棣在深深的沉思后,心中涌起了前所未有的悔意。他意識到了夏原吉的忠心和對自己的誤解,對于他的冤屈感到了深深的遺憾:「夏原吉,朕錯了,你的忠誠和犧牲,朕終于明白。」
朱棣的這一悔悟雖為時已晚,但夏原吉的名字因此被后世銘記。他的忠誠與犧牲成為了一段傳頌的佳話,提醒著世人忠誠與直言的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