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包拯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黝黑的面龐、月牙形的疤痕、迎風飄擺的胡須,這些簡單的樣貌特征拼湊在一起,就構成了這位清正廉潔、剛正不阿的包青天的容貌。
正是由于包拯的形象實在過于深入人心,無論是戲劇還是影視劇,他的故事始終都被人們傳唱且經久不衰,在人們一遍又一遍的加工當中,包拯的身上也逐漸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作為一位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這位赫赫有名的包青天在有著傳奇經歷的同時,還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因此,普通人所經歷的喜怒哀樂,包拯也一樣會經歷。
對于生活在封建社會當中的古人來說,延續香火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在這一點上包拯也不能例外。
然而接二連三的意外,卻讓包拯險些乏嗣無后,直到六十歲大壽時兒媳的一番話才讓包拯轉憂為喜。
那麼,這其中有著怎樣的故事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
古語有云:「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在古人的觀念當中,讓自己的家族人丁興旺是頭等大事。
古代的生存條件又相對較差,平均壽命一般只有五十歲左右,為了盡快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成婚年齡比現在要早很多。
他們會盡可能地生養眾多,以此來應對殘酷的自然淘汰,這樣的原則幾乎貫穿了整個封建時期。包拯在不到二十歲的時候就完成了自己的婚姻大事,其妻子李氏是一位性格品行都極好的女子。
包拯完婚之后夫妻二人十分和睦,可謂是當時的模范夫妻,然而就在李氏嫁給包拯后不到一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便奪去了她的生命。
夫人的去世讓包拯悲痛欲絕,很長一段時間都不能擺脫喪妻之痛。妻子去世數年之后,包拯終于迎來了自己的第二段婚姻,迎娶了第二任妻子董氏。
董氏夫人出身于名門望族,因此言談舉止也十分莊重得體,包拯對這位夫人同樣十分滿意。多年后董氏夫人為包拯生下了一兒兩女,這讓包拯喜出望外,尤其是兒子的到來更讓他更是興奮不已。
董氏夫人在生下這個兒子時包拯已經三十四歲了,當時這樣的年紀已經稱得上是老來得子了。
包拯在高興之余,給兒子取名包繶,夫妻二人對三個孩子的教育可謂傾注了全部的心血。
三個孩子也沒有辜負父母對他們的期望,一言一行都沒有不得體的地方。這讓包拯夫婦感到十分欣慰。日子就這樣一天天地過去,作為獨子的包子在肩負著全家人的期望下一天天長大成人。
對于這個獨子包拯可謂是疼愛有加,盡管自己在管教包拯的時候十分嚴厲,但在注視兒子時包拯的眼中也會流露出難以掩飾的慈愛與自豪。
包括十九歲這一年,一位姓崔的女子嫁到了包家,她成為了包拯的兒媳婦。看到兒子也已經完婚包拯長長地出了一口氣,好似已經完成了傳宗接代的使命,不久之后自己就能夠抱上孫子。
這種天倫之樂或許才是人世間最幸福的事,在成親一年崔氏身懷有孕,不僅如此,就在這一年包拯又被任命為太常寺太祝,接二連三的喜事讓包家沉浸在歡樂當中。
由于崔氏有孕在身,包繶不忍妻子舟車勞頓,他將崔氏留在家中,自己帶著家丁前去赴任,準備等到一切都安頓妥當之后,再將母子二人接到自己身邊。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就在前去赴任的路上包括身染傷寒,最終還是沒能順利赴任便客死途中。消息傳到家中,包家上下頓時感覺猶如晴天霹靂一般。
原本一家人還為接二連三的喜事歡欣鼓舞,此時卻又要白發人送黑發人。遭受這一變故包拯頓時蒼老了許多,料理完兒子的喪事他低頭看著自己有些花白的胡須,感嘆著命運的無常。
好在崔氏懷有包拯的孩子,這個未出世的孩子便成了包拯和崔氏的精神支柱,懷胎十月崔氏順利生下了一名男嬰。
看到生下的是一個男孩,包拯好似又感到生活又有了希望,雖然兒子不幸去世,但香火還是順利地延續了下來。
包拯給這個孩子取名包文輔,出于對孫子的疼愛和失去愛子的悲痛,包拯和夫人董氏對這個孫子寵愛有加,寡居的崔氏則盡心盡力地撫養著這支包家的獨苗。
作為孩子的母親,崔氏十分注重對包文輔的教導,包文輔淘氣時崔氏都會十分嚴厲地進行批評。
每當這時,包文輔都會躲到包拯的身后尋求庇護,身為爺爺的包拯經常會為孫子向兒媳求情。
就這樣一家人其樂融融地生活了五年,包拯也逐漸走出喪子之痛,奈何此時包文輔卻意外地夭折了,這一場變故讓包拯徹底失去了對生活的所有盼望。
想到自己已是風燭殘年,家中的獨苗卻也沒能保住,包拯經常在一個人的時候以淚洗面。在包文輔去世一年之際,包拯迎來了自己的六十大壽。
六十歲對于古人來說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即便是如今的老百姓,對于自己六十歲的生日也會舉行格外隆重的慶祝儀式,為了慶祝包拯六十歲大壽包家上下張燈結彩。
他們希望以這場熱鬧的生日宴會,沖淡一家人心中的陰霾,然而這一切對于包拯來說,都顯得如此蒼白索然無味。
宴會之上,包拯強顏歡笑地接受著家人的祝壽,當他低下頭看到自己花白的胡須時,不由得從心底里升起了一陣悲涼之情。
自己的兒子英年早逝,孫子又早早地離開了人世,這樣的境遇實在太過凄涼。喝下幾杯酒,包拯不由得嘆了口氣,與夫人董氏回憶起了自己的過往。
在包拯的腦海中,自己從為官以來始終心系百姓,為國為民可謂是嘔心瀝血,為何老天卻讓自己遭受這樣的痛苦,他實在想不通也搞不懂。
說到傷心之處,包拯難掩自己悲痛的心情掩面痛哭,董氏在一旁也只能跟著默默流淚,原本應該是異常歡樂的壽宴,此時卻籠罩在無盡地悲涼之中。
就在這時,一旁的兒媳崔氏卻抱著一個嬰兒跪在了包拯的面前,看到兒媳的舉動包拯不明所以,崔氏卻開口說道:
「其實您還有一個兒子,就是兒媳懷中抱著的這個孩子,兒媳一直隱瞞此事,您不知道,還望公公見諒。」
聽到這番話包拯一頭霧水,自己明明已經斷絕了子嗣,為何憑空又會有了一個兒子,而且還是一個很小的嬰兒。一旁的董氏也感到莫名其妙,將兒媳攙扶起來,讓她將其中原委慢慢道來。
原來,包拯除了董氏夫人之外,還曾有一位侍妾孫氏。三年前,孫氏因為有所過失被包拯趕回了娘家,身為兒媳的崔氏心地善良,雖然不能讓公公改變主意,但是私底下卻仍然時常周濟孫氏。
在被趕回娘家之后不久,孫氏便感覺到自己已經身懷有孕,性格倔強的她卻并沒有將這件事告訴包拯。在她看來,如果和包拯說出這一情況,會被認為是編造謊言、想要回到包家。
畢竟當時的包拯已經年過半百,這樣的事很難讓他相信是真的,于是乎孫氏只將這件事告訴了崔氏。
崔氏在得知此事后大為吃驚,如果這是真的對于包拯來說無疑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她不斷關照孫氏使得這個孩子能夠平安降生。
生下孩子之后,性情剛烈的孫氏也并沒有以此來作為籌碼,也沒向包拯提出任何條件。同時,她也知道這個孩子對于包拯的意義,于是便將孩子交給崔氏,由她代為撫養。
接管了這個孩子后,崔氏也沒有急于向公公匯報這件事,在她看來,如果貿然向包拯告知此事,恐怕后者還是不會相信,認為這是孫氏不知從何處弄來的一個嬰兒,來蒙騙自己好回到包家。
崔氏悄悄地將孩子安置在了別處,并且偷偷地將其養大,對包家所有人都守口如瓶,以至于沒有人知道這個孩子的存在。
等到時機成熟之時,崔氏才打算將孩子抱到包拯的面前,只有這樣他才能認下這個孩子。
兒子、孫子去世包拯心如死灰,身為母親的崔氏同樣沉浸在喪子之痛當中,以至于無暇顧及此事。
壽宴之上,崔氏看到公公為了子嗣的問題悲痛不已,她知道時機已經成熟了,這才悄悄叫人將孩子抱到了包拯的面前。
聽完兒媳的這番話包拯百感交集,他沒有想到自己會在花甲之年又得到一個兒子,更沒有想到被自己趕走的孫氏能夠不計前嫌,讓孩子回到自己的身邊。
後來,他便特意派人前去感謝孫氏,并表示即便她不愿意回到包家,自己也會讓她有所依靠,而這個意外得到的兒子,包拯為他取名包誕。
四年之后包拯離開了人世,在人生中的最后四年時光中,包誕讓包拯再一次找回了天倫之樂,也讓他看到了讓家族延續下去的希望,稱得上是好人有好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