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一個寒冷的冬日,十三歲的潘玉良被舅舅賣到了青樓。她的父母早逝,潘玉良只能寄居在舅舅家。舅舅家境窮困,舅舅又經常賭博,家庭矛盾日益激化。為了解決家中的困境,舅舅決定將潘玉良賣到青樓。
然而,由于潘玉良長相不符合傳統美的標準,青樓老鴇嫌她獅鼻、口闊、厚嘴唇,根本吃不了這碗飯。舅舅苦求老鴇將其留下,表示即便少給點錢也可以,潘玉良也表示願意做任何臟活累活,只求有口飯吃。
最終,老鴇勉強同意將她留下,但並不安排她接客。這正合潘玉良的心意,她原本就不願成為娼妓,只希望找機會逃離這個地方。然而,青樓看守嚴密,幾次逃跑的嘗試都以失敗告終。無奈之下,潘玉良成為了一名賣藝的歌女。她用心演唱,渴望通過音樂表達內心的苦痛。
在青樓中,潘玉良遇到了一生中的貴人——潘贊化。潘贊化是當時新上任的官員,因為工作需要來到青樓聽曲。一曲《卜算子》讓潘贊化深深感受到唱曲之人內心的苦難。他被潘玉良的才華和堅韌深深打動,決定將她從青樓中贖出。
在隨後的相處中,潘贊化發現潘玉良的才華遠不止于唱曲,她的繪畫天賦更是驚人。潘贊化決心幫助潘玉良發揮她的潛力,于是送她到法國留學。潘玉良在法國生活了40多年,儘管面對種種困難,她始終堅持自己的原則——不加入外國國籍,不戀愛,保持獨立,不與畫商合作。
潘玉良的繪畫風格獨樹一幟,她的作品充滿了生命力和情感,受到眾多人的讚譽。然而,潘玉良始終心繫故土。儘管在異國他鄉取得了巨大成就,她依然思念著家鄉和那段艱難的歲月。1977年,潘玉良生命垂危,她仍然掛念著曾經的恩人潘贊化,囑咐朋友將她和潘贊化結婚時收到的項鏈和懷表交給潘贊化的後人。
潘玉良的一生,是一部充滿了坎坷與輝煌的傳奇。她從一個被賣到青樓的少女,憑藉自己的努力和才華,成為了一代國際知名的畫家。她的故事,不僅展示了個人奮鬥的力量,也引發了人們對于命運、堅韌和人性的深思。
潘玉良的經歷告訴我們,即使在最艱難的環境中,只要不放棄希望和追求,就能創造出屬于自己的奇跡。她的堅持和獨立精神,激勵著後人不斷前行,勇敢面對生活中的挑戰,追求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