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八旬尼姑絕食7日「圓寂」,坐缸3年「肉身不腐」,開缸后一關鍵震驚所有人
2024/09/19

1995年,安徽九華山發生了一件震驚中外佛教界的大事,通慧禪林寺廟一尼姑竟然真的「肉身成佛」成了「肉身菩薩」,可真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要知道,古今中外的佛教歷史文獻上關于高僧圓寂后肉身不腐、常保原形而栩栩如生成就肉身菩薩的記載,均是德高望重的男性僧人,從來沒有女性比丘尼,也就是尼姑。

簡言之,這位比丘尼是目前世界唯一的女性肉身菩薩,這樣的含金量可想而知。那麼這位尼姑是誰呢?她又是是如何修成的呢?

幼時與佛緣分天注定?

原來,這位著名的比丘尼是仁義師太,她本名為姜素敏,這里的「仁義」其實是其出家后的法號。

1911年,仁義師太姜素敏出生于遼寧沈陽的一個書香門第,這樣的家世在當時相當不錯,稱得上一句「富家大小姐」。

可姜素敏的童年生活十分復雜難言。

比如,父母深受封建思想和社會風氣影響,不顧姜素敏腳上鮮血流了一地的痛苦也要為她塑造一雙「小巧精致」的「三寸金蓮」。

再比如,雖然姜素敏可以上私塾識字,但她主要學的是琴棋書畫、學的是相夫教子、學的是賢良淑德等等之類符合「大家閨秀」身份的內容。

這樣的日子一天天過去,姜素敏沒有被同化,哪怕她知道父母的安排是時代的洪流和特色,的的確確能夠保障她后半輩子衣食無憂,但內心深處一個聲音一直不停告訴她:這不是我想要的。

我究竟要的是什麼?

某天,她注意到私塾旁的寺廟里一群和尚正念誦經文,按耐不住好奇的姜素敏特意去寺廟旁聽,沒想到的是這一聽就是一上午。

這類尋常大人都感覺晦澀難懂的經文,在年幼的姜素敏看來仿佛什麼趣事一般,被旁聽的她牢牢記在心中。

回到家中,姜素敏腦海中依然思考著經文,隨之而來她也產生了許多疑問。

第二天,她再次聽到和尚念誦經文的聲音,這一次她鼓起勇氣走進了這座不大的寺院,詢問里面年邁的僧人一些問題。

慈祥的住持和藹地看著這位小小的「有緣之人」,驚訝于對方如此年幼的年紀卻能夠聽懂經書,甚至還提出了獨特見解,實屬難得。

此刻,他察覺到姜素敏或許天生有「慧根」,可惜對方不僅是女孩子,看衣著還出生富裕人家,這樣的家庭是不可能讓她皈依的。

看著眼前對我佛十分感興趣的姜素敏,這位主持還是不忍對方的天賦浪費,免費贈送了一些佛經供她學習。

對此,姜素敏如獲至寶,下私塾后常常往寺廟里跑,或旁聽、或與那里的僧侶研究并討論佛經,就這樣一來二去雙方越來越熟悉。

有時,姜素敏看著寺廟的清貧生活,不忍心的她還從家里取些糧食接濟廟里。

與此同時,她的「反常行為」引起了父母的注意,初聽救濟僧人還能稱贊女兒擁有一顆善良之心,但當他們得知自己的女兒每次下學后不回家與一群和尚討論什麼佛法的時候,那一刻不滿到達頂峰。

要知道,往外跑、學佛法這樣「不太體面」的行為與他們想要的才女和大家閨秀完全背道相馳。

再加上時下對女孩本就苛刻,哪怕女兒年齡還小,但誰知道外面那些亂嚼舌根的人會說出什麼混賬話呢。

「以后不要再去寺廟了。」

「不體面」

面對父母或強勢或勸說的要求,姜素敏十分堅持且認真地向父母解釋自己的「出格」行為,再三述說自己只是喜愛佛法文化,禮佛向善是一件好事,后面還保證自己會帶人一起去并減少禮佛的次數……

女兒認真的眼神讓姜父姜母動搖了,再加上哪怕他們再三阻止,女兒依舊雷打不動偷偷去寺廟報到,無可奈何的他們只得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隨著時間推移,姜素敏慢慢長大了也掌握了大量的佛經,包括《心經》、《大悲咒》、《金剛經》等之類經書,精通的同時還能倒背如流。

15歲的她對佛教文化越來越癡迷,也越來越放不下,她想要出家成為一名真正的比丘尼修行佛法的念頭越來越深,為此她決定與父母坦白。

皈依佛門為何學醫?

「我想要出家」

「什麼?」

「不行!快……把小姐帶下去,關進房門」

「待在這兒,好好反省。」

當姜素敏提出時,果不其然引起了父母的強烈反對,他們覺得自己太縱容女兒才養成了她不知道天高地厚的性格,才養成了她這樣不計后果的行為,于是果斷選擇將她關起來。

父母的行為沒能成功阻攔姜素敏一心向佛的心,這更方便了她潛心研究佛經,她總是能在自己的方寸之地自然得樂。

與此同時,為了讓姜素敏「安分」,姜父姜母連夜挑選了許多好兒郎,他們認為自己女兒還小被和尚帶壞了,等成家有了牽絆自然會收心,專心家庭。

因此,一到談婚論嫁年齡的姜素敏,反抗不能,沒多久就在父母的精心安排下與素未蒙面的丈夫結婚了。

從沈陽嫁到了吉林通化,婚后姜素敏與丈夫相敬如賓。如果事情就這樣繼續下去,那麼也就沒有後來的肉身菩薩了。

可惜世界上沒有如果,沒兩年姜素敏丈夫病逝了,沒有孩子的姜素敏受到夫家的厭棄,故而她離開了夫家回到娘家。

彼時,亂世戰亂頻發,東北三省均陷入了戰火。

不久,姜父姜母因戰爭原因先后離去,姜家從此家道中落,徹底淪為「孤家寡人」的姜素敏一路逃亡故土,不知不覺來到了山西五台山。

1940年,29歲且無牽無掛的姜素敏在機緣巧合下走進了五台山一家寺廟,這一次她遵循了內心選擇削發為尼成為了一位出家人,法號仁義。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法號是她自己取的,她想要時刻記住自己的志愿,警醒自己成為一名真正普度眾生的出家人。

正式出家后,姜素敏就在顯通寺潛心修佛,研究醫學。

沒錯,學佛法的姜素敏還兼顧了醫學。

事實上,早在17歲左右之時,姜素敏除了跟隨沈陽老家的住持學習佛法外,還學會了對方另外的本領——中醫針灸

最初,她沒有注意到醫學的用處,可自從戰爭爆發,流亡的途中她看到了太多因小傷小病感染去世的底層百姓。

那一刻,無比痛心的她決定要為他們做些什麼。故她開始利用自己的醫術為百姓義診,幫助他們解決病痛的折磨。

1942年,出家兩年的姜素敏,也就是仁義師太發現自己的「皮毛」醫術不能拯救病重的患者,產生了想要進一步更系統的進修醫術的想法。

得知此事的顯通寺住持十分深明大義,在他的支持和鼓舞下,仁義師太進入了沈陽中醫學院進行深造。

四年后,學有所成的仁義師太走上了一條為百姓免費義診的道路。

直到抗美援朝戰爭發生,心系國家且深知戰爭殘酷的仁義師太直接報名參軍

值得一提的是朝鮮戰爭三年,每一位被仁義師太救助的志愿軍都十分敬佩這位特別的比丘尼醫生,他們佩服這位用自己的方式「上戰場」的戰友。

當時,仁義師太主動離開后方,來到朝鮮戰場前線,頂著敵人的炮火,舍生忘死搶救傷員,并多次被戰火波及差點命喪戰場。

或許是閻王不忍,或許是佛祖保佑,每次重傷的仁義師太都頑強挺過來了,哪怕傷未痊愈,她仍然堅持留在一線利用醫術從閻王手中搶回戰友。

後來,戰爭結束,幸運活下來的仁義師太被組織安排在通化206醫院工作,擁有那時人人羨慕的鐵飯碗工作。

緊接著5年內,仁義師太先后被派往到沈陽大南關聯營中醫院針灸科、環城衛生院工作。

1976年,她安定了下來,回到了通化市開了一個私人診所。

晚年清修,肉身成佛

1976年回通化市的仁義師太依舊不改初心,她雖已自辦診所,但時常簡單收拾行囊,帶著一副特殊的醫療器材即石磨盤,用這個近兩百斤重石磨盤她碾制草藥行醫救人。

接下來的10年間,她挽救無數人的生命,也走遍了祖國的大好河山。

1982年,71歲的仁義師太回到了最初的地方——五台山,隨后在塔院寺受具足大戒。

1983年,72歲的仁義師太先后住甘露寺、菩提閣等廟,特別是幽靜九華山菩提閣,這里的環境讓她產生了清修的想法。

可有人的地方就有紛爭,仁義師太與某位師太常常因意見不合而有了爭執,不愿與人爭吵的她時常禮讓對方,可這樣的日子與她原本清修的想法背道而馳,不久她還是離開了。

這天,無處落腳的仁義師太發現了荒廢已久的通慧禪林寺廟,這里明明古木參天,院前溪水潺潺,曲徑而通幽,鳥語伴花香,異常適合清修,卻無人問津,寺廟內部也破敗不堪,只剩下頹垣斷壁。

看到這的師太感慨世事無常,當即在通慧禪林寺廟佛前許愿:盡自己最大心力,重修古寺,重振道場。

為此,她變賣了所有家產,帶著當初參軍攢下來的錢、帶著當初打零工的錢、帶著當初在農村做工分的錢決定重修這座通慧禪林寺廟。

1986年,這位76歲高齡、手有槍傷的老師太為了這座寺廟,每天拖著年邁的身體四處奔走辦理各種報批手續,還親自參與到重修工程的方方面面。

無論是操辦各種建筑材料,還是親自監督工程質量,她都沒有假手于人,力圖盡善盡美的完成寺廟重修工作。

令人敬佩的是,這期間師太每天還會堅持救助患者,最艱難的時候,一天還要給十多位患者配藥。

不過,對師太來說,一切的辛苦在看到寺廟修好的那一刻都是值得的。

兩年后寺廟修建完畢,她沒有選擇在寺廟安享晚年,而是帶著以前收留的弟子們前往邯鄲、石家莊、渾源、五台山等地弘揚佛法、治病救人。

直到1995年4月,85歲的師太從五台山返回九華山通慧禪林后感覺自己大限將至,當即做出了決定:要修肉身佛。

隨后連續七天七夜不吃不喝,待時間成熟后,她召集所有的弟子,交代完后事即刻圓寂離世。

師傅離去后,悲痛欲絕的弟子們根據其生前的囑咐,準備好舉辦佛教坐缸儀式中所需的物品,將其肉身放在缸中,三年后再開缸取法身。

1999年1月2日,仁義師太的弟子謹遵師命準備打開存放三年零兩個月的坐缸。

「成了!成了!」

這是開缸那刻,弟子們難以置信的狂喜聲音。

其實,在開缸之前,許多弟子雖然期望師傅能夠修成肉身不腐爛的「肉身菩薩」,但比丘尼肉身佛在佛教界尚無記載的存在,故而他們都不抱期望。

可開缸的那一刻,師傅的狀態震驚了眾人。

只見仁義師太端坐缸內,明明已經去世,可不論是牙齒的完好的情況,還是皮膚清晰可見的毛孔都保持著生前的狀態,就連黑白相間的頭髮也變長了。

令人驚訝的是師太的手勢還有明顯變化,這樣右手稍抬高作捻針狀正是她施針救人的常用姿勢。

更令人震驚的是師太的身體干縮富有彈性,胸部平整已經沒有女性特點了,就連下身也長合無痕。

此消失一出,整個佛教界瞬間炸了。

尤其當他們得知仁義師太生平經歷后,無不贊同其的品格和精神,或許她早就在生前修成了一座仁義佛。

結尾

縱觀仁義師太的一生,幼時與佛結緣,青年看破紅塵出家渡人,中年上戰場救死扶傷,老年弘揚佛法、濟世救人,直到去世也沒有停下救人的腳步,可敬可佩。

她無愧于「仁義」的法號,一生都踐行著自己的諾言,她真的將「普度眾生」帶給了貧苦大眾,還將自己的思想和精神傳遞了下去。

最后,仁義師太也成為了比丘尼的驕傲,九華山的驕傲,更是中國佛教界的驕傲,她的不腐肉身更是開創了佛教界比丘尼的里程碑,可歌可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