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溥儀晚年參觀故宮,從龍椅下拿出幾十年前藏的寶貝:比文物更有價值
2024/07/10

在影片《末代皇帝》里有這樣一個鏡頭:太陽已近西下,橘紅色的光線不見溫暖,反而顯出一絲悲涼。就是在這樣的時候,頭髮已經斑白的溥儀買了票,進了故宮。

此時的故宮沒有什麼游客,他佝僂著身子,偷偷進了太和殿。繞過阻擋的紅繩,他在金碧輝煌的龍椅下翻出了一個已顯破敗的盒子。那是他藏了幾十年的「寶貝」蟋蟀罐子,拿著罐子的溥儀想得很高興,很興奮。

一個蟋蟀罐子有什麼珍貴的呢?曾今坐擁天下,見過無數奇珍異寶的皇帝,怎麼就對這個褪了色的蟋蟀罐子情有獨鐘呢?難道是斗蟋蟀有什麼叫人欲罷不能的魔力嗎?

蟋蟀,又稱作促織,秋季的百余日里正是它們破土而出、精力旺盛的時候。而斗蟋蟀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中國古人其實很有雅興。它們愛好賞菊,愛好品茶,也愛好聽促織鳴叫,到後來甚至開發出了斗蟋蟀這個娛樂活動。那什麼是斗蟋蟀呢?

顧名思義,「斗蟋蟀」就是兩只蟋蟀之間相互比較,選出優勝者。這個比較可不僅僅是看哪一只蟋蟀長得好看,長得強壯,而是要這倆個小家伙「真刀實劍」得來一場,雖不見血,但也是一場激烈的搏擊。

搏擊的場地一般是在小巧的罐子或者盆子里,但也不完全如此。稍微不講究些的,甚至直接在空地上就開始比賽了。

在農村的秋日里,經常會看到孩童斗促織的場景:兩個才扎了小辮子的小男孩蹲在地上,目不轉睛的看著地上相互撕打的蟋蟀,周圍圍了一圈看熱鬧的同齡孩子。更有甚者,到了晚上還會點著燈來一較高下。

葉紹翁《夜書所見》里就說,「知有兒童挑促織, 夜深籬落一燈明」。

引得人夜晚還要來上一局的斗蟋蟀,和今天多姿多彩的娛樂項目相比確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是它的歷史可是十分悠久的,我們中國人最少斗了上千年的蟋蟀。

秋斗歷史

斗蟋蟀,也就是秋斗,具體是什麼朝代興起的已經無從考究了。但是在唐朝斗蟋蟀已經流行開來了。那時斗蟋蟀還主要是有錢有權的上層人物們才會做得閑時娛樂。到了宋代,商品經濟不斷發展,市民階層興起,斗蟋蟀也從權貴們的游戲變成了大街小巷都可見的娛樂。

宋代的斗蟋蟀流行范圍很廣,上至高官權臣,下至平民百姓都對這秋斗有所聽聞。不僅如此,這斗蟋蟀也變得十分有講究有規矩。

南宋的賈似道就寫過一本書,名叫《促織經》。這本書是第一本專門來寫蟋蟀的。大體描述了什麼樣的蟋蟀才算是好的蟋蟀,怎樣才能養出厲害的蟋蟀,秋斗時又應怎樣比賽等等。

由此可見,當時人們對秋斗是真的很喜愛。宋朝以后,秋斗也沒有就此消失,反而愈加流行。到了清朝,仍然是百姓和權貴們頗為喜愛的一項活動。蛐蛐的身價也是水漲船高。

《燕京歲時記》里說,「七月中旬則有蛐蛐兒,貴者可值數金」。品相好的蛐蛐,可以達到數金。而這往往是當時人們普通家庭1年,乃至幾年的生活費。

舊時記憶最是濃

清朝如此流行斗蟋蟀,身為皇帝的溥儀小時候自然也是斗過蟋蟀的。雖然以咱們現在的眼光來看,斗蟋蟀實在沒有什麼樂趣,但是對當時的人們來說這可是個「流行項目」呢。道理其實很簡單,不同的時代,生活背景不同,樂趣自然也就不一樣了。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樂趣,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記憶。現在的我們喜歡手機、游戲,喜歡冰淇淋、奶茶,當初的溥儀就喜歡斗蟋蟀。

三歲就繼位的他,要面臨的不僅僅是表面上的那些風光,還有背后的無數艱辛。這些對一個孩子來講確實不容易,而斗蟋蟀就是他的放松方式,是不需要面對文武百官和他人嚴詞厲語的難得時刻。

尤其是當他後來經歷了無數的風風雨雨,經歷了窮困潦倒,經歷了心疲力竭后,童年那些細微記憶就愈發顯得難能可貴。

蟋蟀罐子是他的珍寶,是他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時光。他把小小的罐子藏在了龍床下,把發光的記憶刻在了生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