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放,簡單的兩個字卻隱藏著比死刑還可怕的折磨。對于被流放的犯人來說,只要能活著抵達目的地,就已經算是非常幸運的了。不過若是女囚犯,官差則會爭搶這個差事,只因為有三個好處。
流放在宋朝之前并不可怕,我們看《知否》中顧家四房的顧廷炳流放被流放之后,還能因為一個粉頭而殺人。這是因為當時的流放刑期只有1年,1年之后罪犯就可以在當地自由活動。
我們看唐代的大臣裴伷先,他被流放的一年之后就獲得自由,此后不僅依靠經濟頭腦發家致富,還迎娶了胡人貴族的女兒為妻。可見宋代之前流放是一種多麼輕松的刑罰。
然而宋朝中后期,皇帝認識到流放的懲治力度嚴重不足,隨后就進行了大的改革。這種改革讓人不寒而栗,因為被判流放的人要先被打二十大板。宋代的刑杖一米多長,三厘米厚,打在身上分量很足,一頓板子打完之后,往往皮開肉綻,痛苦不已。
打完之后就是刺面,也就是黥刑,會在犯人的臉上刺上「配徐州」等帶有地名的黑色字體。
身體的疼痛,臉上的傷痕已經讓一個人的精神崩潰,可這僅僅只是開始。犯人不會得到休養身體的機會,馬上就要踏上發配之路。
發配之路是噩夢的開始,而發配之所以可怕,首先是流放者身上的枷鎖。按照《明史》的記載,流放犯人所帶的枷鎖,重量一般為20斤,換算到現在的重量就是24斤左右。這麼重的枷鎖帶在脖子上,如果在大牢之中還好,只是覺得有些沉重以及行動不便,可若是長途跋涉3000里的路程,雙手以及脖子上的皮肉都會被磨破,甚至露出白骨。
有人說,可不可以給差役一些錢財,把枷鎖拿下來?
其實古人早就做了防備,枷鎖之上會貼上封條,若到達目的地之時封條被撕毀,官差也必然會被連累。
此外每天行進的路程也有嚴格的規定。我們看《大清律》中的規定:
「限日行五十里,若三千里限二月;二千五百里限五十日;余準是。」
也就是說,日行50里是死命令,這是連押送的官差都不敢怠慢的規定。而日行50里對于一般人來說或許沒什麼,可戴著20多斤枷鎖的囚犯如何忍受?
所以有些囚犯就想過逃跑,然而一個地方一個口音,加上自己的穿著打扮以及手中沒有路條來證明自己,無論走到哪里只要抓住,必然是一個死。所以乖乖向前走或許還能保住一條命。
眾所周知,古代流放一般都是苦寒之地,就拿清代的寧古塔來說,走到半路天氣就已經非常寒冷。不同于官差都有御寒的衣物,而囚犯穿得都很單薄,用不了多久,囚犯的手腳就會被凍傷,尤其是手腕和脖子上的膿血會在晚上被凍住,可白天又重新被枷鎖磨破,那種疼痛無法忍受。
一般情況下,這些被流放的犯人走到一半就因為寒冷和傷病而死。即便是活著走到了寧古塔,也要和牲畜一樣勞作。清代的小冰河時代還沒有結束,寧古塔又是極其寒冷的地方,犯人日夜勞作,用不了多久就會因為勞累和寒冷而凄慘離世。
當然也有一些身體素質好的囚犯活了下來,可身體也有多處會被永久性凍壞,和廢人無異。
這還不是最可怕的,宋代之后取消了一年后獲得自由的規定,隨之而來的則是永久性流放,也就是說犯人要永遠呆在流放之地,直到死去。
這就是流放的恐怖之處,別說體驗,聽一聽就覺得汗毛豎立。
不過對于押送的官差來說,這些痛苦他們不會有任何感受。相反,若遇到押送的差事還會躍躍欲試,尤其是押送女囚犯。
「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
吳兆騫的這句詩是對古代流放恐怖之處的完美詮釋,所以押送女囚犯也好,押送男囚犯也罷,能有什麼好處?3000里這麼遠,一路上還會遇到許多危險,在家里安安穩穩地工作豈不是更好?
然而古代的官差們可不這麼想,因為押送途中會獲得許多好處。只不過同樣是發配千里,官差卻總搶著押送女囚犯。
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以清代衙役的薪資為例,每個月只有半兩,一年只有6兩。換算成現代的人民幣,一年也就幾千塊錢的收入。說句難聽的,他們出去喝頓酒,一個月的工資就沒了。
所以衙役必須尋找賺錢的門路,不然生活都成問題。
前面說過發配過程的艱辛和痛苦,所以但凡被判發配的人,他們會想盡辦法給這些押送之人塞錢。尤其是一些富戶,打點的銀錢那可是不可估量的數目,因此押送犯人其實是一個肥差。
而對于女囚犯來說,家屬會給與更多的銀錢,避免路上受苦。所以這是第一個好處。
不過押送男子的風險很大,尤其是一些練過功夫的囚犯,會出現襲擊押送官而逃走的情況。而這些逃走的囚犯會落草為寇,四處禍害。也正因如此,官差往往喜歡押送女囚犯,女囚犯手無縛雞之力,也很好管理。因此這就成為了第二個好處。
最后一個好處,當押送女囚犯至關外以后,官差就可以為所欲為,肆意羞辱和侵犯。即便是女囚犯後來選擇報官,可又有誰會為他們做主?
有了以上這三個好處,官差自然趨之若鶩,爭搶押送的資格。
刑罰的目的在于懲罰犯罪,可流放的存在已經超出了懲罰的范疇。與其說是懲罰,其實不如說是虐待更好。歷史上多少英雄豪杰都死在了流放的路上,像武松、林沖之類的幸運,那幾乎是不存在的。
可即便如此,從北周開始直到清代滅亡,流放一直都是主流刑罰之一。不過話說回來,流放刑罰如此恐怖,可仍然有無數的人踏上了這條路。而這說明了人性的丑陋和對欲望的執著,人們只貪圖一時之痛快,卻忘記了事發之后將要面臨的痛苦。
若不然,那些被凌遲處死的人,又從哪里來呢?
參考資料:《宋史》、《清史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