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在家庭中得到的很多愛,是以債務的形式出現的。
子女是被迫負債。
父母卻一直展望著利滾利的美好未來。
雙方都對彼此不滿,但又無可奈何,只能互相抱怨、互相發瘋。
這都算好的了。
更有孩子,通過殺死自己、毀掉父母最精致的作品來償還負債、實施反抗、達成報復。
很多父母培養孩子的方式,像是雕刻一個冷冰冰的器物。作品的完成度體現的不僅是作品本身的價值,更體現了主人的品味。
父母需要一個好孩子的模具,去裝點門面、粉飾生活。
父母要這個好孩子心疼他們的遭遇、改善他們的境遇。
父母要孩子重孝道、尊師長,要他先人后己,培育強大的共情能力,這幾乎必然會帶來責任心和負罪感的泛濫,以及攻擊性的匱乏。
至孝之人大多心地仁厚,但社會往往會擠壓而不是鼓勵這種仁厚。
對父母過于依從、孝順的孩子不可能不陷入與他人交往的危機,因為他習慣性自我歸罪,習慣性合理化他人的所作所為,習慣性將所有悲傷和痛苦歸因于自己。
我不喜歡自私,但也討厭無我。
我不喜歡小孩子無視父母的生活,眼里只有自己的需求,但我更擔憂他眼里心里盛滿父輩的苦難,對父母漸漸訥訥無言。
沉默,意味著言語權力的喪失。他把自己變成吸納、承擔父母所有痛苦的容器,無法生長出健全的心靈。
精神上被動吸納一切的人會活得非常痛苦。
除了為父母爭氣、讓父母滿意,他對自己為什麼活在這世上一無所知。
他不知道爭氣是個偽概念,也想不到天地之大,總有爭不贏的時候。
為什麼哪吒只能削骨還父削肉換母,不會弒父弒母,因為傳統的家庭教育模式下,子女不被允許對父母施加任何直接的傷害,將冷漠、責備、憤怒、敬而遠之等施加在父母身上是沒有正當性的。
自毀、自殺,是對父母的間接傷害,行使的是主宰自己生命的權利。
放棄自己,就是傳統教育模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能想到的對父母最極致的報復。
我會讓你們血本無歸。
他們要摔碎花瓶一樣的自己,讓父母蒙受損失,讓父母因蒙受損失而痛苦。
這樣做、這樣想的時候,孩子和父母一樣,都將自己視為工具、視為對象,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精神博弈要通過工具的修繕與毀壞來實現。
子女傷害自己,為的是傷害看重這具肉身的父母。
父母越怕這具肉身湮滅,子女凌虐自己身心時的快感越強烈。
人主動將自己非人化,是教育失敗的表現。
苦難、艱辛是很可怕,但可怕的不止是苦難、艱辛本身。
有的父輩能承擔起自己生命的坎坷,有些不能。
他們傷心、失落、含恨、滿腹怨言、不敢反抗但又憤怒,他們把婚姻不幸、生活不易一股腦砸在孩子眼底。
他們的痛苦過載,所以拆解出一部分,放進了孩子的生活里。
于是只有苦難,沒有苦中作樂;只有憤恨,沒有和顏悅色;只有貧窮,沒有「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這世上的每一個人,靈魂都應該是輕松的。
是那種能支撐他無負擔地與世界交手的輕松。
他的快樂背后不應該是父母的抱怨或淚水,甚至不應該是父母期盼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