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的夏天,當18歲的張月琴,看著20歲的張竹茹,挺著肚子朝自己走來的時候,一定是同情而又慶幸的。她同情前者不幸成了包辦婚姻的犧牲品,慶幸自己進了洋學堂,接受了新思想,并和艾青志同道合,他們是自由戀愛。但是她絕對不會想到,再過16年,她也會遭遇和張竹茹一樣的下場。
艾青1910年生于浙江金華,是中國著名的「現代派詩人」之一。即使對他的生平缺乏了解,我們也聽過他那句:「為什麼我的眼底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地土愛得深沉!」艾青天性浪漫,激情澎湃,不止是愛祖國的山川愛得熱淚盈眶。他與他的第二、第三任妻子的戀愛,同樣也談得是「夜鳥嘶聲,激風怒號」。
1928年,18歲的艾青在杭州西湖藝術學院就讀,因為天賦出眾,被校長推薦赴法國勤工儉學。30年代初,艾青回國參加了「左翼美術家聯盟」的愛國活動,不久被捕入獄。兩年之后出獄,在家長安排下與鄉下的表妹——張竹茹竹成親。艾青對這段婚姻很不滿意,所以一直是得過且過。直到第二年,他在常州武進的女師當教員,遇到了張月琴。
張月琴當年只有十四歲,是常州武師大女校的學生。她和所有的女同學一樣,對這個留法歸來的「詩人」產生了好奇。而26歲的艾青,也被前者的活潑、靚麗吸引了。很快,他們的事傳到了他第一任妻子張竹茹的耳朵里,也傳到了張月琴的家里。張月琴家果斷阻止了他們的交往,艾青也被學校解聘。
然而時隔三年,抗戰爆發。本來在某陸軍醫院當護士的張月琴,不想參加國民黨,改名韋嫈;來到桂林話劇團,再次見到了她的老師艾青。激情的火花在二人之間復燃。正像艾青在詩里寫的那樣:一顆樹與另一顆樹,彼此孤立地長著,可是在看不見的泥土深處,它們的根深深地糾纏在了一起。
艾青為了打消張月琴再度離開的念頭,當即決定寫信給還在家鄉的張竹茹失婚。張竹茹大著個肚子追來了廣西,最后卻什麼也沒說,生下孩子交給艾青,消失于在他的生命中。張月琴和艾青,于當年的6月結婚了。婚后二人感情不能說不好。只是慢慢地,他們之間的思想,悄然發生了改變。
在一連養育四個孩子之后,艾青眼中的「小樹」變得枯萎,失去了蓬勃的生機。第一次沖突發生在張月琴懷孕八個月的時候。當時張月琴得到一個機會撤退去延安,但是艾青卻想去香港。不過那一次張月琴的執拗,得到的是艾青的寬容。在妻子去了延安之后,艾青想盡一切辦法調到了她的身邊。然而,這短暫的激情,卻是他們相愛的波峰,接下來便是無盡的低谷。
艾青最后一任妻子高瑛說,他曾對她講:不幸福的婚姻是無期徒刑。現在我們很難知道,張月琴和艾青這十多年的[夫·妻·生·活]中,具體發生了些什麼。但我們可以從他們的性格,大致了解到一些情況。1979年,艾青寫過一首《盆景》,他在詩中極力描述被人修剪栽折,只是為了讓旁人覺得好看的痛苦。
張月琴14歲的時候大膽愛上老師,17歲參加抗戰,去前線當了護士。後來因不想加入國民黨,毅然獨自跑到廣西去演話劇。隨后,更是不顧家人反對,也要和比自己大11歲的艾青結婚。後來懷胎8月,固執地跑到延安。可見,她性格十分要強。
而艾青卻是一個情感豐富細膩的男人,因此他覺得與張月琴相處之時,自己仿佛就是那一盆被人修剪的「盆景」。1955年,45歲的艾青在中國作協的人事科遇到了高瑛。他從這位比自己小了23歲的女子身上,再一次找到了大地一樣的深情。
張月琴知道了這個情況以后,向上級匯報,上級把高瑛調到了《人民日報》,然而艾青和高瑛兩人依然難分難舍。隨后,張月琴將艾青告上法庭,并最終與艾青辦理了協議失婚。這一次,張月琴顯得比張竹茹更加硬氣。失婚之后,她決定獨自撫養四個孩子,直到1962年后再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