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古代鬧饑荒,災民為何放著河里的魚蝦不抓,寧可吃草根啃樹皮?
2024/04/29

前言:

饑荒,是古代最可怕的災難之一。當糧食枯竭,百姓們開始啃樹皮充饑時,死亡的陰影便籠罩著這片土地。明朝晚期的四年大旱,便是中國歷史上慘無人道的一次饑荒。那一年,干旱如同惡魔降臨人間,奪走了數以萬計的生命。饑民們為何放著河里的魚蝦不去捕捉,寧愿吃樹皮充饑呢?他們經歷了怎樣的絕境和掙扎?當死亡逼近,他們又是怎樣憑借著對生的執念而活下去的?讓我們走進那個絕望與希望并存的時代,親歷饑民們的苦難與堅持。

1638年,明朝進入了一個惡魔降臨人間的時代。

這一年,北方地區突然降臨了異常強烈的干旱。整個冬春兩季,幾乎看不到任何雨雪。到了夏季,河流開始斷流,田地龜裂,莊稼枯萎。老百姓們提心吊膽地等待著秋季的雨水,可是直到秋末,北方依然沒有任何降水。

看著田里干枯的莊稼,北方農民的心一點點沉了下去。他們隱隱約約意識到,一場巨大的饑荒正在向他們步步逼近。

為了應對可能到來的饑荒,北方各地的官員都組織農民儲存了前一年的糧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北方的旱情顯然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到了年底,第一年的儲糧已經見底。糧倉空空如也,一場覆蓋十多個省的嚴重干旱已經形成。

北方廣大的農民對來年豐收抱有一線希望,開始組織家人一起祈禱求雨。然而天公卻似乎完全不眷顧這片土地。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人們臉上的憂慮越來越明顯。

面對倉庫中的最后一點糧食,北方農民不得不開始節約使用。每頓飯只吃一半的粥,每月的口糧只發一半。孩子們哭鬧著說餓,母親們卻無力回天。節糧仍無法改變糧食的減少,倉庫中的余糧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減少著。

許多貧苦的農民家庭只能吃樹葉充饑,樹葉中毒導致死亡的案例時有發生。孩童因長期缺乏營養而體弱多病,患上疾病的人因為沒有糧食維持體力而難以康復。救死扶傷的藥材也因戰亂和饑荒而奇缺。在這場人間地獄中,許多可憐的生命就這樣無聲無息地逝去。

面對災難,人們內心的焦慮、絕望、恐懼也隨之加劇。誰也不知道這場災難會持續多久,更不知道它會奪走多少生命。人們開始胡亂猜測這是天意還是人禍,大談妖星煞氣。但無論怎樣的解讀和猜測,都無法改變農田毫無收成這一殘酷的事實。第一年的絕望僅僅是一個開始。更可怕的,還在后頭。

1639年,草根樹皮成了大救星

到了第二年,北方的干旱還在繼續。河流已經見底,井水也開始變得渾濁。田地早已毫無收成,農民的糧食已經所剩無幾。為了充饑,人們開始收集野外的各類植物來吃。樹葉,樹皮,野草,以及各種根莖,都成為了人們維持生命的食物。

然而,這些植物的營養十分有限。缺乏蛋白質和熱量的食物很快無法維持體力。北方農民消瘦的身影此時已經隨處可見。為了獲得更多的營養,有人開始搗碎小石頭和煤礦,與水混合成面糊來食用。這對身體的傷害是巨大的。許多人因此患上了腸胃疾病,最終痛苦地死去。

隨著時間的推移,吃野草樹皮充饑的北方百姓越來越多。甚至有人把樹皮、野草和樹葉一起煮來吃,企圖獲得更多熱量。然而這些東西的營養仍遠遠不夠。越來越多的人出現浮腫、發熱等癥狀,但醫生無力相救,藥材也極為奇缺。

在這危機時刻,人性光明與陰暗的兩面也同時顯現。有的人見他人撿拾樹皮充饑,也跟著上前搶奪。為爭奪食物發生的毆斗和謀殺時有出現。但同時,也有人舍己為人,分享自己僅有的食物來延續他人的生命。這些熱心人的善舉雖微不足道,卻讓許多絕望的人看到了希望。

饑民中也出現了拾糧乞討的群體。他們挨家挨戶求救,有人得到善心人施舍幾口粥飯,也有人被看家狗趕走。一個個生命在食物鏈的最底層掙扎求存,在絕望中覓食,在無奈中等待死亡。

饑荒如影隨形,死亡的陰影籠罩著每一個北方人。而這,還只是饑荒的開始。

1640年,死亡成了家常便飯

當第三年的旱情仍在繼續的時候,北方已經是一片生人勿近的土地。干涸的田野上隨處可見餓殍的尸體。有人痛苦地拖著軟弱的雙腿,到田野里尋找任何可以充饑的東西。也有人早已沒有了行動的力氣,只能靠著土墻等待死亡的到來。饑荒奪走的不僅僅是生命,還有人們對生的希望。

這一年,北方的死亡人數激增到了巔峰。到了年底,北方遍地死尸,道路橋梁堆滿白骨,墓穴與火葬場早已不堪重負。民間盛傳鬼魂出沒,而殯葬工作者和鎮妖師成了少數還有生計的職業。

一時間,生與死的界限被打破,死亡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但人性對生的渴望是難以磨滅的。即使生活已然崩潰,人們還是在絕境中尋找希望。

有人扒開墳塚,拿出棺材板制成燃料;有人撿拾荒野中的死尸,用最原始的方式取暖煮食。這些可怕的做法也成為他們活下去的方式。人們用黑色幽默來緩解絕望,死亡成為他們談資中最常見的話題。

一時間,社會秩序全面崩塌。強盜橫行,道德崩潰。人們為了活下去可以做任何事,殺人越貨、燒殺搶掠屢見不鮮。但這些行為也僅僅是絕處逢生,并不能真正扭轉他們的命運。

同時,饑民的起義也在蔓延。他們認為,這已經不是單純的天災,而是現任皇帝的無能所造成的惡果。一個能夠解救百姓于水火的新皇帝,才是人們內心真正渴望的。于是,明朝這個已經風雨飄搖的國家,在饑荒的導火索下,走向了它最后的崩潰。然而,對絕望中的百姓來說,推翻王朝的力量還是太遙遠。他們需要的,是活下去的希望。

1641年,絕處逢生的生存智慧

在絕境中,人們積極尋找各種活下去的方式。有人吃白蟻,有人煮樹皮,有人磨碎陶瓷混水飲用。為了活下去,人們幾乎嘗試了一切可以想象的方式。

這一年,由于長期營養不良和精神失常,出現了大批「食人族」。他們將死者的尸體當成食物,為了活下去可以違背倫理。這讓原本已經一潭死水的北方社會雪上加霜。倫理崩潰導致的互相殘殺和仇殺使北方饑民的死亡數上升到了一個更加驚人的數字。

然而即便身陷絕境,人性中的善也沒有完全消失。仍有人在這生死邊緣守望相助,分享彼此僅有的食物與水源。宗教信仰也成為許多人的精神寄托。人們互相鼓勵,渡過難關。這些溫暖的善舉成為黑暗中的一點亮光。

但是,為何他們不去捕捉河流中的魚蝦呢?這難道不比吃樹皮來得更容易嗎?其實,這與北方的地域環境有很大的關系。北方地區水資源匱乏,大河較少。一旦發生嚴重干旱,河流很快就會干枯。因此,北方的饑民根本無從捕撈河魚。

相比之下,南方水資源豐富,即使在干旱時期,主要河流也不會輕易干涸。因此,南方的饑民可以通過捕魚來度過饑荒時期。不過,南方較少發生大規模饑荒,所以多數時期南方人也無需靠捕魚存活。

除此之外,生活在山區的人們還可以依靠捕獵和采集來度過饑荒。山林中野味豐富,可以提供一定的食物來源。所以對他們來說,同樣沒有必要冒險到河流捕魚。

終于來臨的救贖

可見,古代不同地區的人們都因地制宜,采用了當時最適合的方式來對抗極端的饑荒災害。他們并不是不想捕魚,而是當時的環境條件所限,不得不以其他方式充饑。

經歷了四年的災難,當第五年氣候終于恢復如常,降下急需的雨水時,北方遍地狼藉的饑荒之地也重見生機。大地重新綠了起來,河流湖泊再次注滿清水。殘存的北方百姓得以重拾希望,開始種植莊稼,重建家園。

然而,數十萬人命的損失,卻無法挽回。這場可怕的災難成為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刻骨銘心地提醒著后人:饑荒的恐怖,絕不容小覷。

結語:

回顧歷史上的慘痛教訓,讓我們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也更加理解生命的可貴。只有關愛這個世界,關愛彼此,人類才能戰勝一切災難,持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