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清朝男人的辮子多久洗一次,怎麼洗的?英國傳教士的描述令人作嘔
2024/09/03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英國侵略者用堅船利炮強行逼迫清廷打開了中國國門。當洋人進入中國后,他們懷著異樣的目光,盯著當時中國成年男子腦后拖著的那根顯眼發辮,他們難以理解中國人為何要留著這樣的發辮。

參加過太平天國運動的英國人伶俐,他對當時的中國人有著這樣評價,「全歐洲都認為中國人是世界上最荒謬最奇特的民族。他們的剃發、蓄辮、斜眼睛、奇裝異服以及女人的毀形的腳,長期供給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畫家以題材。」

伶俐最不能理解的就是中國蓄辮,在他看來這是極其丑陋的行為。

漢人歷來束發挽髻,大家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然而,滿清入關后頒布了措辭嚴厲的「剃發令」,要求所有漢人「剃發易服」,所謂「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

不過,清朝辮發是一個緩慢演變的過程,最開始是「金錢鼠尾式」。滿族先人游獵于白山黑水之間,男子打獵時為防止穿越叢林時頭髮掛扯,他們將頭髮絕大部分剃掉,只留下腦后小手指粗的一綹,分兩股擰成辮繩垂在后背,蓄發面積如銅錢大小。

不過,到了清中后期,男子頭部蓄發面積已經遠超一枚銅錢大小,足有五枚銅錢大小。

嘉慶之后,男子蓄辮面積已經占到頭部整個蓄發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辮子也逐漸變成三綹編成辮子一條垂在腦后,遠遠看去很像一條牛尾巴。

辮發直接帶來一個問題,藏污納垢,十分不衛生,尤其是那些貧寒老百姓,洗頭髮更是一種奢望。

當時有這樣一個行當,剃頭擔子,就走街串巷的理發師傅。

一條扁擔挑著所有物品,一頭是木箱,里面是剃刀、毛巾、頭油、臉盆、板凳等,另一頭則是一個小火爐,上面放著一壺水。這也是「剃頭挑子一頭熱」說法的由來。

當有人要理發時,理發師父就燒好熱水,擺好工作,讓客人或坐或躺,然后剃須理發。看似很簡單,其實過程比較復雜,尤其是洗頭、抹頭油、重新打辮兒,是一門技術活。

當然能給頭髮打油的,都是家境較好者,他們往往將理發師父請回家為自己服務。窮苦老百姓,往往一個月只能洗一次頭,甚至半年不洗頭。

這就帶來的一個嚴重惡果,辮發污濁不堪,尤其是炎熱夏天,遠遠就能聞到惡臭的氣味。很多洋人炎熱夏天根本不敢去中國人聚集的地方,因為哪里的氣味可能讓他們嘔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