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1974年發現秦始皇陵,為何至今不敢挖?德國專家核磁掃描給出答案
2024/05/30

三家分晉,開啟了戰國時代。天下大亂,群雄蜂起,強國逐一吞并弱國,弱國相聯以抗強國,前后兩百余年。直到秦王嬴政在位時期,才終歸統一。賈誼曾作《過秦論》以載其事:「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統一海內之后,秦王嬴政自認三皇五帝皆不如自己,遂取三皇中的皇字,與五帝中的帝字,合成皇帝二字,這一稱呼自始皇始,至清朝終,前后兩千余年。同時,秦始皇還修馳道,統文字,置量衡,擊匈奴,征百越,建長城。奠定了后世兩千年封建制度之基礎,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贊為「千古一帝」。

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歷史上對他的評價也是毀譽參半。但總體而言,他的功大于過。

秦始皇在統治后期,逐漸開始夢想能夠長生不老,將大量精力耗費在了尋找「海外靈丹」之上。但與此同時,秦始皇也沒忘記為自己修建一座氣勢宏偉,足以匹配自己千秋功業的陵墓。秦始皇陵就這樣誕生了。

秦始皇陵規模示意圖

《水經注》記載:「水出驪山東北,本導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過而曲行,東注北轉,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積成池,謂之魚池也。」僅建造始皇陵墓所用之土便足以挖出一座人工湖,可見秦始皇陵墓之大。

那麼秦始皇的陵墓究竟有多大呢?據史料記載,秦始皇陵前后征發民工72萬之多。自秦王嬴政元年(公元前247年)建造始,到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建造畢共用時39年。陵墓整體呈覆斗形,高51米,周達1700余米,占地面積達到了58平方公里。秦始皇陵的規模非常宏大,占地面積達到了58平方公里,相當于78個故宮的大小。

修建秦始皇陵征發了大量民夫

如今,隨著考古學的飛速發展,許多各朝代的陵墓都被逐一發掘,依靠出土的文物,人們可以用實物佐證史料,讓我們可以更加清晰的了解我國的歷史。

但令人不解的是,這座早在1974就已被發現的陵墓,為何至今都不敢挖?

其實對于秦始皇陵的探查,早在上個世紀,秦陵兵馬俑被發現之后就已經開始了。人們對于這位偉大帝王的安眠之地始終都保有極大的好奇心。然而當時的在技術設備還不成熟,再加上當地還流傳著關于秦始皇陵的種種民間傳言,也給考古隊員帶來了困擾。

在當地流傳著這樣的傳說,即秦始皇陵墓中存在大量機關,人一旦進入便有來無回,而且秦始皇晚年追求長生之術,然隨著身體每況愈下,自知命不久矣的他便命人將大量水銀置于墓中,將棺槨漂浮其上,以求尸身不腐。而這些水銀則是含有劇毒的揮發性物質,一旦暴露在空氣中,將給環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害。

因此,盡管早就發現了秦始皇陵墓,但因為不清楚墓葬內部的具體結構,考古專家才遲遲不敢發掘。這個困惑人們已久的問題,直到德國專家的到來才得出了答案。

來自德國的專家在對秦始皇陵進行核磁掃描之后,弄清楚了秦始皇陵內部的具體結構。令專家吃驚的是,陵墓中不僅有著大量的建筑群,并且在陵墓的上方居然還檢測到了可疑的「熱異常」,這種現象說明雖然歷經兩千年的歲月侵蝕,但陵墓中的某些建筑依然還在運轉。同時專家果然在秦始皇陵墓中發現了大量的水銀。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不敢打開秦始皇陵墓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文物的保存問題。眾所周知,秦陵兵馬俑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跡之一」,是我國的國寶。但這些死灰色卻并不是兵馬俑本來的顏色。在兵馬俑剛剛出土之時,尚且顏色艷麗,栩栩如生。只因技術受限,沒能提供及時的保護處理,才使得兵馬俑在接觸空氣之后瞬間失去了顏色。在考古發掘過程中,這樣的損失是不可接受的,于是在這個技術難關沒有攻克,也是秦始皇陵遲遲不能發掘的重要原因。

兵馬俑本有顏色

綜上所述,正是出于對秦始皇陵以及環境的保護,專家才遲遲沒有挖開秦始皇的陵墓,這個必將震驚世界的大工程,只可能留到技術成熟的那一天再去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