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汽車已經成為家庭的必備交通工具,但在古代,人們出行所用的交通工具種類有限,轎子成為有錢有勢之人的象征。
然而,養一頂轎子的成本有多高呢?
竟然堪比現代的勞斯萊斯,令人難以置信。
在清朝,官員與平民乘坐的轎子設有明確的等級。
京官三品以上,「輿頂用銀,蓋帷用皂」、「在京輿夫四人,出京八人」。
地方總督、巡撫則可以用八名轎夫。
在清朝前期,許多官員每天乘轎上朝,如名將福康安出行時需用轎夫三十六名,輪替值役,排場非常壯觀。
然而,到了清朝中后期,嘉慶年間,許多官員放棄轎子,改坐馬車。
為什麼養一頂轎子要花費如此多的白銀呢?
這些錢主要花在轎夫身上。
那時候三品官乘坐四人抬的轎子,整個出行的隊伍包括八名轎夫和一輛馬車,四人抬轎,剩下的四人坐馬車跟隨,等第一波轎夫累了就倒班。
因此,四人抬的轎子并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雇四個轎夫那麼簡單。相比之下,馬車的成本低、效率高,能走得更遠、更快。
官員養轎子的驚人花費!揭開古代奢侈出行的秘密
要了解古代養轎子的成本,首先需要了解轎夫的工資水平。
在明代,轎夫的薪水相當于普通民眾的收入水平。
在明朝,普通民眾一年的收入約為20兩至25兩銀子,而轎夫的年薪也至少應該是這個水平。
假設每個轎夫的年薪為20兩銀子,那麼四個轎夫一年的工資總共需要80兩銀子。再加上這四個人的吃喝拉撒等日常開銷,一年100兩銀子是肯定要花的。
到了清朝,養轎子的成本進一步增加。
京官三品以上乘坐四人抬的轎子,需要支付轎夫和馬車夫的工資。根據記載,一頂轎子的年花費高達1000兩銀子,這對三品以下的官員來說是難以承擔的。
盡管京官的收入包括俸祿、養廉銀和下屬孝敬的「冰敬」,但他們的生活并不寬裕,難以支付如此高昂的養轎費用。
地方官則不同,他們可以從征收的錢糧雜稅中提取收入,因此生活富裕,能夠承擔養轎的費用。
四人抬的轎子并不只是雇四個轎夫那麼簡單,還需要額外的人員來保證長途出行的效率。
相比之下,馬車的養護成本低、效率高,逐漸成為官員們的首選交通工具。
令人難以置信的古代出行奢侈!轎子為何比勞斯萊斯還貴?
要理解古代養轎子的成本,我們還需要看看銀子的價值。
在明代,萬歷年間一兩銀子大約能買到2石大米,1石等于現在的188.88斤,即377.6斤。
按現在市場行情,一斤米的平均價格為11.2元台幣,這樣折算下來一兩銀子約等于4237塊台幣。
普通人一年的收入約為20兩銀子,即8萬元台幣。
而四個轎夫一年的開銷為100兩銀子,約合42萬元台幣。
再考慮到明朝和清朝的大米產量差異,明朝一畝水田大約生產300斤稻谷,而現代畝產超過1000斤。
兩者存在3.5倍的差距,因此四個轎夫一年的花費約等于現代的148萬台幣。
也就是說,要想擁有屬于自己的四人轎子,光人員開支就需148萬台幣。
這還不包括轎子的制作和維修成本。
而能支付這些工資的人,年收入至少需1480萬台幣。這種對比下,古代能擁有四人轎的人,放到現代也是妥妥的大土豪。
年收入1480萬台幣的人,在明朝和清朝才能擁有自己的四人轎。
就算是最低的兩人轎,也需要年薪千萬的人才能擁有。
這種對比下,現代人顯然幸福得多。即使年收入沒有千萬,普通人也能擁有自己的車。
綜上所述,古代養一頂轎子的成本之高,堪比現代的勞斯萊斯。
這樣的奢侈出行工具不僅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更是財富實力的體現。
現代社會的發展讓交通工具變得普及,然而,回望歷史,我們不禁感嘆古代富人出行的昂貴和奢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