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有很多家庭父母與子女關系最后都成為了彼此的仇人呢?
查看全部 39 個回答
回答1
2024/04/03

ADVERTISEMENT

剛剛才刷到一個視頻,視頻內容是女兒在氣急敗壞的對母親咆哮:「以后我走的每一條路只要爛了,我就怪你!」

她這麼憤怒是因為母親擅自把女兒的志愿改了,女兒的觀點是:我寧可去211里的爛專業,也不想去爛學校里的爛專業!

母親則淡淡的說:你報名的錢可是我出的。

。。。

視頻很短,也沒寫清母親具體改女兒志愿的原因是什麼。

我個人猜測,大概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她不舍得女兒去太遠的學校上學,所以選了本地一個女兒看不上的學校,另一種就是她希望女兒以后從事自己喜歡的職業,比如老師之類的,但是女兒并不打算服從她的安排,因此她只能改女兒的志愿。

不知道女兒最后會去哪里上學,但我知道這對母女今后的關系是不會好了。

她母親那句「你的錢是我出的」

ADVERTISEMENT

,充分顯示了一部分中國家長的心理,那就是——我生你養你,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我付出那麼多,你不感恩反而怪我?

為什麼關系惡化,因為孩子會慢慢長成一個獨立的,有思想的靈魂,但是很多家長卻希望孩子永遠是自己懷里那個聽話的寶寶。不要翅膀硬了就想逃離我的手掌心!(注意:不是全部人,一部分)

我自己也差點恨死我媽,但我比較幸運。

我是家中老二,姐姐大我9歲,她小的時候被父母寄予厚望,傾注了很多資源,但是她不爭氣,讓我媽媽產生了「讀書并沒有什麼用」的想法。

所以,她從高中開始搞我,不讓我讀書(比如我一學習,她就把電視聲音開到最大,各種鬧我),全校同學都在補課,她不給我去學校,不停灌輸我讀書不如打工的想法,天天說「隔壁姐姐十幾歲就去當服務員,每個月賺的錢都給她媽。

ADVERTISEMENT

在我媽媽的逼迫,和爸爸的不管不問之下,我差一點上不了大學。

但是我命好,大學聯考的報名費是好朋友湊的,大學四年學費是家里親戚付的。

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我的人生沒有吃到失學的苦。

我媽也是幸運的,因為我有書讀,有錢賺,所以我沒有太恨她。或者說,這麼多年學習讓我學會跟原生家庭和解,怨恨,有,但沒必要跟他們計較了。

但是,若我當年真的被她害得輟學了,學歷低到處打工,吃盡沒文化的苦,我還能像現在這般心平氣和的跟她相處麼??

我可能連家都不想回吧?或者就像女孩說的那樣,我走的每一條路爛了,我都怪你!

中國式家長有很多像我媽媽和視頻里媽媽那樣的人,她們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而是眼界受限,智商情商還不高,她們只相信自己相信的東西,根本沒有想過,她們的想法其實有局限性的。

所以她們瘋狂的想讓孩子按照自己的安排走,孩子若是不肯,她們就無所不用其極的對付他。

因為她們壓根就不懷疑自己有錯,「媽媽只是為了你好!」

找一份工資很低但穩定的工作是為你好!

年紀到了就結婚生子是為你好!

你自身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長們覺得好就夠了!

為什麼很多家庭父母與子女反目成仇,因為他們能力不行,但是控制欲超強。自以為是,不聽勸還要各種管孩子,最后不是毀了孩子就是逼走孩子。

就像北京那位天才少年,他兩次向父母提了要求,一個是在北京買房,一個是出國讀書,這兩個改變命運的機會都活生生被他的父母扼殺了搖籃里。

祖墳冒青煙也被沒文化沒遠見的父母一泡尿給澆滅了,所以孩子最后只能擺爛。

不能給孩子的人生助力,沒有人脈沒資源,還要管東管西,指手畫腳甚至「坑」

ADVERTISEMENT

他。

孩子能不恨麼?!

父母不慈則兒女不孝。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更多回答
回答2
2024/04/03
01最近,有這樣一條視頻,在網上引起了熱議。一位媽媽,曬出了自己做的一鍋白菜炒飯,配上苦情催淚的背景音樂,文案是這樣的: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3
2024/04/03
很簡單,隨便挑個時間,你們去精神科門診看看,去中醫科門診看看,看那些50歲左右帶著30歲左右孩子來看病的,你們就不說話,靜靜的看,你就能明白,在中國,有多少父母,連正常人都算不上,而是徹頭徹尾的精神病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4
2024/04/03
因為把一手好牌打爛是很多中國長輩的基本素質。很多長輩,只要什麼事都不做,一天提籠遛鳥,吃飯時家人多擺雙筷子就行,就能安享太平晚年。但是,他們卻喜歡耗費畢生精力用于制造仇恨。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5
2024/04/03
這兩天神童張炘煬的故事再次被翻出來,大家都看了吧。他就是活生生的用擺爛的人生對抗父母的控制,在精神上幾乎和父母成為共生的敵人。十歲就參加大學聯考,距離985差50分想復讀,但是父母不讓,上了天津一所二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6
2024/04/03
家庭代際運行就像傳銷,上線剝削下線,下線再發展自己的下線。一旦這個鏈條斷了,下線無法回本,就會反噬上線,爆發親子沖突。人本思想早已成為政治正確,壓榨孩子剩余價值的難度在上升,這意味著發展下線的收益是下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7
2024/04/03
真相往往不受歡迎,但謊言解決不了根本問題。謊言是這樣的:子孫自有子孫福,不必為子孫賣命。既然子女讓你討厭,那就干脆斷絕關系,再也不為子女付出半點。各走各的路,各自安好。聽起來好聽嗎?解決了問題嗎?心情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8
2024/04/03
因為很多家庭的父母不是父母,是奴隸主。口頭上是母女關系父子關系,實質上是奴隸主和奴隸的關系。而且孩子是非自愿,且免費給人當奴隸。童養奴。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9
2024/04/03
部分1980年以前出生的家長,都有精神創傷,人格不健全,受教育程度有限。說人話就是:往往他們情緒不穩定,會突然的歇斯底里的發火,罵人,打孩子。沒有獨立人格,往往極端自負或者自卑。文化水平低,基本沒有溝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0
2024/04/03
因為生兒子是用來養老的,生女兒是用來換彩禮的啊當你基于這個基礎來想問題,一切都很一目了然。兒子是用來養老的,所以必須待在老家,能容忍的最遠距離就是老家省會,要不然沒人給自己養老怎麼辦?(參見神童想去德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1
2024/04/03
因為巨嬰國里盛產NPD!而NPD是連心理醫生都抓狂到放棄的一類人!NPD式家庭關系:NPD(父)+NPD(母): 1.金童(子) 2.替罪羊(子——血包) 3.隱形人(子) 替罪羊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2
2024/04/03
魯迅先生都告訴大家了。。「中國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負教他的責任。雖然「人口眾多」這一句話,很可以閉了眼睛自負,然而這許多人口,便只在塵土中輾轉,小的時候,不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3
2024/04/03
因為中國父母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胡亂插手」,屬于深度精神病患者。1. 孩子需要父母幫忙成長三觀,以及支持的時候,他們袖手旁觀。懶得幫你或者無能幫你任何。——讀書的時候,不僅不幫忙輔導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4
2024/04/03
平時我干心理工作,常常會接觸到一些孩子的家長。在跟他們聊天的過程中,我都能感受到他們心理結構的低水平。如果用通俗的話來進行解釋,就是一些三四十歲的大人,心智跟小孩子差不多,甚至有些就是披著大人的皮而做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5
2024/04/03
因為封建孝道、孝順、孝敬等歪理邪說的惡毒之處至少有以下三大方面:一是掩蓋了封建社會做不到或不愿意做到對平民百姓的兜底保障,將撫育子女、贍養老人等本該由國家、朝廷、社會、集體承擔的責任,完全甩鍋到貧苦百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6
2024/04/03
我媽曾經因為我小時候不聽話帶我去精神科看心理醫生,最后醫生說孩子很正常,建議我媽自己好好查一下。結果她就崩潰了,直接在醫院大哭大鬧,醫生看見她這樣直接嚇跑了,哈哈哈哈哈。從那以后我就知道我媽這人不正常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7
2024/04/03
子女在家庭中得到的很多愛,是以債務的形式出現的。子女是被迫負債。父母卻一直展望著利滾利的美好未來。雙方都對彼此不滿,但又無可奈何,只能互相抱怨、互相發瘋。這都算好的了。更有孩子,通過殺死自己、毀掉父母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8
2024/04/03
老話是,養兒方知父母恩;現在是,養兒方知父母的不堪和失敗。父母基本把子女當成附屬品,很少把子女當成一個完整、獨立、平等的人看待。要是子女的言行不符合父母的期望和要求,忤逆不孝的帽子就帶上了。也難怪,有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9
2024/04/03
儒家思想的核心,其實就是借助父輩管理晚輩,降低官府的管理成本;走大格局看中國文化,就是這樣的底層邏輯;官府的思想灌輸 + 資本的思想灌輸 = 思維混亂的父母;中國互聯網資本利用各種渠道對家長洗腦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0
2024/04/03
因為互聯網讓很多人看清了真相。那就是,你吃的很多苦,其實都只是因為你爸媽不懂,你家庭沒錢,僅此而已。也懂了,吃苦并不意味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1
2024/04/03
因為沒有親情,只有利益,投資收益。我近來算是看清了我父母。他們根本不關注自己子女生活是幸福還是不幸福。他們只關注自己的投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