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神童張炘煬的故事再次被翻出來,大家都看了吧。
他就是活生生的用擺爛的人生對抗父母的控制,在精神上幾乎和父母成為共生的敵人。
十歲就參加大學聯考,距離985差50分想復讀,但是父母不讓,上了天津一所二本院校。
十三歲時考上研究生,導師推薦他去德國深造,父母不讓,因為德國要求14歲才能獨立入學,但是父母不愿意等。
他妥協了,交換條件讓父母在北京買個房留京(他家出得起那時的首付),父母答應了,沒想到是租的房子欺騙他。
他的一生被父母急吼吼的推上台,人生中兩次很重要的決定全部被無知的父母否決。
因此他選擇了擺爛,你們不是安排我的人生嗎?那麼我就把我的人生完全交給你們。他現在打零工,內心在對抗父母,因為你們的錯誤決定我人生的走向,我不會為你們的錯誤買單。
那麼我選擇對抗!
如果不是他父母拎不清,他們家就會有一個11歲考上985,14歲奔赴德國留學讀博的孩子,以及一套現在北京幾千萬的房產。
他們家祖墳冒了三四次青煙,每次都被父母控制孩子的方式給掐滅。
本來他們家有個神童,現在是父母和兒子之間隔膜像仇人一樣。
咱就不說這個案例的特殊性,但是有多少家庭成為沒有任何血仇的仇人?
比如重男輕女下的姐妹;比如被牢牢控制住傳宗接代的兒子;
比如沒有任何經驗卻指導孩子亂報專業;比如打擊孩子的自尊;
......
這些對一些家長而言一點都不覺得有錯,他們全部用「供你吃供你穿」來抵消。
你但凡有二話,對方的道德大棒就揮舞來了。
瑯琊榜里大皇子臨死前說了一句話,子不知父,父不知子。
這種模式延續了很多年,很多家庭。
很多家庭就是這樣,用孝道稀釋傷害,用看似和諧遮住傷痕,兩代人明明是至親,卻一個憋屈,一個委屈,明明是最親的人卻心底隱藏著仇人的影子。
最后推薦大家看韓國很有名的片子《思悼》,將父與子之間的愛與仇刻畫的特別淋漓盡致。