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王莽的頭顱有什麼價值?會被歷代皇帝視為珍寶,收藏近300年
2024/06/04

西漢末年,漢王朝衰弱,社會危機嚴重。8年,王莽代漢稱帝,改國號為「新」,有著「周公再世」之稱的王莽在稱帝后,為了緩和尖銳的階級矛盾,開始推行一系列改革,卻不想,改革終究脫離實際,非但沒有真正的解決社會問題,反而進一步激化了社會矛盾。23年,起義軍攻入長安,王莽被殺。王莽死后,他的頭顱竟然被歷代皇室當寶貝,收藏了272年之久,究竟王莽的頭有何特別之處?

王莽為官事跡

王莽生于漢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王莽少時,與叔父們一起生活。在當時,王氏家族是西漢時最顯赫的家族,權傾朝野。族中之人多為紈绔子弟,不理事物,成日飲酒享樂。王莽在其中卻并不同流合污。

王莽為人恭順、敏而好學,他侍奉母親和寡嫂,撫育兄長遺子;對內服侍族中長輩,對外禮賢下士。與族中同輩赫然不同,不久,便美名遠播。

漢成帝陽朔三年(公元前22年),王莽入朝為官,其伯父王鳳臨死前囑托王皇后照顧他。為官后的王莽卻并未以自己為尊,反而相較之前更加清廉簡樸,時常將自己的俸祿分給百姓和窮人,他的美名在民間廣為流傳。就這樣,憑借著自己秉政勞民加之皇后賞識,青年時的王莽在仕途上平步青云。

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哀帝去世,此時,王莽的野心逐漸顯現。他開始誅殺異己。但對外卻仍是一副勤政為民的好官模樣,對上迷惑太后,對下迷惑百姓。

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國大旱并引發蝗災,青州受災極為嚴重,百姓紛紛逃亡。彼時,王莽帶頭將家中多余田地獻出以收留百姓。這一舉措得大司徒司直陳崇賞識,他上表稱贊王莽,稱他可與古時圣賢比擬。

此時王莽在朝中的勢力可謂如日中天。但他卻并未滿足于此。王莽利用圖讖符命大肆宣揚自己是真命天子。8年,王莽稱帝,建立「新朝」。王莽稱帝后,想要恢復到未被破壞的「周禮」時代,也為了緩和尖銳的社會矛盾,便開始進行改制。

二、王莽稱帝后的改制

王莽進行王田、私屬制的改革。西漢末年土地兼并,自耕農淪為奴婢的情況極其嚴重。為解決土地和奴婢的問題,王莽仿照《周禮》井田制,實行王田、私屬制。

王田私屬制意在凍結土地和奴婢買賣,以減少土地兼并和農民奴隸化的過程。此舉卻觸及地主和商人的既得利益,加劇內部矛盾,最終取消。

除此之外,王莽還進行「五均六筦」的經濟改革。王莽實行五均六筦的本意是為了壓制豪強、緩和統治階級的分歧、增加府庫的收入,實際上卻并未起到任何作用,反而加劇矛盾,加速新莽王朝的垮台。

除上述以外,王莽還進行幣制改革、統一度量衡和更易名號等種種措施。但終究偏離實際,非但未解決問題,反而激化社會矛盾,社會經濟狀況日益惡化,王莽新朝面臨著嚴重的統治危機,引起了綠林和赤眉大起義,最終導致了新莽王朝的覆滅。

公元23年,起義軍攻入長安,王莽在王揖等人護衛下逃往漸台,隨行的還有千余人。最終隨行的人全部被殺,王莽也被杜吳所殺。公賓砍下王莽的頭顱,將之懸于宛市之中。但為何王莽的頭顱會被歷代皇室收藏,并長達兩百年之久呢?

王莽頭顱被珍藏

史書記載,王莽被起義軍所殺后,頭顱懸于宛市,供百姓泄憤,其后卻不知去向。直至295年,才再次出現。由此也就是說王莽的頭顱被收藏了272年之久。可為何后世要收藏他的頭顱呢?

原因無疑有以下幾點。第一便是王莽本人極具爭議性。王莽少時侍奉母親,照顧寡嫂,撫育兄長遺子。每天勤奮讀書,對上尊敬長輩,對下則禮賢下士;對內克己守禮,對外則體恤百姓。因此少時的王莽在百姓中極受愛戴。

王莽與王氏家族中生活奢靡的同輩而言,實乃道德楷模。因此在伯父和姑姑的全力輔助下,王莽的仕途可謂平步青云。朝野上下無不對他贊嘆有加,因此,在動蕩不安的西漢末年,王莽也被視為挽救危機的最佳人選,甚至被視為「周公再世」。

然而王莽的野心卻并未就此止步。為了扳倒他在仕途上的競爭對手,王莽暗中搜集表兄淳于長的罪行,并告知姑姑王政君,最終將淳于長殺死,奪得大司馬之位,這成了他大展身手的開始。

此后的王莽開始誅殺異己,凡是觸犯他的人,王莽絕不輕饒。為維持朝中地位,他又勾結著名儒士大司徒孔光,以王太后的權勢逼迫孔光與自己為伍,更利用孔光的力量為自己掃清障礙。

此后的王莽心狠手辣又沽激虛名,為使自己能夠操縱局勢,立孺子嬰為皇太子,由此便可由王莽攝政。隨后又利用圖讖符命為自己造勢,宣揚自己是真命天子。隨后便建立「新朝」。

都說「亂世造英雄」,生逢亂世,只有得百姓擁戴,才能坐穩皇位。在這一點上,王莽似乎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但亂世之中,生存已然成為百姓的頭等大事。因此必須要快速恢復經濟。

王莽稱帝后進行一系列的改革,他想恢復經濟,想緩和各種社會矛盾。卻不想他稱帝的短短幾年,災害頻發,改革也并未走上他預想的道路,反而背道而馳,經濟非但沒有起色,反而日益惡化。社會危機沒有解決,統治危機反而進一步加劇。

百姓生活的「新朝」相比西漢末年,更加苦不堪言。最終「王莽新朝」在起義軍的進攻下覆滅。前期人人稱贊的天之驕子,到后期人人唾棄的君王,身份和評價的巨大轉變,為王莽披上了一層「傳奇」的色彩。

其次在百姓和君王眼中,王莽創建「新朝」,是封建制度下典型的亂臣賊子。劉邦建立西漢時,由于經濟凋敝、國庫空虛,所以從他起至此后的幾代帝王實行的是「清靜無為、與民休息」的黃老思想。文景之治時,西漢的社會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出現了府庫充溢、人民富足的美好景象。更為漢武帝的軍事行動奠定了基礎。

直到漢武帝時,大儒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時提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武帝采納其策,從此罷黜百家,奉儒家為正統思想。

儒家思想重視「三綱五常」,即所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以及「仁、義、禮、智、信」。在儒家思想統治下,社會有著嚴格的等級劃分。在其位謀其職,王莽身為臣子,便應遵循為臣之道,為皇帝分擔政事,治理國家。

此外,董仲舒還吸收了道家等有利用君主統治的學術思想,增加了儒家思想的內容,宣揚「君權神授」,加強了中央集權,更加重了君權的不可違抗性。

由此,王莽在建立「新朝」前,利用圖讖符命,派人大肆宣揚自己「神授」的合理性。但相較于建立一個國家,治理國家更不是一件易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王莽稱帝后的幾項改革舉措,使得戰亂動蕩之中的百姓生存更加艱難。

一些有識之士憤而起義,此時的王莽不再是「君權神授」的真命天子,而是儒家思想下批判的「亂臣賊子」。

還有一種說法是用以警示后人。無論是君王還是臣民,王莽的一生于眾人而言都是值得深思的。縱觀一個人的一生,很難用「黑」和「白」去籠統的概括,所以我們只能從「黑」和「白」的事件中去反思,去學習。

對于帝王而言,王莽改制引發的社會問題以及王莽建立「新朝」后,百姓生活的艱辛等都是值得深思和整頓的;對于臣民而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為官之道。在其位,便要為主上分憂,為百姓謀取一個太平盛世。

針對西漢末年的弊病,王莽急于改革經濟,急于改革制度,急于擴大疆土,依賴托古改制等舉措想要緩解新朝的種種矛盾,卻不想,非但改革沒有生效反而伴隨著天災橫行,最終引起了起義,新朝很快覆滅。

總結

縱觀王莽的一生,他有著宏偉的抱負,也想建立一番偉業。少年時代的他苦讀圣賢書,也曾禮賢下士,孝敬母親,接濟窮苦百姓,贏得了世人的美譽。仕途也曾平步青云。

但隨之而來的是更大的野心。他開始不甘于被奪權利,并大肆排斥異己,強化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培植自己的黨羽,利用他們大肆誅殺異己。其后,代漢稱帝。

王莽稱帝后,想推行一系列惠民政策,想緩和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想恢復發展社會經濟,想將天下治理成西周時期的禮治時代,他開始進行復古改制。想法總是好的,實踐起來卻脫離實際。

非但沒有切實解決社會問題,反而觸及地主、商人的既得利益,激化社會矛盾,最終不得不取消;想要恢復經濟,增加國家財政收入,抑制豪強,卻適得其反,隨之他開始征伐匈奴和周邊民族,大興土木,加重百姓的負擔,加劇了新莽王朝的垮台。

新莽王朝在王莽的統治下,存在時間非常短暫。在他的統治之下,百姓們生活苦不堪言,社會動蕩不安。最終在昆陽之戰中,被劉秀率領的數千人,突入指揮中心,里應外合擊敗王莽軍隊,殲滅了王莽軍主力。

我們品評著他的一生,卻無法否認他也曾鞠躬盡瘁過,也曾體恤過百姓,但是陷入權利的漩渦中,一步一步淪陷,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激起民憤,改革舉措的失敗使他成為罪人,他從天之驕子跌落凡塵,最終歷史的洪流將他湮沒,只待千百年后,后人品評。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歷史的巨輪駛過,人和故事一同湮沒在時代的巨輪里。但不可否認的是,他也曾是歷史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