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妃吃個荔枝,為什麼會受到千古非議?
查看全部 42 個回答
回答1
2023/09/15

ADVERTISEMENT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我覺得題主一部分的感覺是對的:

在唐宮廷中吃荔枝確實是一件無可厚非的事情:這是宮廷生活與文化中饒有情趣的一部分(§2),長距離的物資征集其實可以促進長距離的貿易,其實對于社會經濟是有積極作用的(§6)。對這類事件的道德化是後來的、或者說屬于另一脈絡(§3、4)。它和一些特定的文學主題或傳統捆綁在一起(§1),和安史以后的許多變局也有一定關系(§5、6),當然最終又可以追溯到男權的觀念(§7)。

因此,要展開的話,就涉及到中唐文學與政治中的許多面向——這個時段對我來說過于困難……于是只能隨意地留下一些文字。請不要轉載。

1

最簡單地說,貴妃吃荔枝,首先是前人寫作素材庫中的一個「元件」

ADVERTISEMENT

打一個比方,我們小時候寫作文,可能會用喬治·華盛頓砍櫻桃樹,伊薩克·牛頓被蘋果砸,反正一人一種水果。我們學習寫應試作文,首先就要熟悉這樣的素材。這樣的故事有幾個特點:首先,這是廣為大家熟悉的,是我們大家共同的知識。其次,這個故事的指向性是很明確的,通常被用來論證一些特定的事情,如做人要誠實(華盛頓)、靈感來自于尋常事物(牛頓)。最后,這個故事是否確有其事倒是其次的——我們今天大體可以確信華盛頓的櫻桃是以訛傳訛的結果,但也無妨學生在作文中使用。

楊貴妃吃荔枝,對于前代作者而言,大體如此。當一個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中嵌入這樣一則往事的時候,他并不是直接追述開元、天寶間的歷史,基于對事件的考訂做出相應的褒貶;相反,他是在一個固有的文學傳統中,喚起一種共同的意識,從而抒發別一種政治觀念——已經有的回答中

ADVERTISEMENT

@張睿德

已經有所闡述。

其實,離開了這個文學傳統,貴妃吃荔枝就不一定包含道德判準了。

我們知道有一個品種的荔枝就叫「妃子笑」,雖然這個名字來自于唐詩,但人們用它來命名并不是為了批評貴妃。相反,這恰恰是為了說明一種荔枝好吃——貴妃都愛吃。它所預設的價值是完全不同的——貴妃非但沒有道德上的責任,還是美食上的權威。從人類學的意義上說,在這種命名背后,其實也是一種「小傳統」了。

2

回到唐代的宮廷里,吃荔枝就是一種消遣,是宮廷生活的一部分,也確實可以是一種正面的形象。 我們僅舉一個例子。

李德裕是唐代著名的宰相,因為司馬光不喜歡他,所以在《資治通鑒》里把他塑造成牛李黨爭中李黨的黨魁,于是他就背了一千多年的黑鍋。元和末長慶初的時候(820-821),他曾經任翰林學士,這是幫助皇帝起草內制、參謀要事的,所以待遇很好。後來他去到了地方,做浙西觀察使,非常懷念自己在天子身邊時的恩遇,就留下了這樣的詩句:

……荷靜蓬池鲙,冰寒郢水醪。荔枝來自遠,盧橘賜仍叨。(自注:先朝初臨御,南方曾獻荔枝,亦蒙頒賜,自后以道遠罷獻也。——其他自注略。)麝氣隨蘭澤,霜華入杏膏。恩光惟覺重,攜挈未為勞。……

詩中講的是李德裕夢見自己在學士院時的情形,略帶悵然的筆觸勾勒出了尤為精致的生活。顯然,作者并不是要給這一切加上道德的判準,批評當時學士院的陳設過于奢華。恰恰相反,作者對于其中的一切不乏流連——甚至,我們還可以感覺到他以品嘗荔枝為榮。

ADVERTISEMENT

更有趣的是,他在自注中特地提到,後來因為路遠就沒有荔枝吃了。這是對于往昔荔枝的感懷呢?還是對于荔枝背后道德意味的致敬呢?我們不得而知。可以知道的是,這略帶靡麗的文字,卻在隱隱間寫盡了一種胸懷與抱負:希望回到中樞,再度輔佐君王。當然是妙筆。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兩件事:

首先,在宮廷里吃荔枝并沒有什麼錯——于當事人而言,能吃到是一種特別的恩遇,特別值得懷念。其次,我們再一次發現,唐詩中所呈現出的對事物的評價,總是和作品的題材、主題以及背后的傳統聯系在一起的。脫離了詠史詩的脈絡之后,宮廷里的荔枝可以訴說許多不同的情愫。

3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就可以討論一些更深層的問題。

許多事情,發生的時候,人們只覺得是尋常——當然,是人,總會覺得有些地方好,有些地方不好。但後來,人們就會不斷地將道德判斷加諸其上,于是就有了善,與惡。這好與不好,怎麼就變成善和惡了呢?于是,尼采就寫了一本書,叫《道德的譜系》——Zur Genealogie der Moral。他要追問的是我們對于善惡的判斷究竟是在怎樣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由此,我們又該如何對現下的道德觀念進行再認識。這當然是哲學的作品,是一個Streitschrift,但對于我們閱讀歷史而言,卻有一種很重要的啟迪:

如果我們要理解一個時期的風尚、觀念以及文化,我們就必須剝去后世加諸其上的道德判斷——我們可以稱為觀念的「考古發掘」。

不如來舉兩個例子。我們知道中世紀有一種罪行,叫買賣圣職,簡單說就是花錢來換取教會的職位。從今天看來,這就是一種權錢交易。所以我們經常忘記的是這件事情「被道德化」是比較晚的,大概十、十一世紀開始才普遍被認為是一種墮落的表現——當然具體時間也因地區而異。尤其在五、六世紀的時候,這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有權勢的人家出錢資助地方的教團,教團也吸收他們家的某位子弟,授予他一些職責。某種意義上前者就是布施,加上后者,其實可以稱為禮物的交換。固然會有一些作者表達不滿,往往也是因為傷害到了別一種利益,而不是認為這種行為本身是一種罪。我是在Christopher Wickham中讀到的。

另一個例子是彼時在復旦大學二十七八樓陸揚老師講座中講的。他說,我們看到一個地方藩鎮給宦官送錢,首先想到的也是腐敗。但實際的情況卻可以復雜的多。他引用張固《幽閑鼓吹》,指出當時的人對于這種行為是贊許的,是一種地方節度使和宦官相處的典范。換而言之,這就是一種禮物的交換,從中還體現出對方對于唐廷權威的尊崇。但是這種當時人的觀念,很快就在史料被對宦官的偏見所淹沒(

陸揚「為什麼需要政治史:從唐代研究得到的啟示」講座·凌亂筆記整理稿

)。

4

貴妃吃荔枝的事情,在一些層面上大概也是相仿的:一開始就很尋常的事情:可以吃,也可以不吃;但再另一種意義上又被賦予了道德判準——在長安吃荔枝就是一種惡,這種感情在現下的許多回答中依然可以看到。

荔枝當然最為人所知,其他特產也是如此的,比如茶。永泰大歷年間(765-768),李棲筠,就是之前李德裕的祖父(好吧,我總在讀同樣幾本書),在做常州刺史。有一天,山里的和尚就請他喝茶。一起的人中間,還有後來寫了《茶經》的陸羽,陸羽說:這個茶,太好了——「芳香甘辣冠于他境,」不如送點給皇帝一起喝?既然是請皇上一起品嘗, 李棲筠自然說好,于是就送去一萬兩——眾樂樂嘛。

這個故事可以告訴我們兩件事。首先,唐及以前,人們喝茶的方法和今天我們熟悉的方法有很大的不同——當然在陸羽的時代又有許多變化。當時有「芼茶」,就是把茶和蔥姜之類的食材一起煮,煮成一種湯,不知道當時李棲筠品嘗的是不是這種,但對于唐人來說,茶味「甘辣」是很正常的,今天就難以想象了。有趣的是,印第安人一開始喝咖啡的時候,也是追求「甘辣」的,我在港大通識課的時候,一個老師用印第安「古法」煮過咖啡——這味道真的是要讓人跳起來,太辣了!為什麼在兩個不同的大陸,兩種不同的飲料,口味都從辣轉清了呢?

言歸正傳。不僅喝茶的口味在變,觀念也有不同。對于李棲筠來說,嘗到了什麼好的東西,很自然地就覺得,「咦,送去京城給大家一起嘗嘗。」這是很好的事情。他想到的可能不僅是天子,還有許多在那里的貴胄,其中不乏他的朋友和前輩。

但到了後來,別的人就有不同的看法。趙明誠——就是在外遠游時不給他家李清照寫信的那位——是北宋人,他從金石中讀到了這件事情,就大發感慨。他說:

「這件事,每年搬運工就要動用兩千多人。看到好吃好喝的,就給皇帝送去,那和宦官啦、宮女啦,有什麼區別?人陸羽不懂事也就算了,你李棲筠是士大夫,操守到哪里去了?」

這就是全然不同的態度了。

不過需要強調的是,趙明誠的這種觀念不是宋時才有的。唐太宗的時候就發現大家在拼命上貢,來給自己求得更好的仕途,真是擾民,于是他假惺惺地要求大家不要這樣做。許多變化還是在細微處的。我們說上貢的主要目的,是把地方土特產送到京師。但總有一些地方官覺得隔壁家的孩子才是最好的,到處買最好的東西往京城送,這就背離了上貢的初衷了。所以唐前期三令五申的,除了超額上貢以外,主要是禁止大家買別州的東西來上貢。

在唐代的中前期,地方長官把自己的特產送到京城和大家分享,這還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尤其當我們身處整個上層文化與生活之中,就如陸羽那樣。據說西班牙帝國的時代,大家就會在塞維爾等著他們的大船開回來,除了收真金白銀,還要看看有沒有什麼新的好吃的——唐長安會不會也有這樣的場景呢?

5

這里就不得不說那些很辛苦的快遞小哥。

唐代長安洛陽的生活當然是無數人用自己的汗水辛勤乃至生命堆積起來的——就如所有偉大的時代一樣。我們不要忘記,楊貴妃生活的時代還是一個上層與下層分野比較明晰的時代。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絕對不會希望自己生活在那樣的時代。文人們在絕大多數時候,對于這些其實也習以為常——畢竟,我們知道的唐代作者,在當時的社會中大都處于相當上游了。

有人或許會說,從詩經到樂府,許多作品中我們都可以讀到對勞動人民的同情這或許是今天文學史有意經營——有關的作者會得到不少的贊譽,至少有一些時候我們不能太當真的。我想到一首法語老歌,很有名的:

Sept cent millions de chinois Et moi, et moi, et moi Avec ma vie, mon petit chez-moi Mon mal de tête, mon point au foie J‘y pense et puis j’oublie

他唱那七個億的中國人——那時還只有七個億——言下之意,他們都很苦的。然后,他還說了好多印度人、黑人之類的苦難的種群,仿佛自己要表達一種關切了。但每個小節的最后,他很真誠地承認,自己想著那些人,然后也就忘記了。很多時候那些古代文人對于勞動人民的關懷也有這樣的意味:寫的時候想著,回到自己的家,甚至精致的園林,也就忘記了。

當然,總有一些人更好的作者,也會因為一些契機,而形成一些富于顛覆性的思潮。由此,他們會以批判的眼光來看待自己所處的整個上層社會。

從安史之亂開始,長安洛陽的士人就開始懷疑自己所消受的那種文化世界,開始意思到他們非但不足以致使天下太平,還讓許多人流離失所。其實,我們熟悉的《賣炭翁》等等,都屬于一場文化的運動。在這個過程中,人們開始集體地反思上層社會的生活方式,以及其背后的文化觀念。打個不靠譜的比方,譬如今天,經濟穩定的時候大家就一起歌頌自由貿易,信仰一種亞當斯密以來的自由主義理念。但是如果發生了大規模經濟的危機,人們又開始懷疑這些,重新開始討論再分配啦、社會正義之類的主題。這時,我們認為,我們固有的觀念中有一部分是有問題的,我們誤解了早先的思想遺產。

這樣的背景下,就有我們非常熟悉的新樂府運動,也有了我們很熟悉的詩句: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兩千絲。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奪人衣作地衣。

宣城太守當然是知道的,他與作者只是屬于兩種觀念的世界。從宣城太守的角度看,唐代宮廷所維系的精致生活是當然的,這是整個世界秩序的一部分,本身是值得維系的——而自己在其中尋求晉身,自然無可厚非。而詩的作者開始對這樣的秩序提出道德的批判——這樣的「衣」吃人的社會,不僅是不公正的,而且正在腐化整個權力世界,這必須在整體上加以改變。在后者所倡導的觀念世界里,千里迢迢給貴妃送荔枝,這樣的事情實在是罪大惡極了。

6

關于貨物的運送,還有一點值得展開。

蘇軾對楊貴妃的批評,還有之前趙明誠對李棲筠的批評,其實關鍵并不在于唐代的貴胄們愛吃、花費大——尤其蘇軾自己就舍得花錢吃好吃。關鍵在于獲得這些食物的渠道。他們覺得地方向中央輸送特供是不好的,政府通過行政手段設置各種驛站,然后把物資弄上來,這就是擾民。相反,如果在市場上買,就沒問題了。這種觀念在歐陽修的詩里也許也有直接的反應。他有一首《初食車螯》,就是吃了一種南方的蛤蜊,他覺得現在四海升平,和五代不同了,貨物可以自由得流通,這多好!

這種觀念其實是有些站著說話不腰疼。首先,那些開封市場上真的賣車螯的小販未必會覺得自己比唐代驛站里的小吏幸福——后者是有國家編制的……

當然,這是玩笑。

關鍵是,初唐的時候,并沒有北宋時那樣的全國市場,要在長安獲得物資不可能完全通過市場渠道。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對于特產的直接輸送,并沒有后世那樣的道德警惕。由此,人們也并不認為物資的上貢乃至進奉會成為一個很大的問題。(當然上貢和進奉是不同的,前者是地方政府向中央政府繳納實物,后者是作為地方官員以個人名義向作為個人的皇帝贈送禮物——上文中,合起來都稱為「上供」)。尤其,當時社會中貿易往往是在較小范圍進行的,長距離的物資征集其實可以促進貿易的發展。

然而,但安史以后,由于原有地方財政的解體,上供便成為中央與地方關系中的角力點,其政治意義也隨之轉變。通過進奉地方物產,賄賂天子以及宦官或權臣,成為藩鎮為自己牟利的主要渠道,自然也成為當時文人批評的對象。而隨著運河市場體系的逐步形成,九世紀開始,人們也漸漸習慣以市場為媒介,長距離獲得物資。

「十里一置飛塵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對于歐陽修、蘇軾、趙明誠來說,不需要這些,也可以享用四方的珍饈了。他們自然可以批評唐代的貴胄,動用行政手段,滿足一己私欲。但他們是否想過,對于300年前的唐人而言,以開封為中心的便捷市場是不存在的。是驛站與上供,而不是市場,維系起整個帝國的物資交換。換而言之,在沒有成熟的全國市場之前,物資的流動是遵循別一種邏輯的。

7

現在我們來做一個總結:

本來,能吃到四方的特產是承平時代首都的基本特點之一,這預示這個時代是和平的,交通是暢通的,皇權可以達到帝國的各個角落。享用四方的美味,也是這樣的時代里上層人物基本的旨趣與平常的生活。楊貴妃只是其中之一。然而,隨著玄宗的失敗,隨著文人反思的逐漸展開,隨著中央與地方關系的轉變,隨著市場經濟的成熟,許多過去看來尋常的事情——譬如方物的上供與宮廷的精致飲食——都被重新審視,賦予新的判斷。新的道德觀念或許是通往一個更加正義而美好的世界的開始,或許不是,但無論如何,都是對于之前的觀念世界的遮蔽,在我們看來仿佛楊貴妃一開始就是奢侈而墮落的典范了。

大體如此。

但這樣說的話,仿佛對女人的苛責,只是在唐代或古代才有的事情。當然不是這樣。

首先外國也是。人家瑪麗王后其實從來都沒有說過——「沒面包的話,為什麼不吃點心?」其實,奢華的生活是她作為法國王后必須要維系的,而背后的文化優越性真是法國王家統治的基石之一。但恰恰因為她無法真正地融入法國異常復雜的上層文化,才使她的人望日益堪憂。當對女人的偏見與對外國人的偏見也即民族主義合流的時候,她就被送上斷頭台了——其實人家本來就是奧地利人,出事了回個家有什麼不對的。

說來,人們總是習慣將男性的成功歸因于他自己,失敗歸因于他的女人。根本上說還是對女性的物化,把她們看做男性政治行為者的玩物。然而,今天依然是如此的。我記得知乎有一個問題,說早結婚會不會影響男人的前途,後來李開復先生大筆一揮,自己二十歲出頭就結了——于是沒有人響了。大概也只有對財富的癡迷可以瞬間壓垮對女性的偏見。

對比李開復和李隆基,我們就可以得出一個切實的道理了——其實也是我一開始要說的:

如果你愛自己的女人,你就不能在世俗意義上失敗;一旦你失敗了,兩人間所有的溫存,都會化成女人的罪愆——至少,在你能顛覆這個男權社會之前,就是這樣的。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更多回答
回答2
2023/09/15
題主,你這是敏感詞! 1.蘇軾被外貶嶺南,瘴氣之地,吃一些友人送的荔枝而已,然后吹吹牛逼說喜歡做一天吃三百顆荔枝的嶺南人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3
2023/09/15
這個,讓我想起了張敞描眉的故事。話說,張敞給老婆描眉,有人就對皇帝說,張敞作風有問題,因為他經常給老婆描眉。皇帝問張敞,是不是真有這種事?張敞說,就算有這種事,好像也不是什麼大事啊。因為兩口子在閨房之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4
2023/09/15
怎麼看都是在罵玄宗罵朝廷,不知道怎麼就成了楊貴妃背上千古罵名了。難道詩里字面寫的是楊貴妃和荔枝,就是罵楊貴妃了?題主你是有多單純啊。難道烽火戲諸侯罵的是褒姒?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5
2023/09/15
憑什麼就不能非議楊貴妃了?就因為她是女人?天寶危機的禍根,昏君李隆基占大部分,但也少不了楊貴妃及她老楊家的瞎禍禍,就楊貴妃極力保舉的楊國忠那點破事還要說?覆巢之下,統治階層一個也別想推卸責任。如果唐明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6
2023/09/15
這兩天我這個回答的贊數突然多了不少,可能是因為 @端木異的回答將這個問題重新推上了時間線,因此我想在前面加上幾句。這個回答只是從舊詩傳統的角度出發的,并沒有解答題主的所有問題,題主對詩的理解雖然跑偏了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7
2023/09/15
這就好比,你媽可能允許你花一千去買鞋,買一千五去買大衣,但是不能接受你花30去充游戲一樣。游戲,在通常父母的眼里,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屬于純享受消費。楊貴妃的荔枝也是一樣,在老百姓眼里,純粹就是享受。如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8
2023/09/15
-題主說的這個楊妃吃荔枝結果遭到千古非議,跟杜牧的那首《過華清宮》有很大關系,我指的是: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9
2023/09/15
唐玄宗李隆基的后宮,有過兩位傳奇女主角,一位是開元年間誕育了七個孩子、盛寵二十年不衰的武惠妃;另一位則是「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的楊貴妃。之前滾滾君做了一期專題,講述了武惠妃的一生;那現在我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0
2023/09/15
看到這個問題,我笑傻了,為回報題主給我提供的快樂,就答一下。首先,關于統治者干啥都會勞民傷財,所以吃個荔枝不算事…的問題。統治者不一定要勞民傷財的,漢文帝想要建個台,覺得太貴了,就算了。這才是天子。天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1
2023/09/15
樹個典型罷了。古代因為進貢而勞民傷財的事情多了去了,又何止貴妃吃荔枝這一件。引起北宋末年方臘起義的花石綱比這荔枝可嚴重多了。百姓家里的草木花石,一旦具有賞玩價值就奉命被貼上封條,動輒扒屋拆墻。成千上萬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2
2023/09/15
我來認真回答一下,現代超市隨處可見的四塊錢一斤的荔枝,古代能賣多少錢,吃荔枝到底能有多勞民傷財。首先,荔枝的運送方式,我們一般認為就是騎馬送過去的。其實細想一下,在唐朝,即使再快的馬,從嶺南到洛陽或西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3
2023/09/15
首先,楊貴妃吃的荔枝是出產自蜀地,也就是現在的四川。其次,用國家的驛站來運荔枝這些東西,都是浪費了國家的公共財政,所以才會被指責,哪怕是皇帝用,也是浪費民力,所以被稱贊的好皇帝,往往是沒有太多個人物欲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4
2023/09/15
楊貴妃吃荔枝這件事情最大的問題有兩個。第一是唐玄宗沉迷后宮享樂、怠于政務,妨害了國家正常運行。楊貴妃這一過程中沒有發揮積極作用。第二是唐玄宗使用國家驛遞系統干送荔枝這種小事,大材小用,浪費國家戰略體系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5
2023/09/15
蘇軾吃是他在惠州,那里是流放官員的地方,他是被下放下去的,不在中央但是離荔枝的出產地很近,隨便吃。楊貴妃吃那就不一樣了,長安又不產這東西,古代沒有什麼運輸方式只能靠快馬送,這就是拿公權力滿足私欲。簡單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6
2023/09/15
樓主騎著馬跑嶺南一趟就知道了記得馬還要拉荔枝樹還要記得不準走現代修的路啊===========不是嶺南,四川也差不多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7
2023/09/15
怎麼這麼多人拎不清,還說杜牧造謠一類的。1. 自己跑山里去吃點新鮮沒什麼問題,蘇東坡就是在荔枝產地吃的;2. 你愛人想吃厄瓜多爾白蝦,你上順豐優選買了冷藏速遞送來,也不是問題;3. 但若動用政治手段,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8
2023/09/15
《新唐書·楊貴妃傳》記載:「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因此,許多差官累死、驛馬倒斃于四川至長安的路上)后面的解釋其實是很可笑的。史料稱,唐朝的驛站制度主要沿襲漢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9
2023/09/15
今人思維談古事,可笑可笑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0
2023/09/15
好吧好吧,我來盡量溫柔滴回答一下:第一,吃個荔枝為什麼就受到千古罵名了?答:在她那個位置上,干什麼都沒好名聲,何況吃個荔枝吃得這麼驚天動地的,自然有人借題發揮了。這幾首詩與其說是罵美人的,不如說罵她老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1
2023/09/15
歌唱家去金色大廳唱唱歌本來沒什麼,那也就一歌廳,可你倒是自己買單啊!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