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是一位以節約出名的皇帝,他穿著打著補丁的龍袍,吃著不放油的午餐,連皇家宴會舉辦一概從儉入流的,甚至希望大臣們自備口糧出席。
就是這樣一位守財皇帝,在他的任期間,卻發生了一件古今中外少有之大事,而這件事一度讓道光徹夜不眠、萎靡不振,并且猜疑心四起,看誰都像小偷。這一件事,還讓本是心慈手軟的道光帝痛下殺手,將一種官職的人趕盡殺絕。
這件事是什麼?
這件事就是自家的國庫被人搬空了,可以堆成幾座小山的10萬兩白銀全變成木頭塊。但是萬兩白銀被偷梁換柱,聽上去就十分不可信,因為萬兩白銀體積非常大,據史料記載,古代并沒有這樣的技術完成都這麼浩大的工程,而且還是在連蒼蠅都飛不進去的國庫,更加不可能。
可事實擺在眼前,確實有人將國庫搬空了,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當然,很多故事都是相似的,和所有的反貪故事一樣,國庫消失案,這一切都要從一個舉報信開始。
道光二十二年的一天,道光皇帝的案頭出現了一張不起眼的狀紙,起初道光皇帝瞟了一眼,并沒怎麼看清這張好像是衙門內部鬧事的告狀信,直到道光忙完了手中的大事之后。
猛然,被這張黃紙上的兩個黑字所吸引——「白銀」。此事,一下引起了這位對金錢十分看重的皇帝的警覺。
狀紙的內容描述的是:在1842年的北京,萬泰銀號掌柜張亨智想要為兒子捐納知州官職。張亨智將一萬一千四百七十四兩銀子分裝十一袋送到戶部銀庫交錢,在于銀庫當差的庫丁張誠保的串通下,更改了上報銀子的數量,將七袋搖身一變成十一袋。
張亨智的親家周二和幫手張五辦完所有手續后拿著剩下的四袋銀子離開銀庫,但被其他庫丁攔住搶走部分銀兩。
張亨智不滿銀號管事人來討要好處,將其痛罵一頓。管事人于是聯名控告張誠保和張亨智串通偷漏國庫銀兩。
道光帝看完狀紙感到一絲寒意從背后升起,趕緊招呼近臣去檢查一下國庫的情況。事實上,他很擔心這是否是一起個案,還是普遍存在的問題。他認為這些慣于舞弊的人可能已經不止一次地偷取了財物,因此欽派大臣全面盤查了庫項。
朝廷四十多年來從未進行過如此全面的盤查,這次行動可能是道光帝意料之外的結局。
國庫的銀庫里的銀子以每千兩為單位裝袋碼放。在清查時,一位官員觸碰了一個銀袋,發現手感不對,于是打開一看,發現所謂的「每袋千金」實際上是用白布裹著木頭冒充的!經過仔細清點,發現大部分的銀袋都是假的,銀庫已經快成了「木頭庫」。
這讓當時負責調查的官員感到驚訝和害怕。他驚訝于戶部銀庫的管理失職,導致虧空驚人。他害怕這將引發一場涉及許多人的血腥事件。
因為,雖然戶部銀庫是管庫大臣的下屬機構,但由道光皇帝親自選派的「管理戶部三庫大臣」掌控。
這次銀庫的事故將不可避免地讓管庫大臣受到責備。歷任管庫大臣中,不乏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和宗室貴族。其中的任何一個都不是容易惹的。
得知這個消息的道光,硬是氣得面紅耳赤,半天都沒有憋出一句話來。要知道的是清朝對國庫的監管制度十分嚴格,其中一項措施是委派宰相級別的重臣充任管庫大臣,定期稽查戶部三庫。
此外,還不定期選派「查庫王大臣」進行隨時查驗。為了確保官銀安全,庫丁進入銀庫勞作時必須脫光衣服,裸體進入,出來時還要進行一系列的體檢。
比現在的安檢還要嚴格的體檢,一是進門前要將雙手抬起,露出手關節,檢查沒有將銀子綁在手肘上。二是蹲下,伸腿跨越一個小凳子,檢查腿上是否有攜帶他物,三是學動物叫,檢查口舌喉。
完成上述過程才可以下班回家。
所以,為何在如此嚴密的防范,庫丁仍能夠偷竊官銀?
帶著怒不可遏的道光的疑問,辦案的官員開始了艱難的查找丟失的白銀之路。
只是接下來地查到事,發生得讓辦案的官員感到瞠目結舌!
庫丁偷運白銀的第一條路,也是庫丁最常用的苦招——「谷道運銀之路」。「谷道」學術上稱「肛門」,所謂的「谷道運銀之路」就是庫丁們用自己「肛門」夾帶銀子躲過所有的「安全檢查」將銀子運到家中。這些進行運輸的庫丁,他們從小就被父輩訓練,因為肛門作為人體的器官它是脆弱的,不是那樣好塞入的地方,但是對于他們卻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后留下的運銀密道。
所以,這些被家人給予厚望的庫丁要從小用各種工具不斷刺激肛門,直到能夠塞進去十兩重鐵丸十顆才算「學成出師」!
然后,再加上配合一種名為「松骨藥」的使用,一次夾帶六七錠銀子就輕輕松松。這樣看來,放在清朝,守庫人員的運銀之道真的是很超前的舉動,讓人不得不佩服他們的聰明才智。
據說,這些庫丁們最滿意的江西省上繳的官銀,因為江西的白銀不僅含銀純度足,而且其銀身被打磨得十分的光滑潔凈,可以說,能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帶出國庫。
不過有利則有弊,這種方法對庫丁們的身體健康消耗得很快,所以,為了讓身體能夠得到休息,庫丁們想出來一個過渡時期的方法,也是第二條搬運白銀之路,是用「茶壺」藏銀。
國庫的銀庫四周都是密封的,所以,十分的悶熱,因此,值班的庫丁是被允許自備茶水壺,解渴解悶的。
只不過,在他們出去國庫時,茶壺會被倒扣以示里面沒有藏銀。但在冬天,一些庫丁會在茶壺里裝上冰冷的茶水,然后將銀子沉入壺底,并且用茶葉鋪蓋其身,然后開蓋將茶壺置于室外,不久,銀子便凍在茶壺里。這樣,在出庫時銀子就自然而然地不會倒出來了。
但是這個方法也就是天寒地凍之日能用,有很大的局限性。
接著,為了少受「谷痛」之苦的庫丁,想出了第三個辦法,也是更具有挑戰性的方法,就用利用「獼猴盜銀」。銀庫的官員曾經馴養了幾只猴子來看守國庫。但是沒想到的是,這幾只本是看家護院的猴子,也被這些心懷鬼胎的看門員看上,教他們偷錢。
那時,英國的鴉片打開了清朝的大門,他們知道猴子模仿人類的習慣,于是,教這幾只小動物吸食鴉片。等到猴子上癮后,再教它們去偷銀子來換取猴子們想要的。每當猴子們的煙癮上來,它們就會為這些人偷銀子。
由于獼猴動作敏捷,成了庫丁盜竊庫銀的得力助手。不過,後來銀庫停止養猴,這種手法也就沒有用武之地了。
此外,庫丁還想了多種方法,偷銀,比如說每次開庫都需要用清水灑地,挑水的庫丁會設計夾層的水桶,將銀子藏在夾層里偷帶出來等等。
總之,監管不嚴的國庫就被這樣鉆了空子,這樣日積月累的偷銀法,不知傳了幾代人,一直到道光皇帝這一代才發現。這也讓得知真相的道光帝哭笑不得!
國庫事件出現的多天以來,道光皇帝感到挫敗和沮喪,因為他想要查問題反貪腐,卻找不到可行的方案。
道光對官員們的荒怠玩忽感到不滿,而現在,所有的賬目都算在他們的頭上,讓他感到更加沮喪。他先是斥責緝捕官員不能履行職責,把交辦的政務置之不理,抓不到人。
接著,他命令步軍統領和各城衙門抓緊抓人,「毋許再有延宕」!這顯示出他對處理問題的決心和態度。
此后,道光下了一道狠詔:庫丁、銀匠、柵欄庫丁和銀庫皂隸等人,無論在庫內或外,一律處以極刑,其家人都將成為奴隸或被流放。
這樣的處罰過于嚴苛,因為即使這些人在銀庫外當差,也不一定有罪。然而,這項措施表明了道光皇帝對失職、瀆職官員的零容忍態度。他下令對歷任國庫管理人員和查庫官員進行審查和追究,以期減少國庫損失。
道光皇帝規定了賠償的標準,可以根據官員在任時長差異,國庫擔任的不同職位的官員與檢查國庫官員每月賠償一定數量的銀錢。
管庫大臣和查庫大臣的賠償標準分別為每月五百兩和六千兩。已經去世的官員相應的賠償減半,并由子孫繼續賠償。雖然這項措施看似苛刻,但它是雍正皇帝時期所立下的制度。
當時,康熙皇帝去世以后,清朝官場腐敗不已,雍正皇帝見此情形,便思考產生其現象的背后原因,他發現,這些貪腐的官員都是一切為了自己的家族的子孫后代的綿延不絕,世世代代享受數不盡的榮華富貴為目的。
所以,雍正皇帝出此下策父債子還,這樣又可以追回朝廷丟失的錢,又可以穩住國之棟梁。
雖然這項制度在清朝中期已經形成,但是道光皇帝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大了執行力度。道光皇帝認為,貪污腐敗是國家財政損失的主要原因,必須采取嚴厲措施來防止這種情況的再次發生。他的追賠制度不僅僅限于官員,還包括了庫丁和銀匠等財務人員,這也表明他對財務管理方面的重視。
然而,盡管追賠制度對于打擊腐敗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其中的不合理之處也是不可忽視的。例如,追賠制度中株連妻妾子孫的做法過于嚴苛,容易導致無辜者受到牽連。
此外,賠償標準的設置也可能存在不公平的情況,有些官員可能被迫賠償超出其實際貪污金額的數額。
在清朝時期,腐敗現象屢禁不絕,國庫看守人的偷盜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制度的弊端。國庫看守人他們在工作中表現出了聰明才智,但同時,這些從小訓練「谷」內放東西的人,他們也犧牲一生的健康為代價,也沒有享受到有錢帶來的幸福生活。
而且,道光皇帝的追賠制度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止腐敗的作用,但是其中的問題也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誤殺、誤判了許多人。所以,對于防止腐敗問題,應該采取綜合措施,包括完善制度、加強監督、提高公眾參與度等方面,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